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六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邓玉函见天启允许他们有条件传教。继而说到治水的事,心情大好之下说:“尊敬的皇帝陛下,在下这几年来见识了大明的地域广大物产丰富,但恕我直言,大明之人似乎并不会用水。大明的南方多水所以容易引起水灾,北方缺水所以时常发生旱灾,南北方的治水方法应该是不一样的。”
天启想了想说:“你的看法很独到,最好用纸写下来,现在我们不提南方只提北方,因为南方不缺水所以我们要抓关键。现在你们都说说这新型的农庄里该怎么用水?先搞好一个村庄然后慢慢推广。朕知道你们想传教,不过就算朕答应你们的要求没有地方官的配合也难以行得通。今天朕当着这么多人答应你们,只要你们满足朕几个条件,朕就允许你们在推广新型农庄的同时在村里建教堂。每推广一个村子,朕就允许你们在这个村子里建一个教堂。”
听天启这么一说,几个外国人都站了起来,一个个神色激动的样子,有的当场就左右上下地在胸前画起了十字。邓玉函等几个都是欧洲耶酥会的人,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来东方传教,要让大明的臣民都成为耶酥的信徒。为了不被明朝君臣视为异端,他们先是苦学中国文字,然后准备用一些新知识和新奇器物打动明朝官吏,以免被驱逐。就这样低眉顺眼地样子都还数次被明朝官员苛责。
本来他们以为拿几本书和几样新鲜事物就能敲开明朝的门户,让明朝君臣都敞开大门任其在全国传教,谁知道没几个被他们的东西晃花眼。在明朝君臣的眼中耶酥跟如来佛祖、玉皇大帝等没什么区别,并没有批给耶酥特权,这些传教士也被人们都称其为外国和尚。这就有些不好办了,因为耶酥不喜欢跟如来佛祖和玉皇大帝和平相处,在这方面可以说耶酥是很孤僻很排外的神。耶酥会的人自然不会满意,想要证明耶酥比其他神能耐大,最后还真找到了证据。
耶酥会的人经过仔细研究,发现明朝的人还不知道脚下的大地是球形的,更不用说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转的事,于是判定明朝官员在历法上不如他们先进。经过几次对月食和日食的准确判定,耶酥会的人终于折服了明朝钦天监的官吏,获得了修改历法的差使。他们一边订历法一边苦想怎么打动明朝皇帝,现在听天启说只要他们满足几个条件就给予支持,一个个都激动不已,有几个人已经欣喜若狂不停向天启行礼。
天启示意他们坐然后问徐光启:“徐大人,这几个人都叫什么名字?不会都是些女人名字吧?”
徐光启笑了一下说:“臣给皇上介绍一下,这几位叫龙华民、金尼阁、罗雅谷、汤若望、傅泛际,他们都来自遥远的泰西。”
天启点了点头说:“你叫他们别激动,朕不会相信他们那个耶酥的,只不过想利用他们学点泰西的知识。其实互相学习知识就好没必要传什么教,当然真信了也没关系,毕竟这个教跟佛教差不多都是教人向善的,就怕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宗教蛊惑人心作乱。”
徐光启说:“这个臣知道,臣会仔细看好他们,于情于理臣都不会让别有用心之徒钻空子。”
天启点头说:“那就不多说了,介绍一下新型农庄吧。”
徐光启点了点头指着图说:“皇上请看,臣等经过认真商讨,认为把所有沟渠都收为县管,根据历史记载或百姓口口相传的回忆来确定大致的水流量,再根据这个流量来确定沟渠的深度和宽度。为了避免水灾和方便疏导河道,所有沟渠都设定为双沟。”
天启不解地问道:“双沟?这双沟是怎么一个双法?”
徐光启说:“比如说有甲乙丙三个村,甲村和乙村之间用小河隔开,乙村和丙村之间也用小河隔开,这两条小河对乙村来说就是双沟。当河道有堵塞现象时就关闭一条沟进行疏导,而另一条沟可以保证在疏导时不影响正常用水。”
天启想了想说:“徐大人的意思朕明白了,就是说由县管的河流只能绕村而过不能穿村而过,每条河同时供两个村用水,保证每个村都有两条河可以取水是不是?”
