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丁二、八种发心分二:戊一、引言;戊二、分述
戊一、引言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八页,我们讲到第二科,八种发心。mwannengwu
佛陀出世以后,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就像一个无止尽的水流。这说明什么事呢?就是我们的生命不是今生才开始的,而是曾经有很多次生命的经验。然后到了现在是关键时刻了。我们从过去的生命经验中,享受过很多的快乐,当然也承受了很多的痛苦,但这些都过去了,快乐跟痛苦的果报都是一时的。问题是,快乐过去了,痛苦也过去了,我们内心却留下很多的痕迹。人生会留下痕迹,留下很多的妄想,是因为我们在享受快乐、承受痛苦时,打了很多的妄想,把这部分留下来了。这部分我们需要处理,不管你愿不愿意,你一定要继承你过去的妄想。
历代祖师圣贤把我们内心世界分成两块:一个是人心,一个是道心。我们曾经在很多的五欲当中享受快乐,但是也留下了后遗症,留下了很多的妄想执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修行很困难,佛号经常被妄想干扰,当初享受快乐时没有发菩提心,让我们陷进快乐当中,今生留下后遗症。这是人心这一块。
第二个,我们也曾经在圣贤的教示里面熏习,苦读圣贤之书,苦修圣贤之道,也留下美好的一念道心。所以人生也不要那么悲观,不一定要完全否定你的过去,你的过去也做出一些好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道心。我们现在什么都有,好的、坏的都有,所以你的来生有无量的可能性,看你怎么做。
从净土宗的角度,我们要想办法把人心这一块压到最低,把道心这一块慢慢地强化起来,才能够达到临终的正念。因为你平常是什么念头,临终就是什么念头。蕅益大师说,我不相信你平常起颠倒,临终突然就有正念,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不合乎心念的等流性。所以平常的功夫才能够引导到最后临终的正念,我们必须在平常的修行中,在我们内心世界要有一个操作的方法,叫作调伏力跟引导力。你要好好地引导你的心念,调伏你的心念,让道心增长,让人心降低。
这跟修福报没有关系。如果你只修福报,没有心地法门,你的思想不会改变的,因为你没有做出改变,它就不会改变。按照正常人的轨则,再来人的情况我们不讲,欲望的势力是超过道心的势力,古人就有明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一个人不自我调整,很容易往下堕落。这说明了我们过去生放逸的时间多,在圣贤之道修习的时间少,所以我们的心态要调整才可能往生,如果不调整,正常情况是往下堕落的。
在调整之前,先要知道我们现在的定位,到底要下哪一方面的功夫。所以我们要先了解自己,现在是什么水平,然后哪些要加强,应该多一点调伏,还是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引导。佛法完全是个人化的。诸位要知道,虽然一部《楞严经》讲完,一部《佛法修学概要》讲完,只能做通途的原则性说明,怎么操作,你要把它消化成你个人的,这是关键。因为佛法修学都是根据你的病,而每一个人的病不一样,你要先了解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这很重要。因为你的时间很少,法门太多。所以我们在真实地做调伏跟引导之前,先讲八种发心,看你现在的水平是停留在哪一个阶段,先了解自己,然后再做调整。
