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李承的好奇心上来,忍不住开口喊道,“嗨,老板,我能看看您手中的青铜镜吗?”
那位摊主抬头看看李承,又低头看看手中的青铜镜,神色有些为难,“小伙子,不是我不给你观瞧,这东西,我自己还没弄明白,不好让你过手啊。”
“老爷爷,看一眼怕什么?欧尼酱不会弄坏的。对吧欧尼酱!”小丫头忽然插话,俏声俏语的说道,还仰头看看李承。
这话接的是真好!没辜负自己疼爱她一场,奶昔没白买!比她哥哥有用多了!
李承伸手揉揉那团包子发髻,“当然不会!”
那位摊主犹豫片刻,
还是起身将手中的青铜镜递给李承。这玩意不是瓷器,没碰瓷一说。
入手沉甸甸的,有点锈涩感,这是黑漆古所特有的触感。
镜面部分的直径也就十二公分左右。
但是很奇怪,镜面外围还有一层像是“外框”一样的包圈,有点类似于现代化妆镜外围的塑料包框,拿到眼前细看,依然是一体铸造,并非镶包。
有些意思,这风格,可不像铜镜。
从上古开始就缺铜缺得厉害,绝不会干这么浪费且无意义的事情。
镜面也有一层黑漆古,即便老板用鹿皮擦拭过,也是什么都看不见。
将镜子翻过来,中部有纽,纽的四周,是钟鼎文“天”“地”“仁”“德”四个字,凸起,失蜡法铸造无疑。
这种小型铜器,基本上都采用失蜡法,做出来的铜器精巧,映射在这铜镜上的表现就是,连钟鼎文的转折笔架、收笔细锋都能体现的很精确。
四个字,很有力道。
他将这面铜镜,高高举起,对着太阳仔细辨认其材质。
这涉及到“殷周青铜镜”与“战国及西汉青铜镜”鉴别的技巧。
殷周青铜镜,据《周礼考工记》中记载“金锡半谓之鉴隧之”,也就是说,殷周铜器的合剂为铜百分之五十,锡百分之五十。
这篇宝贵的文献,多数学者认为是战国时期的著作,但应该说也包含了商周以来青铜器铸造经验的总结,是后世人鉴别殷周青铜器与战国后青铜器的重要依据。
顺便说一下战国后青铜器的合剂特点。
从战国开始,铜镜合金中普遍含有铅。
铅加入合金后,使铜镜铸造的质量得到了提高:铅使得合金溶液在铸范中环流得特别良好;另外,铅可使铸出品的表面异常匀整;其三可以利用铅在凝冷时不会收缩的特性,使铸造出来的镜背花纹特别整齐清晰;最为重要的一点是,铅可
以减少铜、锡合金溶解时极易发生的气泡,避免砂眼等毛病的产生。
有无铅的加入,成为高古青铜器鉴别的一道分水岭。
日光照射在黑漆古上,不仅色泽柔滑,还有一粒粒肉眼难以看见的金色光点。
晕!这件青铜器不仅加入铅,还融入一定数量的金粉!
青铜器,有错金错银镶嵌包金银等工艺,但绝对没有直接往合剂中增加金粉的“玩法”——金的熔点和铜锡铅的熔点不同,膨涨系数也不同,很容易“脆铜”,也就是易碎。
钟鼎文装饰、宽边、金粉合剂,只这三条,就让李承确信,这不是高古青铜器。
那么问题来了,它究竟是哪儿产的?是不是西金老货?
尽管有些懵圈,可李承的倔劲上来,他将五指在老板的鹿皮上擦擦,然后开始在青铜镜的背部纹饰之间使劲磨蹭。
那老板想要张嘴阻止,可卡了眼李承身后的两位男子,还有一名可爱的小女孩,最终还是闭上嘴——眼前年轻人明显出身不凡,还是不要得罪。
黑漆古,本身就是历史。
李承的食指摩擦镜面,就是在阅读这篇历史——从手指的激烈摩擦中感受年份,不同年代形成的黑漆古,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大约三分钟,手指已经发烫,他才收回来,眉心皱成一团。
心底在回想,西金有哪位,字号中带有仁德?
是的,他已经确定,这就是西金老铜镜!支持他的理由,是纹饰、铸造型制、所用材料的不同上。而且,这枚铜镜生产年份在公元三世纪到公元五世纪,再精确的,感受不出来。
这一时间段,西金其实还是荒岛一座,能拥有自制加金粉铜镜的,必然是大人物。
先从天皇一脉捋起。
很快,一个名字出现在他脑海中。
“仁德天皇!”
仁德天皇,他的陵墓位于大番府堺市,曾被盗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