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第569章 海陵寻旧【2 / 2】

炎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也属于李承当初承诺中的重要部分。

付家庄旧址找到了,可付河中家族坟地,没找到!

付家庄已经不存于世间,原址位于沈高镇沈高村,现在整座村庄被泰州石油公司征辟为工业用地,早已经刨得干干净净建设成规整的厂房。

李承很怀疑,付家庄的坟地,也被这一次建设大潮,彻底推平湮灭,如果真的这样,李承也没有办法,只得和付老如实相告。

吴伟联系的两家付姓族人,还是多方打听,最终在沈高镇找到的。

李承拍摄完照片,在擦黑之际赶往沈高镇,准备晚上找个酒楼宴请两家人。

他现在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电话联络付老,让他亲自和这两家付姓族人聊聊,看看能不能牵连起双方有共同记忆的先祖。

如果再没有结果,自己也算尽心尽力,问心无愧。

付明胜家是开小卖铺的,当街店面,家境不差,他爷爷付宗辉年近八十,耳清目明,与付老年岁差不多,因此吴伟听说李承想要让付老直接联系付家庄人,他首推的就是这位付宗辉。

李承一行赶到小卖铺时,一个面目清秀的小年轻,笑容满面的迎上来,这就是付明胜。

他对吴伟点头招呼,又看了李承和周典一眼,问道,“吴哥,还没找到消息么?”

吴伟摇摇头,将李承介绍给他,“小付,这是我老板李承。”

“哎,李老板好!”这两天,吴伟来付家好几次,付明胜已经知道他的老板是北羡商人,只是没想到李承这么年轻,微微惊诧后上来和李承握手问好。

“明胜老弟,听阿伟说,这两天你帮了不少忙,太感谢了。”李承微笑着道谢。

“哎呀,帮什么忙,就是一两句话的事。走,李老板,吴哥,还有那位大哥,进屋子里坐。”付明胜不愧为南方人,虽年轻,可礼貌周全,周到细致,打招呼连后面的周典都没拉下。

临街二层小楼,一楼为杂货店,二楼住人,后面是一座小水泥地面院子,院子后面又盖了一栋二层楼,一层是厨房、饭堂,二层是居所。付明胜一家人五口人,爷爷付宗辉,付爸付妈,付明胜还有一位上学的妹妹,都住在这里。

付家人非常客气,端茶倒水的拿点心,幸亏李承带礼物上门,要不就还挺尴尬的。

坐下之后,李承自然问起付家庄旧事,尤其是二三十年代的事情。

付宗辉老爷子虽然年近八十,可精神很好,思维很活跃,话语中带有浓浓的江淮官话。泰州话与吴侬软语差别极大,没有上声变调,因此很多语气词显得很硬,有股子明代官话的“硬朗”

这种江淮官话,对李承来说没什么大问题,他摆摆手谢绝付明胜的“翻译”,示意不用打断老先生的谈话思路。

老先生讲得很细。

沈高镇位于姜泰河沿岸,鱼米之乡,所盛产的“泰州红”大米,颇负盛名。在《道光泰州志》列“物产·谷类”时,“泰州红”排粇稻(即粳稻)第一,陆游更曾经赞过“香粳炊熟泰州红”。

历史上,沈高镇一直很富裕,泰州粮商天下闻名,姜泰河两岸的陆陈行众多。所谓“陆陈”是指“大米、大麦、小麦、大豆、小豆、芝麻六种粮食”,陆陈行就是粮行。

清末时,泰州有字号的粮商六百余家,三分之二位于稻河两侧,三分之一位于姜泰河沿岸,也就是今天的沈高镇。

付家庄子就在姜泰河与通扬运河的交界处,双河夹角,很富裕的一处村庄。

因此在清末,付家庄很大,有两三千人口,大大小小四个付姓(同姓不同宗),就像付宗辉老爷子家的付,来源于郸州堂傅氏(宋代监察御史傅尧俞)。

付宗辉看过吴伟带来的《付氏续修宗谱》,认为付河中是来自阳曲堂傅氏(傅青主)。

付家庄子宗祠众多,人口繁杂,这是寻找付河中父母埋骨地的难点之一。

另一个难点就是1931年,农历辛未年那场百年罕见的特大水灾,世称“1931大水灾”。

付家庄子处于两河夹角,更是惨遭重创,这次水灾,泰州死亡人口超过四十万,付家庄三千多人口,逾两千人下落不明,整个村庄尽毁。

也正是那场大水灾,让付家庄死走逃亡伤,濒临消散,付河中也是这场水灾之后,离开家乡的。也就是说,这本被付河中和李承寄予厚望的《付氏续修宗谱》,其实没用,三十年代就断层了。

李承已经判定付河中的毕生心愿,彻底落空!

不过,自己明天无论如何

要走一趟付家庄旧址,烧两刀黄裱纸,放一挂鞭炮,替付老表表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