迦南小说网

第430章 班师回朝如日中天【1 / 1】

山里小飞猪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送出这封信之后,朱棣也率军离开了忽兰忽失温,回到了努尔干城,在这里他见到了专程等候在此的瞿应行。

瞿应行是朱棣的心腹之中,唯一一直待在塞外的文官,可以说在王仁进京之后,就是他一个人承担下了所有塞外的民事工作。

当朱棣再见到瞿应行的时候,就发现他的两鬓都开始冒出了白发,由此可见,他这两年的日子压力有多么的大。

不过,瞿应行显然没有觉得这是苦差,反而精力旺盛,见到朱棣之后也没有任何一句怨言,所说的全部是要如何能更好经营塞外的一些想法。

因为如今朱棣成了大明皇帝,瞿应行也知道,自己可能一年到头都很难再见到朱棣一面。

于是,他非常珍惜这一次的面圣机会,提前一天就将自己所有需要的支持和想法都列在了纸上。

在见到朱棣后,就一条一条的详细的展示给了朱棣。

经过一天的深度沟通,朱棣基本上认可了瞿应行的计划,当场就决定将整个塞外的移民和建设工作全权委托给了瞿应行。

于是,瞿应行就成了大明朝廷中第一个真正的封疆大吏。

朱棣给了他一个新的官职,全称是“总督草原民事,提调粮草及安民诸事”。

简称“民督”,品级为从一品,这已经是整个大明朝廷地方官中最高的职位了。

除了面见瞿应行之外,朱棣这次到奴尔干城还要接见另一个人,那就是高丽现在的大执政常守道。

之前在朱棣还偏居北平的时候,就与常守道有过约定,但是现在情势发生了变化,当初的约定也就必须要有所改变了。

为了此次的会见,一直在北平读书的高丽王也从西山书院赶到了努尔干城。

这一次的会见,实际上是一次密谈。

在关起门来讨论了两天之后,高丽王与常守道一起回到了高丽国的国都。

随即高丽王室就发表了公开的宣言,宣布整个高丽国将并入大明成为大明的一个布政使司。

而且,将不再沿用高丽这个名称,从此改成大明东夷承宣布政使司。

而常守道也成为第一任东夷布政使,至于其他府州县的设置和官员任免,朱棣完全将权力放给了布政使常守道。

而常守道也十分识趣,直接上书希望朝廷能够调拨一大批官员来负责府县,而且还希望明军派出常备军驻扎。

最后,原本的高丽王室集体迁居到京师,原高丽王被封为东夷郡王,进入了国子监学习。

当高丽也收归大明版图之后,整个大明的疆域顿时就变得无比庞大了……

可以说,此时的大明疆域比朱元璋立国时的领土,整整扩大了一倍还不止。

眼看着草原的主要事情已经结束,朱棣将霍去病,赵云,阿鲁温沙等心腹召集到了一起……

在经过充分征求他们的意见之后,朱棣对接下来的草原地区军事安排,做出了新的调整。

由阿鲁温沙出任草原地区首任“军督”,官职全称是“总督草原守备兵马及练兵诸事”,同样也是从一品的高官,只不过他是武官。

于是阿鲁温沙后来者居上,品级直接超过了霍去病,赵云等人。

倒不是因为朱棣更加看重阿鲁温沙,而是因为霍去病和赵云都明确的表了态,自己不愿担任守备地方性质的官职,他们更愿意维持现在主战军队统领的现状。

对他们来说,官职高低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跟着朱棣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就行!

于是,在安排好草原诸事之后,朱棣正式率兵班师回朝。

在朱棣回师之前,草原捷报已经传遍了整个大明的天下

大明百姓听说他们的帝王御驾亲征为大明拓地十万里之后,举国欢腾……

这也导致朱棣在班师的时候每过一座城池,都会受到民众热烈的欢迎。

哪怕他不进城只是路过,都会有城内的民众在得到消息后,涌出城来在路边跪拜!

这也导致朱棣的班师回朝之路,走得极为缓慢,直到六月底朱棣才重新回到了京师。

当朱棣回到京师的时候,京师城外再度出现了百官出迎的盛况。

无数身着朝服的官员,再一次跪满了道路两侧,和上一次不情不愿的态度不一样,这一次,百官们跪得心服口服,跪的意气风发。

当朱棣在迎接仪式结束,回到皇宫的时候,朱元璋的监国权力也正式自动失效。

父子俩就在乾清宫里,就这数月的情况,进行了一次时间很长的交流,以及交接。

在交流中,朱棣明显可以感觉到,如今的朱元璋,精神状态远比曾经他当皇帝的时候更好。

而朱棣不知道的是,在朱元璋收到朱棣将整个草原纳入大明版图,全歼鞑靼瓦剌数十万联军的消息之后,完全不顾太医的医嘱,一个人喝酒,喝的酩酊大醉……

自那天起,朱元璋已经从心里面彻底相信了王景弘说的,朱棣乃是神人转世这个说法。

因为他实在想不出,如果不是神人转世,何人能够有此功绩,遍观历朝历代,都没有帝王能够做到像朱棣一般的壮举。

哪怕大唐的太宗李世民,当时拿下西域也是花费了数十年,整整两代人的精力和心血,而不是像朱棣一样一战功成!

朱棣与朱元璋父子两一番深谈之后,朱元璋再次交出朝政回归后宫,丝毫不贪恋帝王权位。

而朱棣回京后,发现需要自己处理的事情,完全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在朱元璋和王仁等人的倾力配合下,他不在京师的这段时间,基本上没有任何政务积压。

这种情况让朱棣也感到十分的满意。

接下来,就是已经拖延了几个月的一件大事,对靖难之役的封赏必须要落实了……

而对于此事,王仁早有所准备,他早已拟好了一个初步的方案,然后交给了朱棣审阅。

朱棣看在完方案之后,发现王仁做的这份封赏方案,确实已经涵盖了所有的靖难功臣。

在覆盖了面的同时,也体现了功劳大小和亲疏远近的影响,基本上已经非常接近朱棣自己的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