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杨宜君曾经在影视剧听过一句非常有道理的话:
没有能力使用权力的人等于没有权力。
这句话第一次听的时候, 杨宜君甚至感觉像是听到了黄钟大吕之声,然后就是醍醐灌顶。
而相反的,如果一个人很懂得使用权力, 那么用不算大的权力,四两拨千斤,调动更多的权力,做成极大的事, 也不是不可能——事实上, 很多古来很有权力的人,搅动风云,用的也是这种手段。
真正一力降十会, 反而很少见。某种意义上来说, 那也是对权力的一种浪费君不见, 就算是很多帝王要做事, 也得讲究策略方法么。
现在, 杨宜君就打算践行这一点,在所有人都以为她在待嫁时候, 她却是谋划着要叫孟钊完蛋这样的事, 说出去都没人信, 因为一个是蜀地之主, 一个只是深宅之内的小娘子而已, 后者要叫前者完蛋?这简直是个笑话了。
但杨宜君不拿这当笑话,而是很认真地要做这件事。
当然, 这靠她一个人是不行的, 她还是和父亲杨段坦白了自己的计划对于她的计划,杨段沉默了良久,只说:“如此, 娇娇便去做罢。”
说实在的,杨宜君的计划拿出来确实惊吓到了杨段——他虽然一直知道自家的女儿不同寻常,但这种‘不同寻常’也该有个限度罢。而现在看来,他以为的限度,也只是他以为的而已。
杨段在其中,分明看到了对人性的透彻,对阴谋的算计,对时机的把握她的女儿应该是没有人教这些的,但她天生就能做成大事。如果他是个男子,肯定是搅弄风云的狠角色。
不,即使是个女子,也是能搅弄风云的,她现在马上要做的事,已经要搅动大势了。
杨段其实有些畏惧了,畏惧这样会牵扯到大势的事会导致怎样的发展,那超出了他的经历。而人对于超出经验的事,很容易就有忧虑。
但最后,杨段还是决定让杨宜君去做因为他之前已经感受到了无奈,属于蜀王的权力,让他没办法保护自己的女儿。他如果不想杨宜君走上那条她不想走,他也不愿她走的路,只能帮女儿做成这件事了。
这其实就是一个一选一的问题,他愿意杨宜君入蜀宫为妃妾吗?肯定是不愿意的。那么,就只能这样了。
至于这样可能会让大哥在孟钊身上下的注打水漂,那他只能说,自己的孩子自己心疼了。他并没有那么大公无私,愿意因为大哥上了赌桌,就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女儿受苦受难。
因为已经‘说服’了父亲,之后的事情就有了很大余地。首先,杨宜君通过父亲,摆事实讲道理拖延了入宫的时间门。而就是她‘待嫁’的日子里,她开始搞事情。
“要促成一件事是很难的,但想要坏了一件事,却要容易很多。”
‘待嫁’的日子里,杨宜君心态非常平稳,弄得身边了解她的人都有些发怵了。比如弟弟杨益,他平常都是和杨宜君笑笑闹闹,没个规矩的,最近因为孟钊要强纳了杨宜君,他都不好再杨宜君面前调皮了。他见到杨宜君一如往常,实在奇怪,有一回就问了出来。
而杨宜君回答了他这一句,这让杨益更加不解了,这和他的疑惑根本无关吧?
