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xy11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782:《三十六计》第三套攻战计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
“有怀疑就要侦察确实,待情况完全掌握了再行动。反复侦察是发现暗藏敌人的条件。
‘打草惊蛇’和‘无中生有’的意义不同。‘无中生有’是凭空制造谣言或事件:‘打草惊蛇’是本来就有这件事,大家不注意冷落了,而特别使之突出,骇人听闻,制造混乱局面,使之闻风丧胆,进一步达到‘趁火打劫’的目的,这和‘无中生有’的目的是相同的,这就是‘惟恐天下不乱’思想,是指未占到便宜的‘英雄’行径。国为天下太平,英雄无用武之地,天下乱,社会秩序就会动摇,正所谓‘中原逐鹿’之秋,就是‘敬惜字纸’的人也会‘投笔揭竿’呢,何况好乱成性之人?盖此乃乘机浑水摸鱼的好机会也。
三国时,诸葛亮曾略施此等小计,就使得‘周瑜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战国时,司马熹妙计立阴姬为中山王皇后的事件,真个令人拍手叫绝,可赛比张仪利用‘无中生有’之计戏弄楚怀王及其郑袖、南后两位爱妃的事件。但司马熹却是运用‘打草惊蛇’之计而纵横捭阖、稳固自己的。”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有用者,不可惜;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凡有作为的,难以驾御(驭)和控制的,不可以利用;凡没有作为的,往往要依附别人以强立,这就会来求助于我。利用没有作为的并顺势控制它,这不是我受别人支配,而是我支配别人。
‘借尸还魂’这句话,系根据神话传说而来。据说八仙中有一位铁拐李,本是个翩翩少年,博学强记,姓李名玄,因好幻想,醉心为仙,拜太上老君为师,学得了一套长生不老术。一日,他嘱咐徒弟说:‘我立即要神离躯壳,跟师父魂游太空去,你好好守住,不要离开半步,守到第七天。如果我魂还款还的话,那是我已成仙去了,才可将肉体焚化!’说完,静坐神游去了。徒弟守住尸体,加意防护,日夜不懈。守到第六日,忽然他的家人匆匆赶来,促他回家,说他的母亲病得很重,危在旦夕,务要赶回家见最后一面。徒弟听见,大哭起来,说:‘母病危急,师魂款还,如我回去,谁守师尸;不回家,母难瞑目。’家人力劝他,说师徒之义怎及父母之情?况人死六天,脏腑已腐,哪有还魂之理?于是合手将李玄的尸骸焚化,赶回家去了。第七日,李玄的魂归来了,却没有尸首可投,变成一个无主孤魂,日夜向空号叫,忽见路边有一具乞丐的死尸,猛然想起太上老君临别时说过的话:‘辟谷不辟谷,车轻路亦熟,欲得旧形骸,正逢新面目’便长叹一声:‘罢了!既然劫数难逃,大限已定,也不能相强了。慌不择路,魂正无依,不如将错就错吧!’乃附丐尸而起,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露肚跛脚,要靠拐杖走路的人。魂是李玄的,形是乞丐的,所以叫做‘借尸还魂’。这句话的涵义是自己在失败之后,要凭借或利用某种力量,作东山再起的意思。凭借新力量是‘借尸’,东山再起就是‘还魂’。
这种现象,商场上很常见。其用在军事、政治上的,东周列国的时代,更见多采多姿,那时的道义风气很盛,所谓扶弱国、继绝世的壮举,比比皆是:如宋襄公平齐乱,立世子昭为君;秦穆公扶立重耳,申包胥哭师秦庭。这是荦荦大者的。自秦朝以后,道义的施与已变成了利害借贷,刘备强借荆州还魂,搞到亲戚翻面,兵戎相见;更有借了赖着不还之事。
由此可见,‘尸’是不会白借也不可以乱借的,谨防‘僵尸入屋’,搞得自己家宅不宁,世上不少乘人之危而趁火打劫的。所谓‘呼蛇容易遣蛇难’以及‘引狼入室’都是应该引以为戒的。行使这‘借尸还魂’这一计,一定要慎重考虑。象‘田子春计弄吕后,齐王刘泽反山东’是一个漂亮的例证;但‘刘璋借力拒张鲁,刘备乘机而入’就是一个‘借尸难返’的佐证,直逼得刘璋国破家亡。”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这辞意是说:等待自然条件对敌方不利时再去围困它,用人为的假象去诱骗它。向前进攻有危险,那就想办法让敌人返过来攻我。
‘调虎离山’有两种解释:一是引老虎离开深山,赶落平阳,然后将他(它)射杀;二是把老虎赶跑了,再去慢慢收拾山上那些平日恃虎横行霸道的狐狸。施诸人身的即是:把主要的危险人物引出了他那根深蒂(地)固的地盘,使他丧失了反抗的凭借,慢慢整隶他;或把他身边的危险人物弄走,削弱他的实力,然后逐步将他收拾。
韩非子所说:‘夫虎之所以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这正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这策略用在争权上最多,可以说自古已然,于今为烈,一代胜一代,一浪高一浪,越来越见神化。争权是夺利的手段,夺利才是争权的目的,从没有不为利而去争权的傻瓜,也未见的没有权力维护的‘利’会长久,要施展自己的抱负,非把权力抓到手不行!如果没有权力可施,威仪可摆,纵使胸藏甲兵,亦无用武之地,气冲牛斗,怎有可吐之日?
