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先生,我带您去看看?”‘穿越读书者’苏牧,回道:“经过您的护书、传书,《尚书》在汉朝的传播相当兴旺。
刚才派晁错到您家学《书》的那是汉文帝。
后来他的孙子成了汉武帝。
到了汉武帝末年,人们在孔子故宅的墙壁里发现了一部《尚书》,但那是用先秦古文字写的,我们后世称之为古文《尚书》。
孔子的后人孔安国,竭尽全力推广,使之广为流传。”
“华夏经典、弦歌不辍,先师的后人孔安国可敬、可佩!”伏生欣慰道。
“但是到了‘西晋’,‘永嘉之乱’以后,官方所藏《尚书》版本失传,但是您不用着急。
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献出了一部据说是孔子后人孔安国所传的《古文尚书》,计五十八篇。
此书篇目虽然多于您所传授的《尚书》。
但很多内容基本相同。
斗转星移,王朝更迭,但是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和推崇《尚书》。
多次把它刻成石经。
但是很可惜,历经战乱,大都成了断石残碑。
直到唐文宗开成二年人们用巨大的青石刻成了《开成石经》。
这当中的《尚书》,成为了当时以及后世的标准读本。”
“青石刻经,青史永存。”伏生欣慰道:“后世对典籍的尊崇,存在于经典的字里行间,传承祖先不朽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
“后来,又是历经千年。”苏牧继续回道:“《尚书》历经无数学者先贤,薪火相传。
先生,我带您去看看我生活的时代吧?”
伏生目光骤变,颤颤巍巍的问:“两千年以后?”
“两千年以后。”穿越读书人苏牧回:“先生,请!”
“请!”
周建设已经年过五十,俗话说,五十知天命。
到了他这个年纪,已经见识到了足够多的世间繁华、人情世故。
不能说心比石坚,但也不是随便什么东西就能打动自己的。
可《典籍里的华夏》第一篇就给了他无数的感动。
在感动的同时,心中又不由自主的生出了一种浓浓的自豪感。
《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牧誓》: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节选的两句话,像是刻在自己的心中,久久难以忘记。
结尾部分,现代读书人苏牧向伏生介绍尚书自西汉以后的传承过程,其中不乏多种坎坷,最终都靠着一代代先贤传颂至今。
整个过程,都是龙国文化的延续,更是龙国精神的传承。
当伏生看到当代年轻一代,自觉的开始识读《尚书》的时候,他欣慰的笑了。
那一刻,周建设彻底喜极而泣。
尽管他知道,这一切只不过是节目演绎。
可他心中确实在想,如果先贤能够看到这一幕该多好?
“爸,你怎么看哭了?”此时的周琼怡已经回过神来,看着同样哭成泪人的周建设,问道。
“哭了,有吗?”周建设急忙擦了擦眼泪,从沙发上爬了起来,说道:“我就是看看你说的苏牧这小子怎么样?
看完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什么道理?”
“你说的对。”周建设顿了顿继续说道:“你确实配不上他。”
“爸!!!”
周家的这一幕,同一时间也在数以万计的家庭中上演。
过程虽然都不相同,可结果都是一样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