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之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早期事迹
孙思克的早期事迹始于其在王府担任护卫的角色。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孙思克被授予牛录额真的职位,这标志着他在清朝军事体系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同年六月,他又被任命为刑部理事官,这一职位使他有机会参与处理军政事务,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顺治十一年(1654年)六月,孙思克的职位再次得到提升,他改任甲喇额真。这一时期的清朝正处于统一全国的关键阶段,孙思克的晋升意味着他将有机会在更广阔的战场上展示自己的才能。顺治十三年(1656年),孙思克因其优异的表现完成了三年的考核期,获得了荫庇一名儿子进入国子监学习的机会,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功绩的认可,也是对其家族的一种荣誉。
随后,孙思克追随洪承畴南下,参与了对贵州、云南的征讨行动。这次征讨是清朝完成全国统一的重要组成部分,孙思克在此期间多次立下战功,尤其是在平定西南地区的战斗中,他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决心。在这些战斗中,孙思克不仅能够有效地指挥部队,还能够灵活应对战场上的各种突发情况,确保了每一次行动都能够取得胜利。
二、驻守凉州
孙思克于康熙二年(1663年)正月被擢升为甘肃总兵,负责镇守凉州。这一任命标志着他在军事生涯中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凉州地处西北边陲,是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孙思克的到来,为这一地区带来了更加稳固的防御力量。
康熙五年(1666年),西北边疆局势紧张。当时,厄鲁特蒙古有意向东迁移,计划迁往大草滩。然而,这一举动遭到了清廷的反对。被拒绝后,厄鲁特蒙古与清军在定羌庙发生了一场冲突。在这场战斗中,厄鲁特蒙古遭受了失败,但他们并未就此放弃,反而扬言要分三路入侵边境。其中一路计划进攻河州、临洮、巩昌;另一路则直指西宁;最后一路则指向了孙思克所在的凉州。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孙思克与提督张勇共同向朝廷上书,请求采取军事行动来应对这一威胁。然而,清廷考虑到当时的国内外局势,并不希望轻易开启战端,因此决定采取较为保守的战略。朝廷指示孙思克与张勇要加强边防,严格守卫边境,并积极安抚当地少数民族,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遵照朝廷的指示,孙思克与张勇在扁都口西水关到嘉峪关一带展开了大规模的边防建设工作。他们组织修建了一系列边墙,这不仅加强了边防设施,还迫使厄鲁特蒙古在边境放牧的部落纷纷撤离,从而减少了潜在的摩擦。为了进一步巩固边防,孙思克亲自巡视南山各处险隘,指挥部队加固防线。同时,他还加强了军纪管理,选拔了一批有能力的将领,并对军队进行了精简,裁撤了多余的士兵,确保每一分钱都能用在刀刃上。
这些措施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凉州乃至整个西北边疆的防御能力。孙思克的努力也得到了山陕总督卢崇峻的认可,他向朝廷汇报了孙思克在边疆所做的工作。康熙十三年(1674年)六月,孙思克因此被加授右都督衔,以表彰他在边防建设方面的杰出贡献。
三、平叛西北
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冬,随着三藩之乱的爆发,陕西提督王辅臣响应吴三桂的叛乱,在平凉起兵,临巩诸郡相继响应,兰州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孙思克迅速作出反应,派遣游击刘衍等人前往兰州支援,自己则带领主力部队前进至苦水镇。兰州很快落入叛军之手,陕西总督哈占命令张勇、王进宝等将领从金城关渡过黄河,以收复兰州。与此同时,孙思克从凉州出发,经过阿坝、红水、芦塘等地,穿越人迹罕至的草地,结筏渡过黄河,夺取了靖远及周边的一些城堡。
孙思克原本计划进攻固原,与张勇会师平凉,但就在此时,厄鲁特部的墨尔根台吉趁机侵犯凉州,导致副将陈达战死。孙思克不得不留下参将刘选胜驻守靖远,自己率军返回凉州,击退了墨尔根台吉。
不久之后,甘州高台附近的黄番部落也开始入侵边境,围攻暖泉、顺德等堡。孙思克率军前往甘州,击退了黄番部落,随后东渡黄河,与张勇会师,共同围困巩昌。当时,大将军、贝勒洞鄂久攻秦州不下,而吴三桂的援军也从四川赶来增援。孙思克率领两千兵马赴援,在秦州城西扎营,与叛军形成对峙之势。不久,王辅臣部将陈万策、马肇升投降,巴三纲逃走,清军终于收复了秦州。
孙思克与将军佛尼埒继续追击南山寇,收复了礼县、清水、伏羌等县。随后,孙思克回军巩昌,命令陈万策入城劝降守将陈台孙、陈可等人,最终收复了巩昌府十七州县。
接下来,孙思克率军收复静宁,击败了叛将李国梁。之后,他又攻打华亭,迫使叛将高鼎投降,一路进军至平凉城下,与贝勒洞鄂会师。叛军出城迎战,孙思克督军力战,八战全胜,迫使叛军挖壕沟进行防御。孙思克指挥军队不断向前推进,三次击退叛军,又攻破了泾州白起寨,俘虏了叛将李茂。
到了康熙十五年(1676年),图海接替洞鄂统领清军。在一次侦察中,叛军突然袭击,但被孙思克击败,逐出十余里。不久,王辅臣投降,孙思克返回凉州。康熙帝为了表彰孙思克的功劳,擢升他为凉州提督,并封为一等阿达哈哈番(汉文为轻车都尉)。孙思克在虎山墩之战中受伤,请求返回本旗,但康熙帝下诏慰留。
