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轻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成建末年,大旱肆虐,农民颗粒无收,朝廷委派官员赈灾,筹集钱粮,无奈官僚黑暗,皇族昏聩,所置物资克扣殆尽,饿死者不可计数,天灾人祸压垮了这个王朝,吃不饱饭的人,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死,二是抢,在本性的驱使下,这些农民走上了造反的道路,无名不成师,皇帝的昏庸无道总是能在关键的时候发挥作用,“义军”四起,所到之处无不响应,很快就汇聚了一支声势浩大的军队。朝廷腐败,皇帝昏聩,但也明白问题的严重,下令各路诸侯讨伐“义军”,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些诸侯也不是什么贤明之主,但谁都想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得到点什么。于是有了平叛的名号,浩浩荡荡的出来了。他们并非真正去平叛,只是借着名头抢地盘,很快,“义军”被合围,胜利就在眼前,但是为了活着也只能拼命,大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架势,诸侯也是乏力,但是双拳难敌四手,终究还是被平定了。捷报传至朝廷,皇帝大喜,摆宴犒劳功臣,诸侯们带着各自的战功趾高气昂的走进了大殿。酒过三巡,各自封赏,暗地谋划,出殿就打了起来,乱世因为一场宴席又开始了,这次不一样,皇帝手无寸铁,诸侯则是兵强马壮。皇帝被赶走了,总要有个新皇帝,又是头破血流。想做皇帝的人最后都成了鬼魂,不想做皇帝的人却做了皇帝,刘广算是捡了一个便宜,因为地处偏僻,这个被封在荒野的王没几个人在意,只有在边关告急的时候,才会想起还有他这号人物,不起眼不代表能力不行,刘广自成建二年被封至边关,与当地军民相处十分融洽,就连关外蛮族在经过几次交流之后也是称兄道弟。偶尔还一起打打流寇,好似亲兄弟,到了成建十年,诸侯战乱,刘广瞅准机会,带领义师讨逆,以清君侧,可惜好景不长,皇帝死了,没了皇帝自然就没了清君侧,刘广自然也站不住脚跟,好在几年征伐,诸侯也所剩无几,但是想要一统天下还未可知,刘广着急,想到了自己的兄弟,于是回到封地,会见了自家兄弟,兄弟倒是耍脾气,埋怨大哥不提携自己,刘广好言相劝,对天起誓,摆出一副兄弟大过天的势头,说动了他们,于是成功的刘广带着十万蛮兵回来了,这次不仅有军队还带回了底气,因为这些蛮兵的战斗力可不是吹的,除了脑子不会转弯,其他的可以谓之强悍。就这样又过了几年,刘广成了皇帝,取凉为国号,改元裕隆,新皇继位大赦天下,皇恩浩荡,天下太平,灾情也随着战争走远了,又到了兑现诺言的时候了,蛮族兄弟拼命打仗也就是为了能有点好处,毕竟家乡荒凉,实在是不堪重负,刘广也是阔气,皇上嘛,有的是钱,大手一挥,把边关的五座城池赏给了蛮族,蛮族嘴上不说,心里还是高兴的,至少不用天天露宿街头了。就这样,高高兴兴回来家顺便同族人吹嘘一下,大家都皆大欢喜。至此天下终于恢复了太平。刘广虽说常年在边关混迹,但是对于当皇上还是有一手的,登基以后,拉着自己的蛮族兄弟打了几场大仗,收服了那些没事就惹事的头领们,这还不够,刘广更是花费了多年的时间在边关修筑了很多城池和堡垒,然后派军驻守,刘广本身就是封王出身,所以对这些边关大将还是留了一手,下令边关将领任满五年就要回京,所值属下也被分配到了各地,表现好的就升官,表现差点就降级。这样一来,根就不会扎的那么深,久而久之倒是为大凉训练出了一批能打的将军,今天在边关,说不定哪天就去了沿海,熬个几年,又换个地方,有心的可不就能打了吗。刘广这个皇位虽然是打出来的,但是人家却是个实实在在的读书人,就是心眼多,若不是出身那肯定会去考取功名,可怜帝王家啊,在边关那几年也是没少混,所以呀对民间还是比较了解,这毛病现在也没改,动不动就玩“消失”,弄得大臣们一愣一愣的。但是政务一点也不耽搁。“不居庙堂,却民心所向”这是刘广说过的话,事实也确实如此,不起眼不代表能力,投机也未尝没有志向。这一点在刘广的身上体现的很好。
一个王朝的开始总是生机勃勃,成也君王,败也君王,早就知晓了结果,也就没那么纠结了。几十年的风霜,练就了一个国家,不会归功于哪一个人,也不会忘记任何一个人,裕隆三十七年,刘广驾崩。
