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第382章 伍平的建议【1 / 1】

S12与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得知此事,林锦璇心中一惊,却并未在麒麟卫首领面前显露出来。

一则这是外人,二则即便她问,对方也离京这么远,未必知道具体情况。

林锦璇谢过对方千里迢迢为自己带来这些消息,又让人替他们安排住宿问题,毕竟这次麒麟卫也属于是办差,住驿站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按理驿站本该免费为这些出公差的使者官员提供住宿跟基础吃用,但眼下蜀州府城的驿站属于林锦璇自费运营,反正都是花自己的钱,故而条件也提升了不少。

然麒麟卫却拒绝了林锦璇的邀请,在交出密信之后,他带着自己那一批人,这才去了府衙那寻刘将军。

当日下午,林锦璇就听到消息,说是刚来的麒麟卫那一众人在蜀州城郊处买了一处院子,颇有点儿长期驻扎的意思。

听闻此事,林锦璇垂眸思索片刻,有所怀疑。

前朝曾经出过监察史利用职权排除异己的情况,甚至出现了监军利用职权胡乱指挥导致军营乱象等等情况,于是到了本朝类似官职的职能与权利就大幅度缩小。开国初期倒是没什么妨碍,但看如今的情况就知道了,即便开国至今几代帝王即便比不上太祖,但最次也能守成,本朝吏治也算清明,却依旧出现了蜀州这样的大事故。

疆土越辽阔,管理起来就越是需要费心费力,若没有一个完善的监察机构,如蜀州这样的事,很难保证不会在其他地方出现。

林锦璇怀疑,皇帝便是有这样的打算了。

将手中两封密信一目十行看完之后,林锦璇沉默良久。

随后,她叫来碧云,低声吩咐道:“麒麟卫既然到了,那些事恐怕也很快就会有结果,你安排下去,咱们也差不多可以准备离开了。”

碧云微微一怔,问道:“您先前不还说考虑留下来看看本地农耕情况吗?”

林锦璇手上还有个区域收成翻倍的奖励,伍平建议暂时留在手上,林锦璇便也一直留着。碰上蜀州这件事,林锦璇便想,如果需要的话,不然就用在蜀州好了。

蜀州多山,但气候宜人,种植农作物其实算是不错的条件了。只不过往年上交粮税不少,百姓们一年忙到头,也就勉强喂饱自己,接收外界消息也慢,蜀州隔壁的百姓去年就知道了官府试种土豆来年推广至百姓的事了,蜀州的百姓却是年后才知道,而据林锦璇所知,蜀州知州压根就没打算把土豆发下去。

他还想让自己那些隐户种呢,收成都是自己的。

之前都瞒过去了,土豆也不是没种,到时候继续想法子应付过去就是了。

若百姓提起,就说他们这片地方不适合种土豆,官府试种之后没什么收成,所以就不发了。

百姓们又没见过土豆,哪里知道那么多,而且南橘北枳这种事种田的都有点数,这种说辞其实还是很容易把他们忽悠过去的。

自然,因为消息闭塞,他们也不会知道,土豆横空出世,打的就是易种植耐干旱高产粮的名号,在幽州都种活了,别说是蜀州了。

消息流通看似不起眼,实际上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这是林锦璇在这次的事情中深刻体悟到的。

林锦璇想把农神那个状态留在蜀州,为了确保是否起效,这才在碧云面前提了一下。

不过现在她改主意,自然也是有原因的。

林锦璇:“伍师傅知道了蜀州这边的事,又听闻蜀州这边实际上连年减产,主动向父皇提出要来这边发展农耕,如今应该已经出发了。”

她这么说,碧云自然以为是信中皇帝与林锦璇说的,但实际上是林锦璇之前从伍平那里得知的消息,就在她打算留下来的第二日。

当时伍平得知她的想法,便主动提出来蜀州帮当地百姓因地制宜提升粮食产量,另外还提出如今燕京新出现的一种高产粮,他称之为红薯。

比较特殊的是,红薯并非是林锦璇给出的那些种子所得,而是去年从玻璃坊往外售出的工艺品引来的外藩商人带来的粮种,寻求买家时得知荣惠公主喜欢收粮种,找上闽侯府时辗转到了他那儿,然后被伍平高价买下的。

燕京人又称作番薯。

伍平说,根据林锦璇在当地收集到的讯息,以及太府寺中有关蜀州以及蜀州附近各项记录,他认为蜀州是很适合种植红薯的。同样的,蜀州种植土豆也会有不错的收成,而且因为林锦璇提供的土豆是非常不错的品种,如果不出意外,土豆在蜀州这一片可以一年四季种植,产量不会低。

只靠这两样,伍平就敢保证,只要他来,只要蜀州百姓听他的,今年就能把往年减产的那些粮食全部补回来。

伍平也说,救急不救贫,不如把那个翻倍的效果留到灾年。

虽然不论是旱灾蝗灾还是水灾,都会导致粮食产量大幅度减小,看起来翻倍好像不划算,但这种时候,翻倍便能救不少人了。

这让林锦璇想起之后可能会出现的旱灾,即便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但旱灾这种事不是人力可以更改的。

如伍平所说,如今粮食因土豆的缘故,各地都会逐年递增,如今又出现了红薯等等其他可食用的作物,过去食不果腹的情况大抵也会减少,这时候某个地方收成翻倍其实没有太大的效果。

其实林锦璇更想,这辈子再遇到那一场旱灾,各地的存粮就能帮助所有百姓平安度过。

易子而食这种事,她实在不想再发生一次了。

林锦璇心中回忆着伍平提到的那些,对碧云说道:“你且去安排便是。如今再赶回燕京也来不及了,但今年秋闱之前,我必定是要赶回去试试的。”

科举必读的那些书她可以说是倒背如流,策论也学习不少,离京这么长时间,她又增添了不少阅历。很多事看文字时并没什么太大的感触,等真的亲眼看到,方才知道为何会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

而眼下,最能验证她这一年所得如何,便是科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