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xy11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596、方丈专(砖)家寺长教授叫兽
悟静闻听此问,立即回应道:“‘有芳草’就是‘不夺境’,‘无故人’就是‘夺人’之意。”
“善载!”老方丈微笑着点了点头,接着说道:“有人能够完全放弃‘我执’和‘法执’很好地接受禅宗,禅宗对此就全部肯定,即‘照用不同时’也叫做‘人境俱不夺’。这种情况就是‘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此中‘月生海’即是‘不夺境’,‘人上楼’即是‘不夺人’。”
“老方丈!你讲了这三种人和情况,悟静已能分清是非、明心见性。下面我想老方丈就会讲到第四种人和情况了吧?”
“善哉!善哉!悟静果然顿悟得令老衲佩服。不错,这第四种人和情况,也就是最严重的。他们坚持‘我执’和‘法执’,禅宗则认为这是具有根本性的错误观点,要完全否定,就好象‘驱耕夫之牛,奔饥人之食’,要彻底地去除无明妄念。这种情况正好比作‘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空’。这是既无‘境’也无‘人’。即是要‘照用同时’‘人境俱夺’。”
“老方丈!我佛常讲‘六根俱净,四大皆空’,要看破一切凡尘,达到‘无我’之境界。这第四种人,是不是达到了彻底空无的境界?”
“否也!‘四大皆空’所以说‘无我’,因为所谓的‘我’只不过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的暂时结合体,而人每时每刻都在‘脱胎换骨’,无论在‘身体’还是在‘思想’中根本找不到‘我’的影子,所以说‘无我’。但佛教讲‘无我’并不是要人自暴自弃,而是要人不必要汲汲于名利的追求,不必与人斤斤计较利益得失,要以宽让容忍处世待人。唯有有‘无我’的认识,才能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对义之所在,才能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老方丈!悟静领悟了!佛教以‘无我’‘看破一切’为手段,去达到行侠仗义、除暴安良、造福天下的目的。因为如此一来,人就再也不会有名利枷锁的羁绊,再也不会有患得患失的烦恼,而达到真正的自由自在和真如妙道。”
“善哉!禅宗力图把佛性从彼岸世界拉回到每个人的内心,相信每个人总会得以‘顿悟’。人类的活动,世界一切的事事物物都是寻求解脱的‘妙道’,一切事物之中,无不体现着‘真如’妙境。所以禅宗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人心具有佛性,虽然说内外无求,但总不能内外无有地‘夺境夺人’,所以第四种人的观点是错误的,其观点也根本不是什么空无观。佛教相信,凡是在释迦世尊的佛法中皈依信仰之人,到了弥勒世尊出佛的时候,也将同时出世、同听说法,同受弥勒世尊的授予记——告知你将在何时成佛。”
“阿弥陀佛!”悟静深有感触地说道:“悟静至今难以悟出弥勒世尊何日才可出世,但悟静相信那一天必会来临!”
“善哉!悟静若此足矣!不过老衲要问你,你所念‘阿弥陀佛’,你可知念此圣号的意义?”
“知道!念一句弥陀圣号,能消八十亿动生死重罪,得八十亿微妙功德。”
“阿弥陀佛!有许多念佛之人,或因贪恋金银财宝而落为守财鬼;或因迷恋妻子儿女而时堕为看家鬼;或因迷于坟墓美好庄严而沦为守尸鬼。如果欲往西方净土,但又迷恋着娑婆世界不放,就如抱着岸上的木桩去摇橹,再用多大的力船也不能前进,西方如何能得生?往生净土,是凭阿弥陀佛伟大宏深的慈悲愿力接引。惑业不净,势必迷恋着娑婆世界上的一切假相,佛虽来接引,但因心迷染业而不见佛,错失往生良机。佛如天上之月、影现千江万水,但污水不见。念佛之人心不明净,犹如污水不能现月而不见佛。直至人终将死,也未能见佛,往生西方净土之愿遂化为乌有。所以,要往生西方净土,非但要时时念诵弥陀圣号,更重要的还要空净凡俗之心,消灭一切业心。”
“老方丈!只要天天念佛,时时念佛,还怕什么业不能消,罪不能除?”
“阿弥陀佛!业的真正含意(义),汝可知晓?”
“悟静尚在瞢懂之中。”
“业是一个人的行动结果。当然,这行动结果就包含了一个人的言行和身行结果。不仅做坏事是业,做好事也是业。人一生中不知做了多少业,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偶尔做了点坏事,这是人之常情,在所难免。有时存心想做点好事,反而害了人,变为坏事;更或许做了坏事,自己一时还不知道。无量寿经说:‘纵是五逆十恶人,临终遇善知识,为之开际,一心悔过,十念亦得往生。’所谓‘佛无妄语,经无虚言’,这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念、亦可往生,正说明我佛的宽宏慈怀,准许世人带业往生。”元宝小说
“老方丈!悟静听说人临终往生的一刹那,只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前来接引,其它一无所见,还有什么业不业之说?”