杨宜君只是笑笑,再不做解释。
其实这句话已经把全部东西都解释完了现在的孟钊已经是蜀王了,但他这个蜀王真的那么安稳么?外有大燕、南吴这些‘邻居’,在乱世逐渐要结束的当下,‘蜀国’除非能够一统天下,不然也是秋后的蚂蚱,长不了了。
而要称霸,以蜀国的地理位置与本钱,谈何容易呢。
外面是这般光景,内里也不平静蜀国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传统,总能偏安一隅,如果孟家统治着蜀国,蜀国国内倒也不怎么动刀兵。可除此之外,蜀国的统治阶层却是很喜欢内斗的。
最常见的就是蜀人与外人之争。
蜀国这个地方因为适合偏安一隅,所以外面乱世起来了,常见中原人过来避乱,其中少不了此时的社会精英。这些人来到蜀地,很多也是不甘平庸,会加入统治阶级的。而蜀地本身的精英呢,这年头是比较封闭,比较有地域意识的。
再加上蜀地土地、人口就那么多,资源有限,你多吃一口,我就要少吃一口所以蜀地的统治阶级内部,外来派与本地派之间门斗的很厉害呢。
当杨宜君被孟钊盯上,几乎没法拒绝他时,杨宜君没有像普通闺阁小娘子一样束手就擒,而是比任何人都要大胆,直接想到了搞掉孟钊——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制造问题的人,这思路,没毛病了。
别人的思维是有限制的,杨宜君可没有她一旦确定了想法,就能用各种别人根本不会去想的法子实现,这就是打破了自我限制的好处了。
至于具体怎么做?杨宜君先对孟钊进行了了解
孟钊上位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也没有虎躯一震,让所有人服气了。在选择向哪一派靠拢时,孟钊选了本地派,依靠他们的支持登上了蜀王宝座这样一来,外来派就是孟钊打压的对象了。
得到这些信息,杨宜君就对父亲杨段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如今这位蜀王,外有大燕、南吴对其虎视眈眈,内有公卿对其不满,就连孟氏一族里,也多的是不服他的要对付他,借助这些力量,真没那么难。”
像孟钊这样的人,身居高位,被很多人拥护,同样的,就会被很多人敌视。所谓‘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么。
杨宜君之后的操作其实并不复杂,她首先通过外公那边的人脉,隐匿身份,鼓动了一些‘外来派’,让他们觉得向燕国投诚献土是一个好主意——这并不难,因为随着乱世逐渐有结束的苗头,天下一统就在眼前,蜀国上下不少人本就有这种想法。
识时务者为俊杰么,不丢人。
其中,外来派肯定是更积极的他们本来就是外来的,就算在蜀地繁衍生息了两三代,那大多数也是不如本地人有‘主人翁意识’的——这些人家,甚至不少长辈还活着,他们更是有着落叶归根,生前回乡祭祖,死后埋在祖坟的迫切愿望。如果蜀国向燕国献土,这个愿望就很容易实现了。
所以,杨宜君四两拨千斤,很容易就能让本来就不满孟钊的人有一个比较大的共识:降了大燕罢!
如此,既符合他们原本的念头,能够返回乡梓。又能改变如今被打压的局面——到时候蜀国都没了,他们也不在蜀地了,还打压什么?
也是杨宜君运气好,促成这一计划时,燕国出兵北上,对上契丹,竟然真的用兵如神,收回了燕云,甚至还更进一步,重创了契丹——这里固然是因为燕国实力强劲、将帅用心,但不可否认也是有运气的因素在里头的。
不过,事情已成定局,燕国一举解决了身后的隐患,同时还用一场大战彻底稳定了国内的某些不稳定因素这意味着,燕国国势更强了。
在当下,这约等于让燕国一统天下进入了倒计时——南梁不足为虑,南吴强些,可对上燕国似乎也不像是有胜算的样子。至于蜀国,等到蜀地之外的事情平了,蜀国如何,还不就是一盘菜?
这种情况下,原本就鼓噪着要投降献土的外来派更来劲了,甚至很多不参与此事的人,也逐渐接受了这个说法投降献土有什么不好的呢?要是不投降,今后免不了一场大战,到时候蜀地消耗的粮草、人口都是他们的财富!说不定,他们都会死在战争中。
反对此事最严重的,其实是那些蜀国权力巅峰的人。蜀国真的没有了,权势和财富缩水最厉害的肯定是他们哪怕他们知道,始终这样僵持着,将来‘被统一’了,更保不住权势和财富,甚至小命都可能丢掉。但人的根性就在这里,放不下眼前的东西,俗称‘不到黄河心不死’。
关于是不是要投降燕国,从夏末开始甚嚣尘上,到秋后燕国对契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蜀国上层一直争论着。
杨宜君不是揭开这个盖子后就任其发酵了,而是微操着此事她到底是个闺阁女子,就算能通过父亲和外公牵扯到一些人、一些事,能做的也很有限。而越是如此,越显出了她在这种事上的天赋。
她总能敏锐地意识到谁是关键人物,哪里是关键节点,有的时候,只要做很小的一件事,就能带起连锁反应,最后成为一场大风暴——在她地微操下,‘外来派’,以及孟家一些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围绕着‘投降献土’这个事做文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