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为什么佛陀用大地来形容十地菩萨的内心世界呢?因为十地菩萨的内心世界有三种殊胜的功德:
第一个,“能生万物”。这个是讲到十地菩萨那种假观的智慧不可思议。所有的植物,所有的水果都要依止大地生长。十地菩萨的内心世界是什么呢?《楞严经》说,到了初地以上以后,他的波罗蜜叫作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我们一个资粮位的菩萨修布施就修布施,十地菩萨他修布施的当下,具足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能够一法圆摄百千法,百千法入一个法。所以他这个法门能够互含互摄,不可思议。人生就像大地,他能生出无量无边的波罗蜜。他修一个波罗蜜,能够创造无量的波罗蜜出来。
在《楞严经》上说,我们一个凡夫,修百万亿劫的善法,比不上十地菩萨一念的善心,他超过你过去在因地那个百千万劫时间的修行,因为他那个波罗蜜力量会不断地变化,一创造一切。所以十地菩萨的力量不可思议,他的假观的力量不可思议。
第二个,他的空观智慧更不可思议——安住不动。他对一切顺逆的因缘能够八风吹不动。
第三个“荷负一切”,这是赞叹他的大悲心。他的大悲平等心就像大地,他能够很平等地去包容一切顺逆的众生。也就是说,这个菩萨已经证得了“中道实际理地,能生成佛智,住持不动”,而且“运无缘大悲”,荷负一切的有情众生,“名之为地”。
前面的十回向,他要透过一些后续的工作来调整他在行六度的偏差。比方说他偏空了,他应该做的没有做;比方说他着有了,他做得太过头了,影响到他的止观了。所以十回向,他必须在回到佛堂以后,要用三种回向来自我调整。十地菩萨是任运顺入中道,不可思议了!他的空假中三观是自然平衡的,慈悲、智慧平衡。
当然这十地菩萨的功德我们做不到,但是我们用随喜的心把十地菩萨念一遍,来赞叹十地菩萨的功德。好,请合掌。
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这十地菩萨,我们简单把他所花的时间解释一下。从外凡资粮位,从十信开始到初地,叫作 一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占了一大阿僧祇劫。为什么叫欢喜地?因为初入实相,心生欢喜。他从前面的资粮位进进退退,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到十住的理观,到十行的历练,到十回向的调整,现在中道的实相真如那一道光明终于在心中出现了,这个时候他知道他前面一大阿僧祇劫的努力没有白费,所以他内心生大欢喜。这个地方占了一大阿僧祇劫。这个阶段偏重在空观这一块。
那么从欢喜地到八地,又占了一大阿僧祇劫。这个时候主修慈悲,从利他的当中来培养自己的慈悲心。
那么从八地到成佛,又是一大阿僧祇劫。八地菩萨是一个很重要的阶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教。因为八地的不动地,叫作 无功用行,他能够很任运自在地生起中道的实相。那么初欢喜地,他初入中道实相,有时候相应,有时候不相应,到了八地的时候任运相应。这个地方讲到十地。
己六、 等觉
我们看等觉菩萨。
等觉 —— 亦名一生补处。谓所证觉体与佛相等,又望于妙觉,犹有一等故名“等觉”。
这个等觉菩萨就是一生补处了,他的生命最后一生了。
那么这个“等”有两个意思:
第一个所证的觉体跟诸佛相等。也就是说,他的中道实相跟佛的中道实相是完全一样。那么差在哪里呢?为什么他“望于妙觉,犹差一等”呢?我们解释一下。这个等觉在《楞严经》上说,叫作 入门跟出门的差别。佛陀的中道实相,如果以家来说,等觉菩萨是从外面要进入家,前脚踏进去,后脚在外面,他是从外面要回家,前脚已经踏进去了,这叫等觉。佛陀是完全要利他了,完全是恒顺众生了。佛陀是从家里面前脚踏出去,后脚还在家里面,就差在这里。一个是逆生死流而开始回家了,刚好前脚踏进去了,这叫等觉。那么佛陀刚好从法性之流要出来了,他前脚也踏出来了。所以这个时候两个人刚好在门的门槛中交接,叫等觉。
己七 、 妙觉
我们看妙觉。
妙觉——即究竟圆满之佛果。谓由等觉后心,入金刚喻定,更破一品无明,而入此妙觉,此中烦恼尽除,智慧圆妙,故名“妙觉”。
妙觉就是佛果。就是在等觉修到最后的时候,他要入一种叫金刚喻定,这个定特别的坚固,最后,把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给破坏了,这种“烦恼穷尽,智慧圆妙,故名妙觉”。
成就佛果以后,他有两个事情:第一个,自受用这种大般涅槃,常乐我净;第二个,他受用,他到十方世界去示现八相成道,去度化众生,度化跟他有缘的众生。有自受用的涅槃跟他受用涅槃。
戊二、天台“六即佛” 分二:己一 、释题。己二、内容
己一、释题
这个是我们一般在经典当中比较常用的五十二个阶位的判教。另外我们再介绍一个天台的判教。因为天台判教是智者大师创造出来,也非常有名。只要你看天台的经论,他经常用“六即佛”。我们也解释一下。
首先我们解释这个“六”。“六”,是显因果事相的差别。因为它的确是由浅入深有六个阶位。为什么叫“即”呢?因为这六个阶位,都没有离开众生的一念心性,它有它的平等性。所以“即而常六”,是指“无差成差”,在一念心性当中,因为修德的不同而有差别。那么“六而常即”呢?虽然六个修的不同,他们同于一念心性,就这样的一个差别。
己二、内容 分六:庚一、 理即佛 ;庚二、 名字即佛 ;庚三、 观行即佛 ;庚四、 相似即佛 ;庚五、 分证即佛 ;庚六、究竟即佛
庚一、 理即佛
我们在六即佛当中,先看理即佛,我们把它念一遍。
一、理即佛 —— 佛性理体,众生本具。
