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第三百七十四章 东边书与礼,西边血与火【1 / 1】

灌水小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眼见稷下学宫处,人声鼎沸,百家聚首,争鸣之期将至,而本尊还没有归来。

酆都只好领着许行与扁鹊,带着泰山书院的一众学子,朝临淄而去。

泰山书院经过许多年的发展,里面的学子来来往往,不知换过了多少。

又因书院山长,长期不露面,书院招收的学子日渐减少。好在人族治学颇有恒心,待酆都来到泰山书院之时,尚还有数十人。

酆都整顿书院,安抚人心之后,就在书院等着本尊归来,不想这一等就是许久。

眼见百家争鸣在即,本尊还没有踪影,酆都只好承担起见证这段历史的重任。

众人一路行来,往临淄的官道之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达官贵人、平民百姓,乘车驾马,好似朝圣。

有往临淄稷下学宫讲学的学者;有前去听讲,意图学有所成的学子;有高官显贵,欲为国家寻求大贤者;也少不了许多闻风赶来,趁热闹的闲人。

还未进临淄城,酆都就感受到了与往常大不相同,热闹非凡的人间乐土。

有吹笛卖艺者,有敲锣耍猴者,有贩卖生疏瓜果者,有贩卖牛马牲口者。

形形种种,人间百态,热闹非凡。

仙道清冷,这还酆都第一次感受到人间烟火之气。不说他诞生的这数百年,只顾修行,心无他物。

就是他的本尊杨拓,自穿越以来,也不曾见过这等热闹场景。其繁荣之势,也印证着人族的崛起。

不论是朝歌还是西岐,民虽众,却无这等兴盛之景,隐隐已显几分盛世景象。

酆都看着眼前的热闹场景,也不由从心底生出一种喜悦之情,为人族崛起而欣喜。

等到百家争鸣之后,百家学说大行天下,人族崛起之势,已不可阻挡。

酆都领着众人在临淄城中转了许久,让出世已久的众人,重新感受这红尘之气。

修仙悟道虽远离红尘,不受人间束缚,逍遥于天地之间。可是出世需先入世,不体悟红尘百态,怎么能超脱其上。

天色渐晚,酆都才带着一行人宿于稷下学宫之中。

杨拓的史家并不会参与这次争鸣大会,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见证并记载这段辉煌的历史。

不过许行的农家与扁鹊的医家,却需要在大会之上证明自己,面对百家的质询。

众人在稷下学宫住下之后,许行与扁鹊每日都在准备,整合自家的思想,应对他人的询问。

而其余弟子,则散于四方,见识那千奇百怪的学说,论点。有谈天的,有说地的,有论古的,有述今的,无数的思想在这里交汇,在这里碰撞。

他们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完善。丝丝智慧的火花,在碰撞中升华,开花结果。

大会并非一蹴而就,这准备的过程也必不可少。许多的思想,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完善。

就算是酆都,继承了本尊后世的见识,称得上一句见多识广,亦会为某些观点抚掌赞叹。

在齐国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学术交流之时,大巫“起”领着一众巫族悄然融入到秦国之中。

他们或隐于山野,或居于闹市,或进入军中,或出入庙堂,每一个巫族都在积聚实力,等待时机。

这一批巫族,都是族中后起之秀,是无数岁月积累下来的族中精英。

他们的能力毋庸置疑,很快就有人在秦国脱颖而出。他们都隐去了自己巫族的身份,只等再次震惊三界。

进入庙堂之人,出谋划策,发展国力。进入军中之人,以巫法操演士卒,演练阵法。

以一族之力支持一国,秦国内强经济,外扫蛮夷,其国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增长。

十年生聚,十年修养,十年征伐。以如今的形式来看,最多不过三五十载,人族之势极有可能两级反转。

在齐国沉迷于诗书礼乐,发展文化之时,秦国却以血与火,戈与矛,在淬炼着自身的意志。

这一日,临淄城外迎来了一只庞大的队伍。孔丘身着儒袍,上戴儒冠,乘马车行于前。

身后有七十二名弟子,分两列紧随其后。孔丘如今声明远播四方,诸侯为之礼敬。

都言孔子门下有七十二贤者,三千弟子。不过三千弟子终是个虚数,犹如三千世界一般,只是形容其数量之多。

而这七十二贤者,却是孔子的入门弟子,每一个都有名有姓,才华横溢。

孔子引着弟子周游列国,遍访先贤。得老子、杨子等先贤指点,如今儒家已然成型,声明著于乡野,闻于诸侯。

不同于杨拓的历史之学,孔子的儒家,实是一门显学,需要居庙堂之高,方可践行其道。

是以,儒家学说在诸侯之间传播甚广。今来齐国临淄,就有齐王出城十里以相迎。

其已著《诗》、《书》、《礼》、《易》、《乐》、《春秋》,以及儒家的根本《论语》。

在《春秋》著成之日,儒家气运大涨,连带着杨拓的史家,也得了不少的好处。

而《论语》著成之日,儒家气运如虹,声势浩大。孔子借机完善了儒家的功法,以浩然之气为根基,跨入了太乙之境。

当日,其师元始天尊言: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享人间富贵。

姜子牙一直以为,他下山为官,官居相位,功封齐王,就是所谓的人间富贵。

可是在他转世孔丘,以一口浩然之气,证得太乙之时,他才发现,老师所言,就是他的“道”。

他生来命薄,是以转世轮回。他仙道难成,是以转修儒道。他只可享人间富贵,则是他的道乃是入世之道,居庙堂之高,与人族休戚与共。

时至今日,他才明白老师的苦心。如走仙道,以老师的手段,非是不能成仙得道。

然而,有为之法只可到金仙之境,而后转为无为之法,需得自悟。

仙道清冷,处江湖之远,在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不在红尘浊世寻。

而他的道却在俗事,在庙堂,在漫漫红尘之中。如修仙道,则与己道背道而驰。

其如雾里探花,水中捞月,终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今,孔子已明己道,并知行合一,与道相合。在不断践行己道之时,大罗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