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户部还银(二)【1 / 3】

杜卿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一日一大早,因未还银暂时被赋闲在家的高尚书呷了一口茶水, 拿过管家方才取回来的小报, 这也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

上京城京华小报流行, 尤其这些官老爷们更是每天早上都会看一看, 借此了解京城大事。

高尚书拿起小报看的第一眼, 刚刚喝进去的那口茶水一下子呛着喉咙,他一边喘不上气使劲咳嗽, 一边眼睛瞪圆,早已没有了以往的平稳, 伸着指头指着小报正中央最醒目的地方,哆嗦着开口,“这,这是怎么一回事儿?”

一旁的管家有些疑惑, 走进几步往小报上扫了一眼, 就这一眼, 管家赶忙移过眼,心中后悔不迭,要是早知道这是个烫手山芋,他一定不亲自取回来,让小厮办这件事多好。

高尚书大喘气, 浑身气的哆嗦,一副马上要倒在椅子上的样子,管家赶忙几步过去给他拍着后背顺气,扶他依靠着椅背, “老爷别太生气,还是身子要紧。”

“不生气,能不生气嘛!老夫的老脸啊,今个被毁了,以后还如何在官场上行走,还如何出门见人?”

高尚书紧攥着京华小报,手背青筋浮现,咬着牙道:“这顾驰倒是个狠角色,终日打雁,却终被雁啄,以往是我们小看他了。到底出身乡下,泥腿子上不得台面,出了事只会昭告天下沸沸扬扬,一点都不给他人顾面子。”

光脚不怕穿鞋的,顾驰不要脸面,敢把他们欠银的事情捣出来,欠了多少银、多长时间未偿还、借银者的姓氏等等,刊登在小报上面,公之于众。

一清二楚,明明白白的将他们借银不还的事情让全大周朝的子民都知晓了。

他们不得不怕,大家都是有脸面的人物,更甚有些是传承上百年的钟鸣鼎食之家,平日最讲究“礼”一字,最维护的也是“面子”一事。

高尚书眉头皱得死死的,若不是顾驰授意,小报又如何能得知具体消息,又如何敢刊登这些东西,还在如此醒目的位置,占据了大片篇幅,一眼望过去就能看到。

而顾驰敢这么做,与他们所有的官员撕破脸,他只是一个四品官而已,根基不稳,又如何有此能耐?

背后撑腰的肯定是皇帝,也就是说,文正帝已经对他们拒不还银这件事很不满,故意将消息传出去给他们施加压力。

皇帝这是明明白白的给他们释放出讯息,催着他们这群人赶快还银。做臣子的不给皇帝面子,礼尚往来,皇帝也就将这群臣子的面子扒下来。

皇上逼迫到如今这一步,于情还是于理,不管是为了朝廷,还是为了百姓,他们不得不还银子。

可如今比还银更紧迫的事情,是不能让小报流传的更广。

“去,快去,将府里的人手都派出去,赶快将今日的小报通通买回来,能买回来多少就买回来多少,一定不能流传出去。” 高尚书深吸一口气,吩咐道。

原来顾驰前几日无所作为,感情就是等着今日这一出呢!

这几日他们这些欠银的官员,跳脚的可不在少数,这件事说上天,是他们有错在先,加上这几日一直找借口不还银,在加上今天这一出,如今他们欠债不还的形象板上钉钉。

管家得了高尚书的吩咐,赶忙召集府中其他小厮按照命令行事。

看着管家急忙离去的身影,高尚书顺了顺气,拿过青瓷茶杯就往嘴里灌,“啊,呸,烫死老子了。”

他被烫的生疼,早已没了以往的风度,骂人的话跟着吐出口。

这茶水是刚倒的热茶,热气还翻滚着呢,高尚书一个不留神,嘴角舌尖烫了几个大炮。

点背的时候喝口茶都不顺心,高尚书急火攻心,将青瓷杯摔的粉碎,地上一片破碎的青瓷片。

不仅是高尚书,上京城大部分人家都收到了今日的小报,和高尚书一样欠银的官员,也是生了闷气之后,赶忙派人将小报买回来,不敢继续流传下去。

可惜他们的动作还是晚一步,只要是有点家底的人家,都会订阅小报,每天一大早就会有专人送来。

而上京城最不缺的便是有家底的人家,是以大多数人家都有小报。在高尚书一群人没行动之前,其余人家早早的就已经收到了小报。

堵不如疏,高尚书他们妄图将小报拦截下来,这又如何做得到。再者即便今日被他们得逞,可小报每天都要发行,拦是拦不住的,总有流传出去的那一天。

更值得一提的是,小报可不仅仅是在上京城流行,全大周朝其他省城也有不少人通过京华小报了解朝堂大事和京城中的事情,所以小报在其他地方也很是流行,只不过是因距离远近问题,不能第一时间看到小报。

这也就是说,要不了几天,等小报传到其他地方的时候,到那时就不仅仅是上京城的百姓知道这些官员欠银不还,而是整个大周朝的子民都要知晓他们的“英明”事迹。

果不其然,百姓们平日虽不在官场,谁是几品官、谁升迁还是贬谪了他们不清楚,可一旦牵扯上与官员们的事情,他们可感兴趣的很。

“呦,以前只见过吃喝嫖赌丢掉家产的还不起银子,今个倒是看了眼界,原来这些官老爷们也是无赖。”

“可不是嘛!一

个个道貌岸然,口口声声忠君爱国的,如今拿着百姓交给国库的银子寻欢作乐,拿着咱们的血汗钱,享乐了这么多年,还死撑着不还钱。要是这些银子用在百姓身上,咱们的日子会更好过。皇上做得对,就应该把银子要回来。”

“这些银子只是借给他们用一用,用了这么多年也该还回来了。有名有姓的都指出来了,要是谁仍不还银的话,反正咱们闲着也没事干,天天到他们府上门前催着还银。这些人做的“好事”,一个都别想轻易被放过。”

上京城的百姓议论纷纷,有嘲讽的,有破口大骂的,甚至还有些激愤的跑到这些欠银官员家门前叫骂还银,尽管大门闭门,臭鸡蛋、石头子、破鞋等等,一个劲儿的往院子里扔。

这些欠银的官员以及家人苦不堪言,一不小心就会被臭鸡蛋砸头,一个两个不敢迈出屋门一步。要想善了,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拿出银子。

酒肆里、客栈里,说书的也编成故事嘲讽这些人,过了两三天其他地方也知晓了这件事。京华小报再接再厉,接连几天刊登了同样的内容,这些欠银的官员成了全大周朝的笑料。

若是放任这些官员欠银不还,那受损的便是百姓们的利益。大家伙拧成一股绳,不停的抨击咒骂这些官员,强烈要求他们还银,甚至有些机灵的人,还编成了顺口的诗歌讽刺他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