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
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理即佛,就是凡夫众生他只是具足佛性,但是看得出来他没有开显自性的功德。怎么说呢?用四句偈来表达这个理即佛的相貌。“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动静就是他平常日常生活的身口意的造作。就是说,从理体上他是清净本然,但是从他的行为的事相,他违背了他的真如的本性,他向外攀缘,所以他最后的结果叫作 “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在昏昧颠倒心中,他是心随境转,而找不到心中的家。
这个理即佛,在《法华经》的意思,就是这个人是离家出走了,在三界流浪,一个乞丐。身为乞丐,也不是说他没有快乐,不能这样讲。他偶尔也得到别人的施舍,就是他不得自在,快乐跟痛苦他没办法控制。如果别人施舍他东西,他就吃到美餐;如果没有人施舍,他就得不到好的饮食。那表示六道轮回众生,在三界的快乐跟痛苦,完全由你所接触的环境来决定,因为你的心完全住在环境。你遇到好的因缘,你就布施;你生长在一个恶因缘,你就跟你的家人造罪,跟你的朋友造罪。你没有一种主动造业的能力,因为你不能产生调伏的力量。
所以我们在凡夫的阶段当中,造善造恶真的完全靠运气。你遇到好的因缘你就造善;你生长在一个杀猪的家庭,你一定跟你爸爸造同样的罪业。所以在理即佛当中,他的生命只有一种情况,叫心随境转,这是第一种。
庚二、 名字即佛
名字即佛 —— 闻经达理,断疑生信。
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
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名字即佛,就是这个流浪汉,他终于有一天遇到了佛法。那么他听闻经典,也通达了真如的本性,他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而且他能够深信不疑。一个人到了名字即佛,就是他心中出现了第一道光明,就是我们一般所谓的进入了十信位。
他怎么做到的呢?“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这个无生跟不死,就是他找到一个不生不灭的清净本性,而且他知道他原来当体就是具足,然后他“翻恨自蹉跎”,真是冤枉,白白的在三界里轮回这样久,现在才知道。
也就是说,一个凡夫他本来的心都是心随境转,这个时候他开始有少许的时间回光返照了。当然这个时候,他的理观薄弱。虽然理观薄弱,至少他能够名字即佛。这个名字什么意思呢?他的心不能直接接触真如,不可以,他要假借名字的引导,“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他必须要靠文字搭起一个桥梁,叫作 文字道,文以载道。他必须要透过文字的桥梁,他的心才能够一步一步地顺从真如。当你把这个文字拿掉的时候,他的心就没办法去缘真如。所以我们刚开始名字位,就靠语言文字而随顺于真如,这叫名字即佛。
庚三、 观行即佛
观行即佛 —— 依解起观,境智相应。
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
徧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前面的名字即佛,他只是对三宝对真如的一种胜解。也就是说,他大部分的时间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他是偶尔做做功课,偶尔回光返照一下,就是理观薄弱。但是观行位就是到了十住了,“依解起观,境智相应。”
怎么说叫境智相应呢?“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你要注意这个“念念”跟“心心”,可以看得出来,对于我空法空的真如本性,这加行位的菩萨,他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他能够调伏心中的爱取,能够观照到本性的清净,所以“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他的生命慢慢从一种对立地思考——你对、他错、好、坏,这种“假”跟“真”的对立地思考,慢慢脱落了,他慢慢进入到一种平等法界了。世间上没有好坏,好坏都是我们的分别。
庚四、 相似即佛
相似即佛 —— 于实相理,相似得见。
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
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相似即佛,就是他对于真如理,相似得见。怎么说呢?“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我们烦恼有五住,前面四住是属于三界的见思,第五住就无明烦恼。所以他无明烦恼没有破,他破了三界的见思。就是十行、十回向的菩萨,对于这种六尘的影像,还不能完全地扫空,还有微细的我法二执。
所以“眼中犹有翳”,他眼睛还有一层薄薄的、白色的障碍。他怎么样呢?“空里见花红”。在清净的虚空当中,他还看到一些花,可见得他心中的影像还是有一点存在,还有一些。所以他对中道实相,还要透过回向来作调整。相似得见。
庚五、 分证即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