戊二、分述分四:己一、邪、正;己二、伪、真;己三、小、大;己四、偏、圆
我们来看看。祖师把我们的心态分成八种:
八種發心──邪、正、偽、真、小、大、偏、圓。
我们虽然在一起共修,但是内心世界有八种不同。当然在临终之前你都有资格调整,都可以换跑道,在死亡到来之前你还有机会。
己一、邪、正
我们先看第一对,邪正的差别。请合掌。
在佛法修学当中,有些人的发心是错误的,就是他已经往邪恶的方向走了,自己可能不知道,已经走上一个通往三恶道的跑道了。他是怎么回事呢?有一种修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他整天在外面动来动去的,从来没有在内心当中做一种调伏跟引导的工作,这个结果就严重了。因为我们的烦恼是重的,欲望是重的,从生命的经验当中,我们放逸的时间多,修学圣贤之道的时间少。这样子他的内心有几种可能:第一个,多求利养,追求物质享受;第二个,有些人对物质享受看得比较淡,他喜欢别人恭敬赞叹或好名闻。利养跟名闻有可能是他今生的追求、今生的因缘;稍微好一点的人是追求来生的因缘。总而言之,追求名闻利养这种发心名之为“邪”。这种心态如果没有改变,他的心已经走上了三恶道的跑道,就是他的发心、他生命的引导力、调伏力是往邪恶的方向走。
佛在世时,有一个很特别的比丘尼,叫莲华色比丘尼。她在比丘尼僧团里面,有三种特别:第一个,她出家的身分特别,她是一个妓女,长得非常漂亮,是妓女出家;第二个,她是第一个证得阿罗汉果的比丘尼;第三个,她是神通第一的比丘尼。她在比丘尼僧团跟目犍连齐名,目犍连是男众的神通第一名,莲华色比丘尼是女众的神通第一。
当然事出必有因,她有这三种的结果,一定有她的过程。我们先谈谈她的前生,就是她出家的前生是怎么回事。经典里面对莲华色比丘尼谈得很多,我们简单讲出她两个很重要的因缘:
第一个,跟她今生出家有关。莲华色比丘尼在迦叶佛时代(就是释迦牟尼佛前一尊佛),她是一个演员,一个戏女——演戏的女众。她因缘不错接到一个剧本,演一个出家比丘尼。她很敬业也很投入,演完戏以后,深受这个角色的感动,她就发愿,总有一天要好好成就出世的圣道。她对比丘尼这种清净的功德在心中产生一种引导力,所以她许下了愿望。这是她第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是在迦叶佛时代。
第二个因缘,她为什么堕入当妓女呢?这个地方有她的故事了。她前生(就是她这一生的前一生)也是个女众,嫁给一个做生意的。她先生跟她在一起时,也曾经有过一段恩爱的生活。但是后来她先生做生意到处跑,到外地去做生意了,去了几年以后,就把她抛弃了,因为她前生长得不是很庄严。她苦等,但她先生没有回来,她非常地埋怨。她的好姐妹就说,我带你去外面走走散散心。就走到了山中去游玩,结果在山中因缘不错,遇到了一个辟支佛。这个辟支佛看到这两个人以后,知道这两个人有善根,就在空中显神通。莲华色比丘尼看到这个辟支佛显神通,生大欢喜,就竭尽所能地供养这个辟支佛。
这个辟支佛接受供养以后说,你心中有什么愿望呢?莲华色比丘尼就跪在地上说,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我希望以后成就圣道时,有你这么殊胜的神通力。这个愿望还不错,不算很差也不算很好,还算不错。第二个就很糟糕,她说我今生被人家抛弃了(她又不知道业力,就怪罪自己长得不庄严)。她说:我来生要长得很庄严,要迷倒所有的男众。这是邪愿!
