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第256章 茶事问对【2 / 2】

炎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李承评论敏子的点茶,多以中式宋代点茶标准评判,宋代斗茶,一斗茶汤,二斗咬盏。所以,他还有一点未曾提及,那就是咬盏。

敏子茶师的手艺确实很高明,汤花细密,咬盏时间很长。

所谓“咬盏”,就是指茶师点茶结束,细密泡沫紧贴茶盏壁经久不散。

咬盏时间长,这代表茶师的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

花匀细;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

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茶色水线)。

西金抹茶点茶,不讲究咬盏,但讲究变化,也就是李承所说的汤花品评的第三点。这是和式抹茶与宋代点茶比较明显的差异。

虽然全篇夸奖,但李承点评的很细致,也很到位,并没有“阿谀奉承”的感觉。

敏子茶师终究只是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听他如此夸奖,喜意堆积,越来越重,最终,她脸上的笑意忍不住,抬手遮住红唇,眼角扬起,破了“典雅肃穆”——这是西金茶道要做茶师进入茶室后必须秉持的态度。

还真没想到,真是“知音”,她原本对李承的印象就不坏,这会更是看对眼。尽管知道自己“破礼”是因为眼前人,她还是躬身感谢对方的点评。

但她并没有那么轻易的放过李承,在感谢之后,她再度问道,“抹茶一道,起源国内,但我的师傅却告诉我,现在,却没有抹茶,请问李桑,这是为什么?”

这才是真正的问对,志同道合的那种问对。

抹茶,原名末茶,有宋之一朝,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喜欢点茶斗茶。

宋徽宗著《大观论茶》、蔡襄著《茶录》、欧阳修著诗《尝新茶呈圣俞嘉佑三年》……

可谓世风所向,它怎么突然就断了传承?

原因在哪儿?这问题后人一直在研究。

公认的可能有三:

第一,元胡入侵说。

元胡入侵中原,以野蛮胡风治汉,将汉人贬为第三等,民生疾苦,斗茶是雅事,在这种提心吊胆,时刻被凌迫的生存环境下,自然也就没了心境。

末茶没落,也就成了必然。

其次,朱元璋禁止说。

元朝统治中原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有专家认为

,有着几百年传承的宋末茶文化,不可能被元朝胡风快速吹散,他们认为,朱重八出身土鳖,不喜欢繁琐的末茶,才是根本原因。

这话也有些道理。

因为《明史》中确实有记载,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四年1392年,下旨勒令,“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

龙凤团茶是宋代贡茶的一种,产于岷南,是当时最好的末茶料。

朱元璋罢造龙团,上行下效,对斗茶文化确实有很大影响。

第三种是抛弃说。

末茶过于形式化、程式化,且太费功夫而被抛弃。

三个观点,都有道理,也许是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实,李承自己还有些“独特”的观点——以元朝为中心点的前后一百五十年间,社会的急剧变迁,导致汉文化发展的“基态”发生重大改变。正是文化基态的变化,才导致斗茶的彻底覆灭。

有宋一朝,重文轻武,文人的社会地位之高,前所未有。整个社会的文化基态,是浮躁、虚荣、夸张、富贵的。

宋朝覆灭,汉人划为三等人,整个社会的文化基态是灰色的、痛苦的、悲伤的、反抗的。

正因为经历宋代浮华,再有元朝的磨砺,到明朝创建时,整各社会变得格外“冷静”。这样的社会环境,本身就不适合斗茶末茶点茶这些传统的生存。

所以,末茶消失,就不难理解。

在这次问对中,他一遍思考一边组织语言,语速并不快,现场所有人都听得很明白。

内藤淳一是行家,听完这番话后,他眉头紧锁。

没想到,这年轻人还真的对传统文化有很不错的研究!

刚才自己的那番话,是不是给自己招事?

要知道,因为鲁狂人手迹一事,只怕已经让对方反感,这会又加上这件事……自己该如何化解这点“小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