康熙十六年(1677年),孙思克又被晋封为三等阿思哈尼哈番(汉文为男爵)。后来,面对准噶尔部的侵扰,孙思克与张勇成功将其击退。
到了康熙十八年(1679年),康熙帝命令图海率军南下四川,并制定了四道进兵的策略,孙思克与将军毕力克图出军略阳。但是,京城发生了地震,孙思克上书提出,鉴于汉中、兴安的地势险要以及粮草运输不便等问题,建议暂缓出师,等待来年春季再行军。康熙帝命学士拉隆礼到凉州斥责孙思克。尽管如此,孙思克与毕力克图还是成功地进攻了阶州,夺取了文县、成县、沔县等地。
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庆阳百姓耿飞联合番族首领达尔嘉济农发动叛乱,进犯河州。孙思克与张勇联手平定了这场叛乱,再次展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
四、留镇甘肃
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于孙思克之前提出的缓师建议未被采纳而导致战局不利,清廷追论了他的责任,决定罢免他的提督之职,并剥夺了他的世职,但仍让他继续担任甘肃总兵。尽管遭受了这样的处分,孙思克依然坚守岗位,继续为国家效力。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孙思克再次被任命为甘肃提督。这一任命表明朝廷对他的能力和忠诚度仍然予以肯定。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学士达瑚与郎中桑格在出使西域归来途中,在嘉峪关外遭遇不幸,被西海部落的阿奇罗卜藏劫持。面对这一突发事件,孙思克果断采取行动,派军前往西海地区进行讨伐。在战斗中,清军斩首四百多敌人,并成功驱逐了阿奇罗卜藏。孙思克随后派遣使者质问西海诸台吉,要求他们承担责任。面对清军的强大压力,西海诸台吉感到极度恐慌,不仅抄没了阿奇罗卜藏的家产,还赔偿了清军,以此来平息事态。
康熙三十年(1691年),孙思克向朝廷上书,提出了几项重要的建议。他认为,为了加强嘉峪关的防御能力,应该在该地增设一名总兵,并且增派兵力至三千人。同时,他还指出甘肃地区经济较为贫瘠,建议在河西要地囤积粮草,以备不时之需。这些提议显示了孙思克对于边疆安全的高度关注和深思熟虑。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孙思克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并被授予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职(汉文为骑都尉)。不久之后,他请求退休。然而,康熙帝并没有同意他的请求,而是下诏慰留,并进一步加封他为振武将军,这不仅是对他多年军旅生涯的认可,也是对他忠诚与贡献的褒奖。
五、从讨准部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二月,孙思克因病请求退休。考虑到他多年的辛劳和卓越贡献,康熙帝派出了御医和兵部官员前往探视,并允许他留职养病,以便能够更好地恢复健康。然而,孙思克的病情并未有所好转,最终在这一年不幸病逝。
孙思克逝世后,康熙帝追赠他为太子太保,并加封一等阿思哈尼哈番(汉文为一等男)兼拖沙喇哈番(汉文为云骑尉),赐予“襄武”的谥号,以表彰他在军事上的杰出贡献和忠诚。这一系列的追赠和谥号,充分体现了朝廷对孙思克生前功勋的高度认可。
同年七月,孙思克的棺木被运回京城。康熙帝命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前往致祭,并赐予两匹鞍马和一千两白银,以示哀悼和尊重。这些仪式和赏赐,反映了孙思克在朝廷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他一生功勋的肯定。
到了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帝下令兴建贤良祠,以纪念那些为清朝作出重要贡献的官员和将领。孙思克的灵位被安放在祠中,与其他功臣并列,这也标志着他的功勋得到了后世的永记。
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帝进一步确认了孙思克的地位,正式定封他为一等男。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孙思克的地位,也为他的后代确保了世袭的权利。
到了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帝再次做出了重要决定,将孙思克的爵位定为世袭罔替,这意味着他的子孙可以永远继承这一爵位,不受任何限制。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孙思克在清朝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为他的家族带来了长久的荣耀。
结语
孙思克的一生,见证了清朝由盛至稳的历史进程。从一个普通的王府护卫成长为一方名将,他的事迹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典范,也是那个时代无数英勇将士的一个缩影。尽管在历史长河中,孙思克的名字可能没有如某些英雄般响亮,但他所做出的贡献,尤其是他在三藩之乱和平定边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使得他在清朝历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