姜太公有权在握,就能斩将封神,无权则是一名盐贩子,慎到有云:‘尧为匹夫,不能使其邻家,至南面而王,则令行禁止。’世上几多凡夫俗子,有权而鸡毛变令箭,无数英雄豪杰,失意而宝剑作屠刀!因此人人以权力是争,事事以利害较量,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倾轧,搅到人人是虎,人人是猎夫。
‘调虎离山’是打虎的计策之一,目的在削弱对方的抵抗力,减少自己的危险而已。历史上行使‘调虎离山’之计的,最出色的莫如陈平,他给刘邦出的六大奇计中,都是‘调虎离山’法。那六计是:一、行金反间,离楚霸王的重臣钟离昧等,削弱其力量;二、以恶草具进楚使,气走范增,孤立楚霸王;三、夜出女子二千人,解了刘邦的荥阳之围;四、劝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利用他去打江山;五、叫刘邦伪游云梦,擒拿韩信;六、解匈奴王冒顿的白登之围,救回刘邦之命。其手法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
利用此计除奸铲恶的,早在周朝,也有两件事较为有名,那就是:郑庄公装聋作哑擒太叔;石蜡设计除暴君斩逆子。这就是历史血色的鉴证。”
第十六计欲擒姑纵
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俘,光。
“这辞意是说:逼得敌人无路可走,它就会反扑,让它逃跑则可以减削敌人的气势。追击时,跟踪敌人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体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敌人士气沮丧、溃不成军,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按照《易经·需》卦的原理,待敌人心理上完全失败而信服我,就能赢得光明的战争结局。
欲擒姑纵,也有说成是欲擒故纵、欲擒先纵。它的解释,文雅点是‘欲抑之,必先张之;欲擒之,必先纵之’;粗俗的话就是‘养肥了猪猡再开刀’。其意义是:凡想控制别人的,在形势许可时,必选使满足其欲望,骄其志气,培养其矛盾,加速其灭亡。套句政治术语就是‘以退为进,欲抑先与。’所以,它和欲取姑予、欲急姑缓近意。行使此计的,其人必有远大眼光,过人的耐性,那些斤斤计较、点点见利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提起‘欲擒先纵’,很多人自然会想到‘诸葛亮擒南王孟获’的故事。诸葛亮七战七胜,将孟获七擒七纵,最终收服了南王孟获,可谓是平定了南天。然而,以诸葛亮之聪明,对付一个有勇无谋的孟获倒可以;以当时蜀汉军事的绝对优势,对付乌合之众的蛮兵也不成问题。但拿来对付文武兼备的周瑜行不行?更不必说是碰到老奸巨滑、甘露雌伏而肯穿女人衫的司马懿了。
所以说,运用‘欲擒先纵’之计要特别注意,要有选择对象地应用。否则,在一个尖锐复杂的战斗场面,手到擒来而又顺手放走,那不正等于放龙归海、纵虎归山?其危险性必将自食其果。
项羽在鸿门宴会放走刘邦,后来却被刘邦逼死乌江!这姓刘的太不够哥们义气了!这正是历史昭昭、鲜血淋淋的故事。
其实,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无非也是诸葛亮施行的这条‘欲擒先纵’之计。当诸葛亮隐居南阳,静观局势发展,待主而事的时候,已经发展到几乎没有哪一个军事集团能有处容得自己做幕僚长的机会,不得不搭上那位正在走投无路而又稍有点王孙气味的刘备了。同时他也看出刘备这条漏网之‘鱼’,到处寻‘水’,而自己的‘水’确也相当,于是来了一个‘欲擒先纵’计,布置好一个局面,先由老友徐庶出面‘走马荐诸葛’,跟着是‘水镜先生论名士’,明为把那位漂泊无依的刘备引上卧龙岗去,再次来全区总动员。吩咐岗内的樵夫牧子、亲友等,当面或背后吹嘘他如何了不得,怎样高风亮洁、清高无尚,经过一连串吹捧之后,果然把刘备的求贤之心牢牢抓住,然后演出一幕‘三顾三请’的鬼把戏,才‘勉强下山’。这就是诸葛亮对刘备的擒拿术,也不外是‘待价而沽,吊起来卖’的手法,实际上就是高价拍卖。
