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第十六章 益都城里斗法会 燕王府中美名传【1 / 2】

赵子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事实上,邓舍之所以提出“远海补助”,很大的程度正是为了浙西、以及台州的海商。无论怎样,辽东、朝鲜、南韩都是他自己的地盘,地盘内互通有无当然无,可怎么也比不上吸引江南的商人过海前来。

“名者身外之物,何必执着。”

斗法至此,告一段落,可还不算完。不能只益都和尚问,景慧、道衍也想问。刚好,第五个和尚有问出了一个问题:“如何是禅?”

道衍答道:“猛火着油煎。”不等其继续发问,反问道,“如何是禅?”

“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

而且,他的这个回答还有两个好处。一个表现出了他的急智,一个表现出了他的博学多览。作为一个和尚,通常都是诵经而已,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兴趣,是不可能知道王安石这首词的。

室内诸人皆抚掌赞叹,一直没说话的第五个僧人迈步出列,开口问道:“玄奘大和尚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一知是什么?”

并且,即便张士诚真的能将出海贸易完全禁止,也不怕。还有台州等地呢。台州方国珍的地盘虽然比较小,只有三郡之地,但至少有一条,不缺粮食。只要邓舍肯把“远海补助”提高,不怕他们不来。

——倒贴,是邓舍的主意,用“远航补助”的名义,针对一些急需、缺乏的物品,比如粮食、种子、耕牛、布匹等,由左右司适量地给予商人一定补助。也就是说,当远来商人所带的货物中有这几样东西的时候,不但不交税,衙门还会补助倒贴一些钱。说白了,这也就是后世的“退税”政策,多用来鼓励出口。只不过,现在用到了“鼓励进口”上。

首先,他本就是海上起家,“分守三郡,威行海上”,不让出海,不就等于断了他的根基么?早在邓舍还没有打下南韩时,他就曾遣使去过平壤。所为何去?还不就是为了通商!他地盘本就不大,再不让出海通商,面对咄咄逼人的朱元璋、张士诚,以及福建陈友定,他拿什么来坚持下去?

——确实很有禅味。

道衍为什么没有正面回答赵忠的问话,却引用了这句词呢?原因很简单,首先,正如赵忠的问题,“小和尚年纪轻轻,……”他确实太年轻了。再天才的人物,也不可能在这个岁数就完全地勘破生死。

谈谈说说,一行人进入城中。

“你问我。”

“赵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衣衫重七斤’。意旨如何?”

不管什么时候,总是有要钱不要命、胆大包天的人。

道衍又问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诸法无我,我无诸法。”

连着三人斗法,已见识到了景慧的厉害,这第四个和尚剑走偏锋,不肯再问景慧,改而问道衍。——道衍年轻,才刚二十出头。这第四个和尚以为他是景慧的弟子,开口问道:“不落文字,祖祖相传,传的是个什么?”

总领益都佛道衙门是个正六品的衙门,在益都大大小小的衙门中,算是比较重要的,所以,衙门所在地并不偏僻。入了城后,沿着主干大街,一路向前,接近城中后,转入左边那条街,走不几步,就到了衙门口。

“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出自北宋王安石的一首词,调寄《望江南》。全词是“皈依法,法不可思议。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了法更无疑”。乃是一首“禅诗”。

其次,方国珍这个人,首尾两端,又想保持自立,又不敢得罪强者。

“生也犹如着衫,死也还同脱绔。”

景慧和尚仍不回答:“谁垢汝?”

