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此后两天,李承基本上都待在克拉码头店小院中,清理第二批浸渍好的海捞瓷,有闲暇就去附近的结霜桥市场转转,又陆陆续续入手二十件完整的海捞瓷大器。
屡屡出手,让他在结霜桥市场,也变得小有名气。
这不,今天终于处理完毕第二批海捞瓷,他看看时辰还早,回酒店没啥事,又带着郭重元再度走进市场,一靠近海捞瓷售卖区域,几名摊主就对他笑脸招呼。
“李老板,刚从库房补来的,看一眼?”说话的摊主叫唐晓松,算是市场中的海捞瓷大户,李承前前后后在他那里购置了近三十件海捞大器,绝对算是大客户。
李承对他笑笑,扫了眼,确实补了新货,不过不是他想要的。
海捞瓷中,碟盘碗盏杯,数量最多,因而也最不值钱。
如果是瑞亚艺术基金投资的话,李承还会建议他们囤一批。这种小件瓷器因为海运过程中采用“紧压”式包装,彼此叠压,贝类和海水侵蚀不算严重,因而处理起来难度不大,适合大批量囤货。李承当然会教技术人员如何做初处理,但也仅此而已,至于提色精处理……还是算了吧。
可现在是李承自己投资囤货,他亲手处理,自然希望囤点高价值的,也就是“瓶尊炉罐坛”之类的大件海捞瓷,而且最好是釉下彩和釉中彩瓷器。这种大件瓷器,在海难发生时,是最容易损坏的,打捞起来的大件海捞瓷,完整率很低。
因而,他的选择就不是很多。
瞅一眼之后,李承对他笑着摆摆手,“下次吧,今儿看累了,就四处逛逛。”
这是没看上的委婉说法,唐晓松也没什么失望的,从伸手摸出一只小马扎,递给李承,“累就歇会?抽根烟?”
“那就歇会?”李承
笑眯眯接过马扎,直觉告诉他,唐晓松应该有什么话要说。
两人一人一支小马扎,坐下来,唐晓松递给香烟给李承,又帮他点着火。李承夹在手中,偶尔吸一口,不入喉,在嘴中含含就吐出来,貌似在看货摊上的东西,实则等待对方开口。
“我知道李老板喜欢大器,可现在,整大器出水的少啊。”唐晓松挠挠头,笑着开口。
李承点点头,认同他的说法。
认同归认同,但并非真的像他说的那么稀少,所以,李承又追了一句,“马六甲这片海域,藤箱用得很少?不至于吧。”
这话挺简略的,外行人听不懂,可唐晓松却对李承竖起大拇指,“李老板真真内行。”
普及一下过去海运瓷器的包装方式。
首先破一则谣言:江湖传言的“黄豆发芽保护瓷器”之类方法,纯属鬼话。
明末到清末,普通海运商船的吨位大约在两百到三百吨,内有八到十二货舱,这些货舱装满之后立即封仓,不到目的地是不允许开舱的——海运商船多为几家集资的,船舱货品是大家的共同财富,即便是船老大,也没有资格单独开舱。
中途不开舱,整一船舱黄豆在发酵发芽,不怕把瓷器涨破?
所以,从根子上,这说法就不成立。
之所以有这种传言,都是因为在水手生活舱,确实有“瓷器养豆芽”一说,但并非为了保护瓷器,而是为了航程中的蔬菜补充。
再说说常规的瓷器包装方法。
海运瓷器过程中,小件瓷器和大件瓷器的包装方式完全不同。
小件瓷器,譬如瓷盘,往往都是三十、五十件甚至一百件,用粗的稻草绳捆扎在一起,平置放在货仓中,一扎叠一扎,每一层之间都垫有厚厚的稻草或者草木灰,彼此之
间没多少空隙,将整个货仓垒得严严实实,因而即便遇到风浪,也很少发生彼此碰撞。
大件瓷器,譬如瓷瓶,都是不规则形状,只能单件捆扎,使用的依旧是稻草绳——稻草绳有防震效果,同样也会塞满货仓。由于彼此之间空隙很大,遇到大风大浪就会彼此撞击,一旦有一件瓷器被撞碎,对于整舱瓷器就是一个灾难——彼此空隙会变得更大,撞击更激烈。
因而,早期的海运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场飓风让整舱大件瓷器十不存一的事故。
清朝中后期,海商们发明“藤箱装运”,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小集装箱,即将几件形制统一的瓷器,捆扎之后,装在同一个藤箱中,然后将大小一致的藤箱,塞入船舱,叠加得满满当当。
藤箱装运法发明之后,大件瓷器的完整率大大提高。
九十年代,海捞瓷刚刚冒头,谁没事研究海运瓷器的装运方式?所以,当李承提到藤箱,唐晓松立即马屁,说他是真懂行。
对于他的马屁,李承坦然受之,静等他的后话。
又听唐晓松叹了口气,“藤箱货出水少,品相好,卖价高,都被那些大商行控制,有些送到侠州,有些送到夕羡,更有些直接送到拍卖行。我就一个市场小摊贩,哪能拿到藤箱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