史官记:大凉太祖文皇帝刘广生于平化三年,天资聪颖,经文益武,成建二年封王至边关,结异族,安民事,成建十年,诸侯纷争,广起兵勤王,于乱世谋一位,凡历十年,终成大业,上应天意,下顺民心,登基为帝。广修屏障于关外,平外族,和战事,于民休息,勤于政事,好出游,晓民疾苦,解民之急,重农事,利科举,大开言路,国益强盛……
刘广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帝国却日益强盛,后世子孙多为争气,虽然风雨飘摇,但也并无大碍。
从前,人们的收成大部分靠的是老天爷,天公作美,收成自然不错,天灾人祸,就只能望洋兴叹。人们说朝堂明亮天公才会作美,阴暗昏聩就会招致天灾。这是上天的馈赠也是警示,纵使时光飞逝,几百年光阴流转,天地变换,斗转星移,但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隆昌五年,曲北大旱,绵延数百里,风雨飘摇的帝国迎来了一次危机。大凉三百年,昭帝刘潜继位,成为大凉的第十六位皇帝,改元隆昌,刘潜继位的时候,大凉已经在走下坡路,虽然这个坡很长,但是也经不起一顿造啊,刘潜不像他父亲那样老老实实的,他可谓是奸懒馋滑,还有一点就是刘潜是一个典型的甩手掌柜,各部所呈上的奏章,到了他这里就像是烫手的山芋一样,巴不得扔掉。但是就算刘潜对这些奏章很恼火,但是每天送来的还是川流不息,刘潜就一个劲的不爽,
“不是说过了吗!朕累了,不想看这些奏章,你们想我死吗!”
刘潜在宫里大发雷霆,太监们只能跪地求饶“皇上恕罪”,刘潜可不领情,大手一背扬长而去。刘潜在宫里是越想越来气,作为大凉的一号人物,自己每天应酬不暇,哪有那么那么多功夫去理会那些大臣,但是那些大臣就像着了魔一样,一个劲的上奏章,刘潜懊恼不已,经常发牢骚。发着发着,这些话传到了一个太监耳朵里,这个太监是侍奉刘潜的御前太监,叫做得胜。本来这些做御前侍奉的听到或者看到什么是不应该传出去的,但是这个得胜不是一般人,或者说他的主子不一般,当天夜里得胜就偷偷的溜出皇宫,来到了张府,来回张望,上前敲了三下门,门那头有了脚步声,开了,两人说了一番,得胜就闪了进去,那人待着得胜来到后院,又进得门去。过了许久,得胜便偷偷的溜回宫里。
第二天一早,刘潜倒是讲信用,说不上朝就不来上朝,任你们在哪里喧闹,我就睡我的大觉。这下可不得了,惹得那些大臣们火冒三丈,一群人浩浩荡荡的要去把刘潜揪出来,不料被禁军拦下来了,自古言官不怕死,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啊,气急败坏的官员们就成群结队的跪在门外,势必死磕到底!再看刘潜,一点也不慌张,反正皇宫是我家,有吃的,有睡的,饿不死,累不死,耗就耗呗!谁怕谁。众人一筹莫展,只能在殿外跪候,刘潜一看他们不闹腾了也是松了口气。
“启禀陛下,丞相王朗求见”,
刘潜一听,救星来了“进”,刘潜坐在龙椅上对太监说,很快,王朗就走了进来,
“臣,王朗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王朗跪拜在地上,
“爱卿平身”,“谢陛下”王朗起身站到一旁,
“来人呐,给王大人赐座”,
得胜搬来一把椅子给王朗坐下。“王大人进宫所为何事啊?”刘潜开口问话。
“启禀陛下,我听说陛下今日没有上朝,又见百官跪候在殿外,所以臣特来求见陛下”,
“今天的事,你都知道了?”刘潜接着问,
“回陛下,臣略知一二”
“哼!这些个官员不知好歹,朕每天日理万机甚是疲乏,他们居然还不断的上奏章,是巴不得朕累死在这宫中。”刘潜一脸愤怒的和王朗说着。
“陛下,您每天日理万机确实劳累,但是眼下曲北大旱,灾民甚多,各地灾情严重,下面上书请求朝廷赈灾,还望陛下能够为民着想”
刘潜听着王朗说的话,觉得还是有点道理的“朕,不是体恤民情,只是朕一时还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而已”皇上嘛,总不会承认错误只好推诿,王朗见状便说“陛下,臣倒是有办法”
“快说!”
“陛下,臣以为眼下要尽快派人核实灾情,然后再让灾区就近地区征调粮食救灾。”刘潜连连点头
“爱卿真是辅国良臣呐,就照你说的办。”
刘潜大喜,写下诏书封王朗为钦差大臣,全权处理灾情,王朗领着旨意回去了,殿外的那帮大臣也走了,刘潜大喜,总算能有个安静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