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斜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胡闹!
荒谬!
工匠之技,小道也!
为人君,岂能将心思浪费在这等小道之上?
念及至此,王曾当即步子一转,健步如飞的走进了书房。
他要上疏!
呼!
吸!
连续做了几次深呼吸,王曾提笔写到。
【臣(听)闻,治乱之机在于好恶,好恶之端,在于谨其始,其始正,无所为不正,其始不正,虽有智力不能善其后。
是以,人主必务学!
学,莫大于近正人!】
盛怒之下的王曾,在奏疏的开篇中,便直言不讳的内涵太后‘上梁不正下梁歪’。
他又不是下愚之人,修造案负责督造的物件,真的是出自于官家之手吗?
工匠之道,虽是小道,但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
此前,官家一点基础都没有,怎能设计出令百匠称赞的物件?
难不成,是天授?
怎么可能!
世间焉有生而知之者?
圣人如孔子,也不行!
‘蜂窝煤三件套’出自官家,多半是太后的意思。
此谓,不诚!
【自古人君,十五而冠,冠者,谓有成人之道也,今陛下圣年十三,齿(年龄)已渐长矣。
子曰:吾十五而有志于学,陛下绍承大统,天禀英睿,当以圣言为诫,矢志于学。
业精于勤,荒于嬉。
伏望陛下,早开经筵,召见儒臣,谈经读史,从容赐对,熟复古今。】
王曾前脚刚刚内涵完刘娥,后脚就建议官家进学,早开经筵,并且召见儒臣。
为什么?
儒臣,正人也!
其后,王曾又在奏疏中推荐了几个人,一个是名满朝野的大儒孙奭(shi四声),一个是孙奭的学生冯元。
此外,翰林学士李维、晏殊,龙图阁直学士鲁宗道等人,都在王曾的荐举名单之内。
如果仔细观察这份名单,那么就能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
荐举名单中的人,除了晏殊(江西)是南方人之外,其他人全是北方人。
在王曾看来,南人多奸邪。
前有王钦若,后有丁谓、林特。
王曾不推荐南方人,一是担心官家被南人带歪了,二嘛,则是因为南方士人领袖丁谓,是他的政敌。
经筵,近臣之属,哪能再让丁谓往里面掺沙子?
写完奏疏,王曾亲自实封,然后将封好的奏疏交给了大管事。
“将这份奏疏送去閤门司,最好今天就转呈至禁中。”
閤门司也是文书通进机构之一。
不过,閤门司不是那等常规通达奏状的机构,只有中央官员才能通过閤门司传递奏疏。
一般而言,在京百司的文书传递,先经閤门司,然后再至通进银台司,最后传至禁中。
另外,閤门司对于奏疏,只有收受的义务,没有审阅的权力,同时,对于下行的文书,閤门司也没有审核权。(注1)
王曾是参知政事,作为宰辅大臣,他不仅可以通过閤门投递奏疏,还能越过通进银台司,令閤门司将奏疏直传禁中。
——————————————
注1:通进银台司有审核及封驳的权力,不过,哪些能审核,哪些不能审核,也有着相关规定,简单来说,一些‘实封’的,涉及机密的,通进银台司无权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