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斜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此亦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皆在教化也!”
“孔子又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者,思无邪。”
“此句,孔子之言,重点当在‘思’之一字也!”
“思,容也!”
“容,盛也!”
“是故,思无邪,即,引人、劝人向善也!”
“是故,上知、中人、下愚,知‘习’者,皆可移也!”
(既然能引人向善,那上人、中人、下人,当然是能互相变化的,如果不能,又何以‘引’之?)
听到这番解释,只见王曾呆呆地立在原地,双目怔怔地望着赵祯。
他,默然许久。
另一边,丁谓、冯拯等人,亦是一言不发的看着赵祯。
官家之言,似乎比前人之说,更合理?
一时间,现场又是一静。
众所周知,唯有魔法才能打败魔法,赵祯采用的策略也不高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用孔子的话,来注释孔子,谁敢说他的错?
当然,在注释的过程中,掺杂一点私货,那是在所难免的。
习,在格物,在教化。
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变现有的学风,培养一批符合改革要求的官员。
毕竟,治国的关键在吏治,而治吏的关键,又在治人。
以当前的通讯手段,以及行政效率,他不可能,也无法事必躬亲。
再好的政策,最终还是要靠人来施行,来落地。
所以,培养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新生代官员,很重要。
其实,纵观历史,赵祯也不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人。
严格来说,孔子是孔子,褒成宣尼公(汉朝追封的谥号)是褒成宣尼公,先圣(唐太宗追封的谥号)是先圣,至圣文宣王(真宗追封)是至圣文宣王。
他们都是孔子,但也都不是孔子。
儒学发展到宋朝,早已失去了最初之真意,如果孔子此时复生,很可能会上演一出‘我竟然看不懂自己所书’的场景?
只能说后代的儒学家们,阅读理解做的太好!
像汉儒董仲舒,硬生生将《春秋》开篇中的‘春,王正月’,解释成了‘大一统也’的意思。(注2)
以孔子为背书,阐述了大一统的必要性。
然而,‘春,王正月’四个字,真的是这个意思吗?
董仲舒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吹捧‘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为了迎合当权者。
此后,董仲舒因牵强附会得来的学说,果然被汉武帝采纳了,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言论,究其根源,不外乎四个字。
维护统治!
而今,赵祯不过是效法‘先贤’罢了。
旁人做得,他为何做不得?
与其让那些腐儒占领思想高地,不如他自己主动占领!
左右都是借圣人立言,谁不会啊?
作为曾经的辩论赛王者,论牵强附会,他还没有怕过谁!
要战?
那便战!
————————————
注1:老赵家应该是有家族遗传病的,赵匡胤具体是怎么死的,千古谜案,记载中是暴毙,太宗是旧伤复发。
真宗是风疾,不能言,仁宗也是突然发病,不能言,英宗,也是得疾,不能语,神宗,亦是得疾,不能言。
哲宗,亦是风疾而死。
老赵一家子,估计是心血管类疾病,很可能是高血压,冠心病之类的。
至于徽宗,不提也罢。
注2:最早阐述此论点的是《公羊传》,董仲舒接力,又夹带了一次私货,推崇大一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