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和同开珎的银钱和铜钱,固然珍贵,却远远比不上这件唐瓷御座船带来的震撼!
富田雅孝、安宅英一,还有大岛由纪子三人,围坐在这件御座船瓷器前,低声快速的交流着。他们不仅讨论价值,更在讨论这件瓷器的风格混杂问题,以及这件瓷器的来历。
他们三人都算见多识广之辈,在此之前,还从未发现过唐代瓷窑会烧制同时代和国风格瓷器。
是不是和国先辈所崇拜的盛唐,也在反向学习奈良时代或者平安时代的和国呢?
这一猜想如果成立,这绝对是一重大发现。
至于这件瓷器的真伪,三人的肉眼鉴定基本统一,应该是初唐到中唐时代的物件。频谱仪给出的年代为一千两百年历史,正负三十年,也附和这一时间段。
妥妥的真品,没毛病。
有关汉唐瓷器的鉴定,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要素,那就是“瓷密度”。说通俗些,就是瓷胎的疏松与密实与否——我们通常都会听到专家说,你这瓷胎松的很,民窑的,说的就是瓷密度。
业内大多数人公认,丝国瓷器起于汉代,到唐代时,已经形成较为完整成熟的制瓷工艺,但是并不意味着巅峰,依然有很多不足,最典型的就是汉唐瓷器的瓷密度不如明清时期。
换而言之,就是汉唐瓷器的瓷坯,很松!
瓷密度与三个因素有关:瓷土配方、制坯工艺、窑口火温。
首先说瓷土配方。
汉唐瓷器的瓷土配方还残存着制陶工艺所带来的影响,对高岭土的应用还处于摸索状态,至少可以说他们对高岭土、钙化土(黏土)、硅土的搭配,没有找到最优选择。
这一点,从无数的汉唐瓷器的碎片分析中,就可以得出结论。
其次是制坯利坯工艺。
说是制坯利坯,其实是全面落后,包括筛泥不够细腻,酵泥未充分发酵,熟泥摔打力度不够,拉坯工艺还未全面普及多使用铸模制坯,铸模或者手捏泥坯都存在压不实的现象,利坯工艺只修
边不修内壁——不敢修得太薄容易变形,因而汉唐瓷器都很厚。
诸如此类的还有不少……
所有这一切,最终都体现在瓷坯疏松上,也就是瓷密度不够。
最后就是窑温。
汉唐烧制瓷器的窑温,差不多在一千度出头,达不到后世最常规的一千二百度,至于说一千五百度的高温瓷,更是想都别想。
众所周知,窑温越高,瓷坯的硬化程度越高,温度过低,那是炻器,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间的一种器物。汉唐瓷器,有很大一部分其实都可以归类到炻器的范畴。
就像眼前的这尊御座船瓷器,就是典型的炻器——不敢温度过高,这件物品属于典型的手范(手工制作的模型),泥坯不结实,温度过高百分百变形。
这三样一综合,汉唐瓷器的最大特点——瓷密度不够,就成为时代共性。
当然,还有其它特征可以作鉴定依据。
譬如釉料特色,釉料是瓷器的衣服,每个时代的釉料有各自的时代特性,汉用素色唐用艳;另外,汉唐釉料相对比较浑浊,经常会瓷器表面形成较大的气泡或各色斑点;又如瓷器造型……
好吧,不废话。
三人还在一头雾水的研究这件唐代御座船时,李承已经在暗笑不已。
就不告诉你,这是仲麻吕一片思乡之情的作用下,找了个小窑口,烧了这么件绿里吧唧的御座船,给自己随葬!
拿这件东西做交易,他就猜到对方会“胡思乱想”——如果能找到一件佐证“盛唐向奈良王朝学习的证据”回和国,又该是怎样的震动?这是多好的提振民族自豪感的题材?会不会因此改变“遣唐使”的历史使命——遣唐使变交流团?
谁让这件唐瓷御座船,被赋予的猜想越多,它的文化价值就越高……
究其瓷器本身,值不得多少钱的,可文化无价啊!
想要?可以,出价吧!高举的屠刀,已经饥渴难耐了!
鉴定时间大约半个小时,等饭店服务生再度催问是否上菜时,
李承借机问道,“富田先生,有结果了吗?要不……我们边吃边聊?”
主人邀约,自然不好推辞,大家围坐到饭桌,服务生布菜。
“李承君,能告诉我们,您是如何得到这些物品?钱币和御座船,我们都发现有刚出土的迹象。”坐定后,大岛由纪子作为富田雅孝的投资顾问,率先问出他们最关心、同时也是最难得到准确答案的问题。
“富田先生应该清楚,”李承侧脸对富田雅孝笑笑,“上次剑阁见面之后,我不是去了西北游学么?运气不错,在长安遇到这些东西。”
“李承君的好运气,一直让我羡慕。”富田雅孝啧啧感慨。
大岛由纪子紧着又问道,“李先生,您应该知道……我们更想知道来历,而不仅是
来自哪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