而刘备在征吴失利,被陆逊逼追得亡魂丧胆、羞愤病倒于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其所运用于诸葛亮的擒拿术更为犀利。他先以眼泪攻势,自悔不听丞相的劝告,自取其败,如今悔恨成病,死在旦夕,悔恨嗣子阿斗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这一招,果然打动了诸葛亮的心。随后,刘备又握着诸葛亮的手对他说,丞相的才能胜过曹丕、孙权的万倍,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如果阿斗可辅则辅,否则你自可代替他立为汉帝。这一说不要紧,诸葛亮更是忠心耿耿、死而后已。他和部属们都‘感先帝隆遇之恩’,永不稍存夺位之心,一直维持到阿斗投降曹丕‘乐不思蜀’为止。
远在周末的‘郑武公巧计灭胡邦’以及汉初的‘匈奴王冒顿智威东胡国’,都是‘欲擒先纵’之计的妙用,终将对手杀个片甲不留。由此可见,行使此计必须有过人的忍耐力,不惜牺牲的决心,表面上做得干脆利落,骨子里却要磨刀霍霍!”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类以诱之,击蒙也。
“这辞意思是说:用极类似的东西去迷惑敌人,使敌人懵懂上当。
诗经有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瑶琼,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是人与人之间礼尚往来的情感表达,并无恶意存在。若施诸于利害相争的计策上,却恰恰相反,这句话应改为‘投彼以木瓜,定要报我以瑶琼,不报,取之,文取不得,武夺之。’这就是‘抛砖引玉’的最实际解释,其手段是钓鱼方式,目的在于以小易大。人都是自私的,英雄又是自私中最自利的人物。他们说的最慷慨,做的最小器;嘴边最漂亮,心里最肮脏。他们时时刻刻计较个人利害得失,打着如意小算盘,经常施小恩小惠,博取同情,其企图无非借此攫取更大利益;装出一副悲天悯人的脸孔,实际是猫哭耗子的假慈悲。
‘抛砖’,就是利用人类贪小便宜的弱点,先给予一点甜头,诱人上当,慢慢地把‘玉’引过来。好比钓大鱼一样,牺牲一条蚯蚓,钓上一条大鲤鱼。表面看来,的确是‘钓者负鱼,鱼无负于钓’;实际上说假如钓者不负鱼,那宴席上何来红烧或清蒸鲤鱼的美肴罗列眼前?换句话说,自古以来,哪个英雄不辜负人民?哪个豪杰不是把人民的血泪制成山珍海味、坐地分肥?不管是道貌岸然,浅尝细嚼;或是用白布蒙着青面燎牙,抿嘴偷笑,这筵席从夏禹的嫡子长孙一直摆到现在,几千年来,无一不是以百姓为鱼肉,民脂为酱油。其中以曹操说得最坦率直爽,他说‘宁我负人,莫人负我’。这是一个很好的暗示和说明,英雄毕竟是英雄,所见莫不如此,所为也脱不了这个负我的范围。此计使用范围最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小施小效,大施大效。用之于民间,可以金钱换美女;用之于官场,一张银票可以弄得一个爵位;商家用之可以财源滚滚;政治家用之,以一句美丽的谎言,可以骗得群众的拥护;军事家用二千两黄金或是五千两银子就能买到敌军的一个要塞司令官倒伐!这些无不是钱惹的祸!无不是‘抛砖引玉’之计的绝世真功!
