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三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门口那西市大街,鞋子满街飘着,我怕上半夜,城内就要起内涝。
您腰牌在身上么?咱得赶紧把明天换班的人马喊起来,不然,再晚一会儿,天亮咱就得划船给人城门哨兵送饭了!”
书房内,刘天佐双眉一抬,落下紧锁,他一边摘下腰间的守备腰牌,一边肃问道:“怎么回事,门边上新修的两个泄洪槽开闸了么?”
那名髯须泛白、虎背熊腰的中年壮汉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回道:“唉,打开了,我来前就令下面人打开了,不给力啊。
咱不是啥府治大城,没有条件开穿墙的泄洪门,新修的泄洪槽,也是在城墙地基下面钻过的,是暗槽。
加上这几年,城内人口激增,家家户户都在起院子盖新房,巷子里都是泥土渣子,雨小还不怕,这么大的雨,雨水卷着泥砂,没一会,就成淤泥就淤塞在里面。
这雨势愈加凶猛,雨点比豆子还大颗,怕是下半夜,南门那两个泄洪槽也要堵死了。”
“老李你别急,来,抬抬脚。西门的泄洪槽堵了,能派人疏通么?”地板太贵重,谢佥书第一时间捡起抹布在李巡检的脚下擦了擦,然后才站起身,缓缓问道。
“南门这,今夜宵禁前还有商队要进来,商队骡子上的货,还有咱的,若是淋到了雨或是受了潮,损失不小。”
暴雨淹城?这不是常有的事么。
东宁城城建太老,地势又是北高南低的斜面缓坡,往年如遇暴雨,城内基本上都要被淹。
平原也有倾斜角,古代,没有土地平整能力,即使知道地势有落差也得将城池建完,因此城市内涝问题一直是困扰官员的一大难题。
很多高门家,索性狠下心拆了重盖,将新宅邸抬高地基门口多垫砖石,而一般的老百姓就没法子了,发了大水,基本上,就只能“望洋兴叹”。
水大水小?
不不不,不关心。
只不过是站桌子上和蹲在柜子上的区别而已。
反正都是五个字——〝卧槽,水好大!〞
“马勒戈壁德,通?怎么通?
你看看那门口的水涝,都踏酿黄成什么骰了,特别是那帮高门大户,懒得要死,家家户户门口泥砂堆成小山,又不卸走。
我一给他们罚钱,他们就来找你的门路,都是惯得毛病!”
陈巡检是大老粗的习性,说话不顾及那些,谢佥书算账好使,可若是做官,也是个“纸上画图、鞋不沾泥”的主,一线的具体活可干不来。
当然,陈巡检倒不是看不上谢佥书,也不是仗着资历有意顶撞二把手。他和谢佥书认识三十多年了,若谢佥书是刘天佐的左膀,他便是右臂,二人年少相识,又有蒙难之交,私下关系是极好的。
刘家的老家主,刘太爷,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参加过万历朝鲜战争,屡有战功,三十余岁,便积功升到了游击将军职,掌辽阳三处城门关防,在辽阳一带,算得上是颇为权势。
古时兴结拜之仪,谢佥书的父亲少年时期便和刘家老家主拜了把子。后面,两家越走越亲,既是亲家,更是挚友,关系莫逆。
谢家老家主,谢太爷,也不是一般人,当年挣下的家业,比谢家此时,要大得多。
在万历朝,彼时谢家名下的商队,可是横跨胶辽两岸,千人杨帆的大商队。
怪只怪,十几年前,努尔哈赤那封《爸爸去哪儿》的檄书太过震撼,一时海内震惊,明廷震怒。
后面辽地局势恶化,加之萨尔浒一战,已是参将职的刘老家主战死,没人保他,因此,谢太爷,便跟着那几个大海商一起,被明朝抓成了典型。
当时有“辽右四户,弥饷万军”之说。
——砍了四户人,填补了数万将士一年多的饷银缺额。
家主祭旗、家产尽数罚没后,谢佥书也就锦绣换补丁,罚罪充了劳役。
后面,若不是陈巡检受刘天佐意,暗中保护,如今的东宁城,就不会有一位手握守备大印的二把手,谢佥书,而是在鞍山的哪个矿山上,多了一位中年谢工匠。
“将军,这次您可不能放任他们了,再有四个月雨季就来了。
妈了个巴子,等这两天的雨势解了,您给我盖上守备大印,劳资带人挨家按户贴条去,再不移门口那‘土山’,劳资就拆了他们院子!”
“阿!贴条?还﹍还真要整治啊?”谢佥书抹布刚放好,不禁抬头惊呼。
书房内,他转过了身,看了看刘天佐,嗫嚅一番,想说点啥,又不好当着陈巡检的面。
陈巡检官已不小,但他是纯粹的武人,不懂政商枢机。
东宁建城前,是古河道,底下都是能烧制砖块的天然黏土,是好泥。
很多时候,邻里起房子,要“借”,还得花钱买。
更何况,在刘天佐的大力扶持下,城内这几年已经出现了百人规模的小型瓦窑、砖窑、陶器工坊,黏土——值钱!
那些高门家,有时是舍不得这些筑宅的好材料,想着屯在那,将来等小一辈成了家,给孩子起个宅邸;有时,也是屯在那,等窑坊来买;
更有些人,真的是故意“摆”在那,不为啥,只为显示自己的特权。
谢佥书是商贾出身,如今又在官场浸淫十年,太懂官商那一套。
有些时候,一板子拍下去,挣不到什么钱,你催人家移“山”,人家一狠心,花钱雇个千把人,几天给他搬空了,最多挣点事后的卫生管理费。
只有没事派老陈这样式的整他一下,榨出点油,行政机器才能转的动不是?
民间总以为县老爷,真的就是个甩手老爷,只会耍官威,可实际上,只要在他境内,凡是跟钱沾点关系的事,他哪样不知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