徐光启说:“皇上圣明,这样做不但方便疏通河道还能避免争水。臣的意思是由县管的河流必须在宽度和深度上作规范,避免发大水时形成水灾。河流两旁修路,一是加宽河堤二是方便交通,每个村子挨着大路在本村的土地上还要修建池塘蓄水,保证池塘里的水够全村用。这样一来就可以在缺水期尽量让池塘灌满保证村子不缺水避免争水,雨季等发水期尽量让路旁的池塘保持半塘水状态避免水灾。”
天启点头说:“这样做相当于把池塘作为保险手段了,而且还可以分塘满足百姓饮用、洗衣、饮牲畜等不同需要,这方法不错,就是占田了。”
徐光启说:“为了保证不缺水不受水灾,占点田是应该的。不过可以在池塘里养鱼虾栽莲藕,鱼、虾、藕可以吃,莲叶可以防止太阳把池塘里的水晒干,这样算来也不亏。在每个村头都建一个水车,邓玉函他们正准备设计一个水动水车,把水堵高后用水冲动水车自己提水灌塘,可以省很多人力。水塘满了还可以建水磨用水磨米磨面,这些都可以在建造过程中不断增添。”
天启想了想问:“那田呢?你们是如何平整田的?还有人住什么地方?”
徐光启说:“皇上请看,我们把一个村子看作一个‘口’字,这四边就是绕村的河流和路,挨着路的是池塘,池塘后面就是人的住房,池塘间和住房后面广栽竹、木,既固土又遮阴。住房之后就是田,田与田之间用水沟接通蓄水的池塘保证灌溉。原来的地肯定是什么形状的都有,不过可以根据需要重新规整,尽量保证足够多的田能够浇到水。实在因为地形的原因成不了水田,也可以做成旱田种玉米、土豆、甘薯等耐旱作物。”
天启说:“两条沟之间一村,这沟与沟之间有宽有窄,是不是要重新挖沟?”
徐光启摇头说:“因地制宜就好,沟与沟间隔宽的就建成大村,间隔窄的就建成小村。当然太宽了就需要重新挖沟,太窄了就要合并。这样一来也控制了一个村的人数,小村三到五百人,大村不超过一千人,以最后平整出来的田亩数为准,每人三亩左右为宜不低于两亩。”
天启想了想说:“如果增添了人口又怎么办?把多余的人强行迁走?”
徐光启说:“真多了的话可以三丁抽一五丁抽二去开荒,到时候允许开荒户几年不交税粮就行。”
天启说:“既然如此就再多想一下看还有什么缺漏,没有的话就立即写个奏表,朕到时候知会政务院,让信王命当地官府配合。这次朕要以公司的名义来搞这个新型农庄,听说你这最近来了不少人,替朕问问有没有人愿意到朕的公司里做事的。”
徐光启听了面露难色道:“来的都是原来国子监的学生,觉得科举没什么指望了就想来博学院中学点新东西,再加上听说皇上每月要投入三万两,所以来的人才显得有些多。不过他们对农活不怎么熟悉,估计也不会愿意去做。”
天启笑了笑说:“徐大人误会了,朕不需要干农活的人,需要的是能理解你们这个规划的人。赵率教那里有两万人,修房挖沟那是拿手好戏,耕田种地等事更是不在话下。他们连家属可能有好几万,几年后说不准能发到十万,朕准备把他们分一半出来沿着运河两岸安置,就按你们设想的这个新型农庄营造定型。一旦有效果且比老模式好,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徐光启想了想说:“原来是动嘴啊,那要问一问,估计想要多的人也很难,因为他们迟早都是要去参加科举做官的,没名没份的恐怕没人愿意。就算现在皇上强行要他们去,但也相当于绝了他们的仕途,想得通的应该不多。”
听徐光启这样一说天启觉得这是个问提,大明现在读书人的出路好像只有当官这一条,不当官就没待遇,要想解决好这问题估计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办好的,因为学而优则仕这一观点已经深深刻在人心里。
天启想了想说:“徐大人可以这样跟他们说,就说推广新型农庄是为国为民的大事,同时也是在为朕做事。愿意参加进来的监生朕给他报酬不说还给他们时间读书,并允许他们几年后参加科考,一旦考上了在任用上朕会优先推荐。做这事的人既是忠君也是爱国爱民,无论是任免官员的都察院还是使用官员的政务院,都会考虑这一点的。”
徐光启听了说:“既然如此,那肯定有人愿意去,这相当于一边读书就一边挣俸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