汉初高祖刘邦初定天下之际,内忧不已,外患频频;匈奴犯边,防不胜防,尤其受过冒顿的‘白登之围’之后,更加忧虑,便召关内侯刘敬商议边防。结果,刘敬运用‘李代桃僵’和‘抛砖引玉’之计劝高祖选一位宫中美女冒充公主远嫁匈奴王冒顿予以和亲,化敌为友;汉番代代联姻,世世相好,和平共处了几百年,直至王昭君下稼(嫁)匈奴之后,还继续下去。这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由此可知,‘抛砖引玉’这一计,在于啃吃小亏,所谓‘小亏不吃,大亏随来’,终必因小失大。不过说到战国时‘魏将芒卯摆计愚赵王’根本连一块砖都不用投,凭几句话就骗到了‘玉’,可说是已把这一计策运用得出神化境之地。再说到唐太宗时的御史萧翼智赚辩才老和尚的‘兰亭贴’的故事,更滑稽天下,气死辩才,萧翼升级。唐太宗高兴之余,还赏赐了辩才财帛,加建三级宝塔。但这又有何用?辩才失去‘兰亭贴’这一宝迹,打击太大,忧郁成病,年余便归向西方净土。值当得么?钱财宝物不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么?然而,唐太宗死时,兰亭贴做了陪葬品长埋地下。从此,兰亭贴真迹永不在人间。如果掘开这老李的墓,也许真迹就会再现于世!”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这段辞意是:摧毁敌人的主力,抓住它的首领,就可以瓦解它的整体力量。好比龙出大海到陆地作战,面临绝境一样。
‘擒贼擒王’这句话,出自杜甫诗: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意思是说:如果用在做事方面的,须扼要的从根本上去下功夫;但用在勾心斗角的计策上,则说是在决斗的时候,要把攻击重心对付敌方首领或其指挥部,只要能把其首脑人击倒,就会使其组织变成群龙无首,乱了步伐,象倒泻箩蟹。所谓首领,是指握有实际大权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人物,没有这种条件的,不管他的地位多高也没有用。象三国时那位昏庸透顶只知喝玩女人的后主刘阿斗,要来有什么用?弄到手反要蚀米饭钱,增加负担,杀了他却好了西蜀!反不如他属下的诸葛亮,身系国家安危,一直成为敌国的妒忌对象。
俗话说的‘打蛇打七寸’,是说在打蛇的时候要朝它的要害处下手,一棒致它死命,如不击中其要害,则蛇会随棍而上,必致反噬一口。首领,是一个组织的团结核心,是集体行动中的一个枢纽,能‘擒王’,即可捣乱其组织,破坏其活动系统,起码会使得它的内部发生变化。‘擒王’的方法很多,千变万化,不管是力取或智算,在‘求达目的’的原则之下,自然是‘不择手段’,既可以劫持,象春秋时的华元登子反之床,三国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可以诱迫,如纣王幽囚周王于姜里。这都是计策的灵活运用,教条不得,所谓‘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自不同’。
总之,目标在于‘擒王’,千方百计都志在必得,不管玩什么花样,经过什么过程。‘擒王’可说是个原则,要怎样去‘擒’,就得连用别计,用‘瞒天过海’、‘调虎离山’、‘抛砖引玉’或‘美人计’等都可以,总之是因人而施,观势而行。对待一个为‘王’的英雄人物,炸弹与绣球同样有效,虚荣和利禄都一样重要,尤其是‘肉弹’比‘炮弹’更具威力,摆‘枕头八卦阵’胜于‘龙门金锁阵’,所谓‘自古英雄皆好色,若不好色非英雄’,确是经验之谈。如范蠡要擒吴王夫差,利用西施去迷惑他;李园要夺楚春申君的权位,唆使妹妹李嫣去做妾侍。这都是一种间接性的软性擒拿术,其作用在于擒思想,目的使之沉糜腐化,用在政治上居多,在军事上的‘擒王’,却非硬功夫不可。说到战国时魏文侯的邺都令西门豹严惩恶乡绅和老巫婆的故事,的确是‘擒贼擒王’的好例证,以致巫风邪说被绝,兴建水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