她发了这两个愿以后,心中就有一种引导调伏的力量,所以她今生长得非常漂亮。在经典上说,她的皮肤是晶莹剔透犹如莲花,脸色红润。她长大以后,有两次婚姻,第一次婚姻嫁给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譬如我们现在说的富二代,当然享受荣华富贵。但是这当中有个问题,就是说,她跟她先生生了一个女儿,但她先生趁她在生小孩时,跟她的母亲发生了不净行,这叫□□。就是莲华色比丘尼的先生跟莲华花色比丘尼的母亲发生了不净行。她知道了以后非常伤心,就离家出走。离家出走以后就到处流浪,后来遇到一列商人队,商人队经过时,商人队的商主,看到莲华色比丘尼长得很庄严,就把她娶回来当太太,这是她第二任丈夫。但是商人把她娶回来以后,偶尔也要到外面去做买卖。商人去外面做买卖时,遇到一个少女,又把她娶回来。娶回来以后,两个人一相处,才知道她先生娶回来的第二任太太是她的女儿,这对她的打击太大了!她第一任丈夫跟她的妈妈发生了不净行,第二任的丈夫娶了她的女儿。她深受打击,又离家出走了。这时她不再结婚,就去当妓女,游戏人间,玩弄世间的感情。
她到了中年时,佛陀知道这个人善根成熟了,就派目犍连尊者去,说你先显神通然后再度化她。目犍连尊者到了莲华色比丘尼面前时,莲华色比丘尼还不知道怕,还想用色来诱惑目犍连尊者。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让她看到自身的臭秽,这时莲华色比丘尼就起了大惭愧心,看到自己的身体脓血屎尿,只是这一层皮肤好看而已。她起惭愧心了,目犍连尊者这才为她讲苦、集、灭、道的道理。莲华色比丘尼当众证得了初果,然后就随佛出家,后来证得阿罗汉果。
这个地方,我们要讲的是莲华色比丘尼,她的福报来自于她曾经供养一个辟支佛。但是我们看她这一生,经典讲得很多,福报没有给她带来快乐,她一点快乐都没有,因为这是一种杂染的福报,带业的福报。诸位要知道,福报有两种:有些人享受福报很轻松的,是清净的福报。忏公师父说清福,有些人福报是清福,福报没有给他太多的痛苦。但是有些人的福报,却为他带来很多的不幸,这种福报是带业的,这跟他的因地有关系。诸位!你在修善业时,如果发的是不净愿,以后得果报时,会让你很痛苦,快乐中带有痛苦,因为你发了邪愿,招感了很多邪恶的因缘,物以类聚的结果。你看有些人得福报,他很自在,受用很庄严,因为他的福报不带业。我们生命的每一样东西,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诸法因缘生,事出必有因。
过去已经过去了,关键是未来你要怎么做。我们修行的福报有两种可能:第一个,我们把它引导到净土去,享受清净的快乐。其实想想看,你发的愿档次高一点,你还是快乐,但是不会受到染污因缘的干扰,是一种高档次的快乐,清净的快乐。第二个,如果你追求的是那种世俗的因缘,发心很低,那你得果报时糟糕了,你就招感杂染的因缘,这个福报让你非常痛苦。就像莲华色比丘尼,她两届的丈夫都是大福报,都很有钱,她不愁吃不愁穿,但招感的因缘就是这么的恶劣,这跟发心有关。
所以,我们发心,古人叫作种下种子,你种下什么种子,来生就准备接受这个果实。有些人得甜美的果实,这个果实没有毒药;有些人的果实是有毒药的,那你要很痛苦地付出代价的。所以,你现在一开始发心修善业,发心的档次是贪求世俗的欲乐或追求来世的果报,你来世享受快乐时,你要小心!你会很痛苦,因为你前生因地种下的,就是这种种子。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发志向高一点,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你发长远心,来生照样得到快乐。你发了菩提心,就算来生不往生,你照样快乐,这不是你要不要,因果如此。你造了善业一定会快乐。但是你快乐时,是享受清净不带业的快乐,这种快乐不会障你的道。所以说我们的发心,会影响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这个种子是有毒素的种子,还是没有毒素的种子,这地方是有差别的。这是第一对,邪正一对。
己二、伪、真
我们再看“伪”、“真”一对。先把这个文念一遍。请合掌。