景慧师从梵琦,梵琦的名望很高,不管是交流也好、抑或不服气也罢,益都的和尚们肯定不会放过他们。他们其实也早有这个心理准备。可是,也正如他们的不满,这个僧人确实着急了点,居然不等他俩落座,连口茶也不让喝,就这么开始了“斗法”。

佛家讲的执着主要有两个,一个“我执”,一个“法执”。所谓“我执”,即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从而产生种种“我见”;所谓“法执”,就是固执外境实有,从而产生虚妄分别的“法见”。那么,如何破执着?如何戒掉执着呢?简单说,放下就行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彼此相视,又都是一笑。一切的意思全都在这一笑之中,不必多说了。

因为他遵奉蒙元年号的问题,朱元璋在去年的时候派人去质问他,质问他为何“不奉正朔”,也就是为何仍用“至正”,而不用宋政权的“龙凤”年号。

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知”,本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如何用语言来形容?道衍和尚答以“最初不觉,忽然心动”。非常贴切。

听了他的回答,景慧二话不说,迈步上前,举起手,狠狠地在他光亮亮的脑门上敲了一下,骂道:“蠢材!你回答的都是什么狗屁玩意儿?指望这点悟性,还想生死解脱?”

单就“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一句而言,意思是说:“愿我的六根能够不为境转,寂静而无诸烦恼。心就好像月光照琉璃,不再被世间的表象迷惑,而能明了诸法的本性”。

其实,如果他早点来,看到的还不是这样情景。益都开始热闹起来,不过就是这几个月的事儿,主要的功臣当然是吴鹤年。

自吴鹤年接替颜之希任了益都知府后,在邓舍的支持下,接连实行了好几道的新政,一方面大力招徕流民、恢复农业,一方面与莱州等沿岸港口联手,加大了和辽东、朝鲜、南韩等省的商业贸易。

“踏遍青山,行至水穷”,三教的道路不同;“如咬硬石头”,相同点是在想要有成就,都需要毅力。

“祖师西来”,问的是达摩西来。达摩西来为的是什么?为的是传佛法么?“为传佛法”也是一种执着。达摩西来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没有必要究其意思。所以景慧回答:“莫谤祖师好”。这第三个僧人没理解他的意思,追问“意旨如何”?就是“什么意思”?景慧懒得和他多说,干脆回答:“我不会”。“我不会”,你自己领悟去吧。

景慧横眉立目,“咄”了一声,声如响雷:“你即今在甚么处?”仍旧是反问。这第二个僧人被他的狮子吼一震,顿时心神失守,惊骇之下,张口结舌,无言以答。

……

……

有句老话:“来则欢喜去时悲。”

一个三旬上下的僧人双手合十,行了一礼,问道:“不知哪一位是景慧和尚?”

如此回答后,既没有打诳语,既不会让人觉得他“学人不会”;同时,又能将这个“话头”一笔带过,不再纠缠。

这个时辰,街上正是人多时候。他们这一路上走来,前头虽有衙役开路,但仍走得不快,足足用了两刻多钟。景慧和道衍等人大开眼界。

趁这“斗法”暂停的机会,赵忠见缝插针,笑道:“几位禅师你来我往,或棒喝,或拈花,机锋相对,妙语连珠。实令我旁观者心动神驰。……,各位,且先请落座,饮些茶水,然后再探讨佛意,如何?”

从他和朱元璋的来往就可以看出:早在前年,也即至正十九年,因见朱元璋逐渐势大,他就遣人去金陵,“以温、台、庆元三郡来献”,想把辖下的三州之地献给朱元璋,并想留下他的次子为质。话说的很漂亮,可也就是说说而已,因为在同一时间,他却还遵奉蒙元年号;并且又同时,早在至正十七年,他就与张士诚“结为婚姻”。

第三个僧人接上了阵,开口问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有何同?”

既安全,又省钱,不交税、或者少交税,商人们怎么不如潮水而来?

除了一个小吏打扮的外,其他人清一色全是光头。

“诸法无我,我无诸法。”

见赵忠来到,室内众人无论僧俗,俱皆起身。彼此相见。有作揖的,有合十的,一边行礼,一边互相打量。

“如何是净土?”

“如何是禅”?这个问题很泛,回答可以多种。“猛火着油煎”,着重点是在学禅就需要有大毅力来抗境的侵扰。“以手点空”,重点却是放在了“看破红尘”。道衍与这和尚的回答,虽然各自的着重点不同,但都很对。

道衍一笑,答道:“你问我,我问你。”

两人相对一笑。

听了赵忠的问话:“小和尚年纪轻轻,就勘破生死了么?”

“饥来吃饭困来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