“阿弥陀佛!这恰是平时念佛的功夫消除了业根。也就是佛、菩萨的慈悲摄受力把业根清除干净。经中说:‘等觉菩萨尚有最后一分无明未尽’。这未尽的一分无明,正是‘业’。等觉菩萨尚有业在,又有谁能一生证悟到等觉菩萨?带着未尽的余业往生正是带业往生。带业往生并没有错,只不过不要搞错它的含意;不要误以为念佛可以做坏事,横竖都能带业往生。下品往生净土之人,心未空净,还有处所,有生在,所以只能往生凡圣居士。这‘凡’字正是指带汪众生。若是上品,生即无生,无生即生;一方即是十方,十方即是一方,净秽不别,东西不分,心空意净,而不见空净,绝学无为而莫知无为,也就无所谓带业不带业。众生从无始旷劫以来,迷而不觉,执相习深,积垢厚重。今虽深悟,但旧习卒难顿除,还须久久扫荡打磨,方能够将无明习障彻底消尽。”
“老方丈!在禅宗里,开悟之人谓登初也,为见道位;在相宗为通达位,后面还有从二地至十地之修道位与十地以上至佛果的究竟位。这须行者努力用功将无明障一分分除位,方能一位位地升将上去。谁能一生成办,消尽无明,顿证佛果?”
“阿弥陀佛!刚才老衲已经说过,等觉菩萨尚有业在,谁又能消尽一切无明?我佛是允许世人带业往生的。不仅如此,纵是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念亦得往生,何况他人乎?所以说,我佛慈悲,准许人人带业往生,修成正果。再者说,‘业’原是人无明妄动所致,今一旦醒悟,以真智慧光一照,不论现业、宿业都一时消殒。所谓心空业亡,故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念也可以往生。这犹如一间暗室,不论关闭了多少年还是现在才封闭,一旦门启窗开,或烛光点亮,黑暗马上就消灭。但因封闭年久,霉臭之气一时尚不能尽除,须待久久通风和慢慢的扫刷,揩抹,才能恢复旧观。这一时未尽的霉臭之气,就好象未尽之余业,所以人要带业往生,并非一定要消尽无明而顿证佛果。”
“老方丈!悟静明白了。”
“嗯!可你不明白的,还多着呢!”
“老方丈!此话何意?”
“你总是张嘴老方丈,闭嘴老方丈,汝可知这方丈之意?”
“启禀老方丈。方丈意谓所住地方狭隘,只有方丈之地,似若专(砖)家。方丈之称乃世俗所称住持之号,也称专(砖)家,一寺之长的意思,传道授业之人也叫教授,而非叫兽。寺主改称住持是由百丈禅师创立清规戒律时而定名,意谓安住而维持佛法。相传唐高宗时王玄策奉使到天竺,过维摩居士故宅基,用笏丈量,只有十笏,所以号为方丈之室为专家,从此沿传下来称住持为方丈。因住持居僧堂之首,故又称之为堂头大和尚、首席大和尚、首席教授。”
“善哉(崽)!好小子!善哉(载)!善于厚德载物,善于载入知识。寺院除住持之外,其下还设有哪些职务?”
“四大班首,八大执事。”
“汝可知我少林如何称谓四大班首、八大执事?”
“悟静尚不知晓!”
“嗯!老衲可以告诉你。少林寺历来以武名扬天下,少林和尚在坐禅念经的同时,而且还练习少林武术,所以我寺这四大班首、八大执事常冠以金刚、护法、神奇之号。”
“悟静明白了。所谓少林四大金刚、白马寺四大护法和八大神奇就是指四大班首和八大执事。”
“善哉!可以这么理解。不过老衲还要告诉你,四大金刚就是四大金刚,四大护法就是四大护法,四大天王就是四大天王,八大神奇就是八大神奇,决不可互相混淆。汝可知晓?”
“经方丈如此一说!悟静立时顿悟。”
“善哉!善哉!老衲还要问你,我少林寺究竟有多少罗汉?”
经老方丈这么一问,悟静疑惑道:“难道不是十八罗汉?”
“哈哈哈!老衲就知道你会说十八罗汉。当然,这是一般寺院根据大雄宝殿两侧塑有十八罗汉所设立的寺僧。但是,你不要忘了,此次武林浩劫,降龙寺十八罗汉已惨遭杀害,我少林若只有十八罗汉岂能应对大敌?”
看到老方丈成竹在胸的气态,悟静忍不住问道:“老方丈!那你说少林寺究竟有多少罗汉?”
“号称八百罗汉!”
“八百罗汉?!”悟静惊悟道:“如何这般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