前面我们讲邪、正,这是大的区分,伪、真就更细了。这个“伪”什么意思呢?“伪”就是说,这个人不是没有发菩提心,有发,但是不纯。就像黄金,它有黄金的成分,但是它也有矿石的杂质在里面。就是这个人他发菩提心,但是隐隐约约又贪求世间的果报,但是到佛堂用功时,他又发了菩提心,所以这个人心中是染净夹杂。
我们看说明:“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那么他有过失不忏悔,也不对治,所以这个人的目标不明确,就是有时候精进,有时候懈怠。“内浊外清,始勤终怠。”刚开始精进,最后终于懈怠。你说这个人不好,他也有一点好心。到了佛堂时,他用功起来,也有一念的道心,但是离开了佛堂,多为名利之所夹杂。所以这个人名利心带有道心,道心中带有名利心。“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
我们一般人刚开始都是这样子,叫真妄交攻。我看到这段论文,想到以前有一位常住的居士。大概在将近二十年前,这位是台湾中部的居士。他很年轻就学佛了,是男众居士,非常发心。不但在家里面做功课,拜佛念佛非常精进,来到道场,二话不说,一定到厨房去帮忙,什么事都做,默默地做。大家吃完饭都走了,他一定留到最后,把碗盘洗干净再离开。师父跟他讲话,他一定合掌恭敬。这个人非常有道心。他精进用功,真的是有用心在修福报,所以他的福报变得很快。他本来很穷,后来没有多久,我记得好像三五年而已,他整个人的相貌都改变了。另外一个居士就看上他,找他合伙做生意,开餐厅,两个人合伙,他也跟朋友借一点钱,把这个生意做得非常好。一个高档的素食餐厅,走日本式路线的高档餐厅,在当时的台湾很少,所以生意非常好。但这个人福报现前时就糟了,放逸了。他后来结婚了,结婚以后跟一个女众发生了婚外情。诸位要知道,破戒是最伤福报,最伤福德力的。婚外情以后,他又玩股票,后来输了好几千万,不但把这几年赚的钱亏掉,还负债累累。最后身败名裂,后来到哪里去了不知道。
我们看这个缘起。这个人“虽有好心,终为名利之所夹杂”。就是说他这个发心,蕅益大师说,虽然说是中途变节,但是他刚开始因地一定有问题。我认为他出了什么毛病呢?其实他刚开始在因地就夹杂,认为这个是合理的。对一个初学者,你不能过度地要求他一开始的发心又纯又正,是吧?我认为他最后没有学教理是可惜了!我个人的判断,他都在事修上用功。你想想看,我们是个有烦恼的众生,谁禁得起福报的诱惑呢?他没有好好地学习教理,就不知道怎么调伏自己,引导自己往好的方向走。
其实一个人在贫困中,反而最安全。诸位!你们都想要富贵,对不对?一个人栽跟斗都是在富贵时,真的!你看中国的命盘,命相学,一个人走大运时,大吉之际,必有大凶。他的命盘一定有个大凶出来,双忌夹煞一定有的。人生的逻辑就是这样:在贫穷当中,反而不可能做出太出格的事情;一个人一生当中会造重大的罪业,都是在福报现前时,因为你有自在力。
怎么办呢?你要不断地增上,不断地研究教理,加强你心中的光明,调伏跟引导。所以,我们今天看到这个“伪”,这个人发心,道心中夹杂名利,刚开始不要过度地诃责。初学者都是这样,带有妄想来修行。所以这个居士的发心,我认为没有错,错就错在他没有好好地在心地上用功,只知修福,后来被福报迷惑了。所以说我们刚开始发心带有妄想,带有杂染,这个没关系,因为你可以不断地调整。人只要保持进步就有希望,要不断地一再产生观照力。
我们看“真”。这种人不简单,“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这种人一定经过长时间佛法教理的学习跟观照调伏,才有这个结果。他的内心非常地坚定,心中只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的志向非常地坚固,虽然佛道是三大阿僧祇劫,他也不退怯;虽然众生的烦恼粗重,他也不厌倦。就好像登高山万仞(这个仞就是七尺),登这个高山,他总有一天一定要达到目的;“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这个是我们的目标——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也就是说,我们可贵的是不断地了解自己,然后只要保持进步,就是趋向光明。
己三、小、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