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弘亲王的大声喝彩打破这份突然的安静,“太好了!子溶,没想到你如此精通河防要领,真是令本王惊喜,本王支持你的治河大略,若永安河能一劳永逸平息水患,你便为大雍朝立下了不世之功!”
有了弘亲王的首肯,殿内的诸多大臣皆纷纷附和。
许太后却是骑虎难下了,人是她点名问的,她本意就是想借坡下驴让谢幼卿去督修河工,她盘算过了,永安河溃决是常事,只要这河堤是谢幼卿修的,明年永安河有冲缺,她就必然要追究谢幼卿的责任,轻则革职去任,重则发配到边疆充军。二来,河工是肥差,各项办工材料可贪污舞弊的地方甚多,谢幼卿不好女色,但性习浮华,未必不好财,若他敢中饱私囊,她马上令言官弹劾治罪。
许太后千算万算都觉得这次谢幼卿定然逃不过要丢官了,但她万万没想到谢幼卿对治河有这么深的见解,还提出了一劳永逸的治河方案,且有弘亲王带头支持,大臣们也纷纷赞同,若她现在反对,无异于跟满殿臣工作对。
许太后的护甲刺进掌心里,硬着头皮道:“谢幼卿果然有治河之才,那么这次永安河水患抢修的工程,就交给谢幼卿督办吧,灾民的赈济也一同交给你来办,至于你提出的一劳永逸的治河方案,哀家听着也觉得甚好,那么嗣后你可以把方案的细则做出来,诸位大臣看过都无异议,水患平息后即行推进。”
许太后说完只觉得心头烦闷不已,只能安慰自己,河工防堵工程已经十分复杂了,何况兴建截洪的大水坝,谢幼卿纸上谈兵而已,若筑建途中出了漏子,就更好治他的罪了。
许太后凝了凝神,声音威严,“不过哀家话说在前头,水患关系畿辅数万生灵,若不能赶在秋汛前尽快修堵完毕,哀家定会严谴。且抢修堵筑工程是你谢幼卿负责的,若来年重蹈覆辙,必将从重处分。”
谢幼卿平静道:“微臣领命。”
许太后看着谢幼卿镇定自若的样子,心中更是恨痒难耐,突然又心生一计,她曼声道:“尚任,河防工程的款子还有赈济灾民的款子,预计多少,你尽快把银子拨下去,还有谢幼卿接下来整治河工兴建水坝的款子,你也得先预留出来。”
首辅尚任兼任户部尚书,此时却有些犯难了,“回太后,此次灾情严重,河防工程的款子预计要三十万两,赈款预计要八万两,因为事态紧急,可以马上拨付,但这一年先帝治丧、皇上登基,修建陵寝,兵部造战船……多了许多大项开支,还有一些东一笔西一笔的小项就不必细说了,总之,户部银钱吃紧,上个月弘亲王奏请的绿营二十万粮饷还未拨付,谢幼卿整治河工的项目,工程浩繁,还不知要多少数目,恐财政一时不能支持,最好的法子也只能先预付一部分,剩余的再从各处腾挪筹措。”
许太后道:“到处都是用钱的地方,半年后就是三年一次大阅兵,绿营的将士都是精锐,每日操演练兵十分辛苦,也不能短了他们的粮。现在国库的银子短缺,就是去抠银库里的砖缝,也抠不出多的,弘亲王,谢幼卿,你们两个现在用钱的地方多,商量着解决吧。”
许太后的计策,就是让他们两个去争钱,争一争,斗一斗,看能不能将他们两头打得火热的关系给冷一冷。
没想到她话音刚落,谢幼卿的声音又在耳膜响起,让她心口徒然一紧,只听谢幼卿道:“既然银钱短缺,河堤修筑便可使用以军工代赈的模式,弘亲王曾多次带绿营兵到边疆击败番族入侵,作战时边疆有屯垦开沟的规定,所以绿营兵士对于兴修水利,开河筑堤都有经验,由弘亲王选出两千兵士,前往抢修筑堤,比招募灾民来以工代赈会更为有用,也能加快工程进度。灾民赈济则可号召众官和绅商捐输报效。如此则可省下十数万两银子拨给弘亲王绿营作为前期的粮饷供给,后期短缺的粮饷可慢慢筹措。如此,绿营的将士通过劳工得到了历练,也暂时解决了粮饷短缺的问题。”
弘亲王眼中大放异彩,“子溶,你真是大雍朝的诸葛军师,什么难题到了你手中都迎刃而解,就按你说的这么办,如今边疆战事承平多年,本王的绿营也有些松弛了,正该让他们劳苦一下保持斗志和作战精神,之后兴建水坝工程,我绿营将士亦可助力!”
许太后没想到谢幼卿当场就破了她的计策,还跟弘亲王联手合作,关系结纳得更为亲密了,顿觉眼前黑了一下,她现在一听谢幼卿的声音都觉得是耳边的魔咒一般,催命得紧。她不禁伸手搓了搓太阳穴,之后臣工奏事都听不大进去,又勉力支撑了半个时辰,便宣布诸臣退散。
自那日从宏德殿出来后,谢幼卿便忙碌得不行,一边给皇上讲课,一边督修河工,一边在京师办赈,每日都忙到深夜才回私宅,好在,在他的安排调度之下,事情都进展得极为顺利。
沈蕴如脚踝扭伤,在家中静养了半个月才出门走路。嫂嫂每日都会过来看她,陪她说话。自然也问起过谢幼卿。
沈蕴如直截了当地道:“嫂嫂,我知道你之前误会了,但我现在必须澄清一下,我跟他真的没戏。”
王楚楚却笑了笑道:“嫂子之前就对你说了,谢二公子那么高傲的人,姑娘家别太上赶着,若即若离才是好的,你现在这般晾一晾他也挺好。”
沈蕴如懒得辩解,她现在才不想去想一切跟他有关的事情。
天放晴后,听闻灾民流窜京师,路有号饥之声,沈蕴如跟沈夫人提议在观音寺街搭粥棚,沈夫人同意了,沈蕴如亲自采买了许多物资,开了家中的粮仓,每日在粥棚内施粥赈济灾民。
这一日,沈蕴如像往常一样去了观音街的粥棚施粥,却发现她的对面也搭了一座粥棚,而且粥棚规模比她的大了一倍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