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里的‘不仁’不是说天地真的没有仁爱之心,要理解老子这里说的不仁,要借用后面章句中“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来一起理解。
德跟仁一起的,所以常说仁德之心,德是内在,所以《大学》里说明明德以修身,仁是体现在外,对他人的仁爱之心。但是内外本就一体,所以吕祖说:“上德不德,上仁不仁”。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说明不德的人,才是上德,真正的上德之人不说自己有德,而是自然行德,非刻意而为,是自然之境,这样的德才是真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之人总是说自己有德,故意去做有德性的事,所以是无德,是下德,不是上德。
同理,“上仁不仁,是以有仁”。若是知道有个仁,然后去故意行仁,这里面还有刻意,还不是自然而为,是有为,不是无为,所以不能说是上仁。
我们世俗所说的仁,是小仁、下仁,因为普通人有分别心。比如,当我们觉得一个人真有仁爱之心时,这是有分别的,他必须有一个仁爱的对象,可能是小猫小狗,也可能是亲人朋友。但肯定有施加不到仁爱的对象。而被他仁爱的人,就认为他具有仁爱之心,那些没有被他施加仁爱的人,就会认为他没有仁爱之心。
当仁爱成为一种名声,如果被周围的人夸奖时,心中自然喜悦;当被人非议自己的仁爱之名时,内心就会排斥,于是开口辩驳。当喜悦和排斥停留在心中时,就是住于相,已然变成为己的私欲。当名声大于原本的仁爱之心时,仁爱就变成了心里的负担,人会为了仁爱而去仁爱,已是有为。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自己家的长辈,然后逐渐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己家的小孩,然后逐渐爱护别人家的小孩。‘老吾老’、‘幼吾幼’就是小仁;‘及人之老’和‘及人之幼’就是上仁,孟子是要让国君具有‘及人之老幼’的上仁。
我们普通人天生就有仁爱之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见小孩落水自然生出恻隐之心,这就是仁爱之心的源泉,一般人都是先从亲人开始,然后源源不断的生长,从而达到仁爱众生。“仁极仁则尽仁之性矣”,就是说:穷尽仁的理,然后使仁成为至仁。
天地不仁,不仁才是至仁,没有分别的仁爱众生,众生平等,所以天地万物一体。天地不会特别对某个人好,也不会特别对某个人不好,天地没有分别心,以万物为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所以天地是‘无善无恶’的,而‘无善无恶’是‘至善’也。
天地以仁施万物,万物得天地之仁爱,而生之育之、长之成之,此天地之仁也。
天地容万物,而万物感恩天地的化育之德,而天地却不求回报,完全就是自然而然的滋养万物,甚至都不知道有滋养这回事,所以是上德不德、上仁不仁,不仁处正是至仁也,故天地因为不仁所以能一直存在。
当我们赞美天地的仁爱时,它的仁不会因此增加半分;我们非议天地的仁爱时,它的仁也不会因此减少半毫,这正是佛家说讲的‘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求仁而仁,没有仁爱之念而仁,这才是天地真正的大仁。
二、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悟道的圣人效法天地,对待百姓就如草扎的狗,圣人同样不会因别人的赞美而增加半分仁,也不会因别人非议而减少半分仁。在圣人眼里,赞美和非议并无区别,都是无善无恶。因为外在的一切都是无善无恶、天地也是无善无恶,所以在圣人眼里‘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天地在施加仁爱,却从没有半分仁爱之念,圣人在施加仁爱,同样不会生出一点仁爱之念,因为无念,所以,施加仁爱便没有痕迹,这才是大仁。
修身之圣人,效天地之不仁而化育于百姓。修身学道之人应该效法天地,圣人的不仁之心,这样才能消除自己的分别心。 如此则与百姓一体,对待百姓就像对待自己一样,看到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就如同自己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一样,仁爱百姓就像仁爱自己一样。
三、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之间就像冶炼的风箱,内部虽空虚,但有气充斥在里面,所以不管如何挤压都不会塌陷。一旦拉动起来,就会源源不断的生出风。
天地也正是如此,看似虚无,但气机无处不在,充塞于天地之间,所以天地不会塌陷,正如风箱不会塌陷一样。
‘动而愈出’是指:天地气机,没有一刻是停止的,正如打铁的风箱,只要一拉动,就能源源不断的出风一样。《易经》里说‘天行健’;《中庸》里有“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都是在说天地之气不断运作,一刻也没有停息。
人的心之本体,也正如天地之气不断运作一般,所以常说心体是活泼泼的,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必有事焉”。但需要有一个如如不动的心体,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浩然之气,也就是‘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
四、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动而愈出,出则知其妙,而其妙难言也,多言而无可言,故数穷。天地之气不断运作,其滋养万物,妙用无穷。在人的身体则是‘浩然之气’,也是道家所说的‘元气’。
公孙丑问孟子:何谓浩然之气?孟子回答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也说难言也,正合了这里的‘多言数穷’。这种无法看到和摸到的东西,确实很难用语言说出来。但它‘直养而无害,塞于天地之间’,正是和天地之气一样,直养万物,于天地之间无处不在。
王阳明曰:“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所以天地之气的虽流动不息,但其背后有一个主宰,这个主宰也就是‘道’,它处于如如不动的定中,正因为有了这个定中的主宰,所以气机不管如何动都不会乱。
而人的心体如果处于如如不动的定中,则气机不会紊乱,君子才能自强不息。而没有这个定住的心体,气机一动就生情绪,百病接着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