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左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如何巧妙设置悬念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以唤起读者“紧张期待的心情”,借以造成一种强烈的悬念,从而达到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目的。设置悬念是使小说、戏曲、影视等作品曲折动人、扣人心弦的一种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技巧。设置悬念的形式多种多样,这里仅从小说创作的角度列举几种常见的设置悬念的方法。
一、倒叙法
利用倒叙法设置悬念,就是把故事的结局先写出来,给读者以强烈鲜明的印象,让人们带着悬念去阅读下文。这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会不断地产生疑问,期待着作者解开这些疑团。如《枣核》一文开头就写一位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而且再三叮咛,还问枣核的用途,而且又说不必告诉别人。这就设下了一个悬念:枣核有什么用?这位友人为什么要如此珍视它?读者急于追根寻底,非读下去不可。
二、疑问法
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故意地设置一些疑问,以引起读者的深思,是形成悬念的好方法。如《水浒传》中,林冲风雪山神庙一节,作者先写草料场起火,林冲要救火,却来了一群人,读者自然为林冲的安危担心,而林冲也以为这些人必是陆谦一伙,读者也以为然,但这些人却自己相互厮杀起来,结果都不是陆谦,那么,陆谦究竟在哪里呢?这样,既引出了故事的新情节,又使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
三、误会法
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如《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前两次都未能与诸葛亮见面,读者也为之着急。诸葛亮究竟会不会出山相助?刘备的第三次上山能否见到诸葛亮?这些都成了读者心中的悬念。当刘备第三次上山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为了不惊动他,拱手立于阶下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这时,作者又设置了一个悬念:刘备会如何向诸葛亮表明自己的来意?诸葛亮会不会出山相助?刘备和诸葛亮又会有一段什么样的对话?读者十分关注事情的发展和变化。待诸葛亮醒来,刘备把自己的来意和盘托出,诸葛亮的一席话又使刘备再次陷入失望之中。作者在此又设置了一个悬念:刘备会不会就此打退堂鼓?诸葛亮会不会改变自己的主意?当读者急切地期待着结局时,作者却安排了刘备与诸葛亮的又一次见面,从而不仅使刘备的“三顾茅庐”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也使诸葛亮出山的必然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巧合法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生活中有许多巧合,正是这些巧合的事情,使生活充满了情趣。写小说、戏剧就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这些巧合,去构思故事,兴起波澜,取得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发配沧州,被派去看管草料场,而当时草料场正好被大火烧了。林冲在山神庙避风雪,却听到仇人陆谦等人商量杀害自己的阴谋,于是忍无可忍,杀死了仇人,投奔了梁山。这一连串的巧合,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五、省略法
叙述故事时,故意地省略一些内容,让读者一时难以琢磨,造成悬念,然后再通过“解扣”使情节继续发展。如《孔乙己》一文,开头介绍孔乙己是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就设置了一个悬念:他既然是“站着喝酒”,说明他穷困潦倒,那他为什么又“穿长衫”呢?长衫是富贵人家才穿的,孔乙己经济条件那么差,却穿着长衫,这合理吗?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疑问,急着要了解孔乙己“穿长衫”的原因。这样,就引出了下文孔乙己“窃书”和“挨打”的情节,解开了读者心中的疑团。
六、欲扬先抑法
欲扬先抑,就是作者要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