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它生起的次第,应该先讲无明。这个无明就是愚痴,这个地方的愚痴,特别指的是我痴,对我空真理的迷惑不清,就是无明。对我空真理的迷惑,无明只是迷惑不清,长时间的不清以后,就产生了萨迦耶见。
这个痴跟见不同。见它是产生一种颠倒的认知,愚痴是他不知道什么是对、也不知道什么是错,他还犹豫不决。当它变成见的时候,他很清楚的知道,他已经清楚的知道什么是对;但是他所认知的对,是错误的、颠倒的认知,所以叫做我见。
由愚痴的增长,而变成我见,我见以后产生我慢。所以我们在团体的生活,习惯性总是觉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自己是不可取代的,把自己的地位高举起来。所以我们在修大悲心,第一个就是修自他平等,其实我们跟其他众生没有什么差别,就是一个明了的心识,想要离苦得乐,就是这样子而已。但是我们习惯性会觉得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这是我慢。
三者、我爱,我们不但与众不同,我们还爱着自己,在一切人事因缘当中,跟自己利益有关系的,我们会去保护自己。这就是第七意识,它所释放出来的四种邪恶的功能:我痴、我见、我慢、我爱。我们看:
丑二、显识依
这个地方开显是第六意识所依止的。
此即是识杂染所依。识复由彼第一依生,第二杂染,了别境义故。
这个此就是染污意,它就是第六意识杂染的依止处。怎么说呢?怎么说第七意识是第六意识的杂染依止呢?因为第六意识,识复由彼第一依生,这第六意识依止第七意识而转生。就是前面说的无间灭意,第六意识要活动,一定要附在第七意识的身上,它不能离开第七意识单独活动,不可以的。你要活动,你一定要依止第七意识才能活动。生起以后呢,第二杂染。(这个第二杂染的下面,要加一个逗号,就是第二杂染,逗号,了别境义故,应该是这样子的。)那这个地方是说明第六意识的生起因缘:第一个、它要依止第七意识而转生;第二个、它受到了第七意识的杂染,来了别这六尘的境界。所以我们作个总结:
丑三、释得名
等无间义故,思量义故,意成二种。
第七意识,它有等无间义、有恒审思量,产生我爱、我痴、我慢这样的义故,而构成这个意的成立。这个地方的第七意识,大家要注意:就是说我们今天要不了解第七意识的存在,你一定会产生错误的修行。
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邪恶的功能,我们自己也非常不喜欢,自私的心态,我也不喜欢这样子做;但是它就会表现出来,高慢心、嫉妒心。这个心念,有时候你看它看久了、看不习惯以后,你就会产生断灭的思想:啊!干脆全部消灭掉。你就一股脑的把心的功能全部消灭掉。这样子的话,你把邪恶功能消灭了,你要生善、度众生也不可能,灰身泯智了,这就是小乘学者的悲哀了。
大乘学者就告诉你说:第六意识没有错,第六意识本身它是无记性的;今天它有邪恶的功能,是受到第七意识的干扰。所以我们经常说:你修行,你在对治烦恼之前,你先思惟一个法语──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把这一念分别的心,用真如门把它回归到原点:原来我们本性是我空、法空的清净。你把这个何期自性……念三遍,这个时候,你要对治烦恼会比较容易。
也就是说,我们第六意识习惯跟第七意识在一起,受到它我爱、我痴、我见、我慢的影响。这个时候,你在对治烦恼的时候,先念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先对治这个染污意,让它跟染污意脱钩,这个时候第六意识它就醒过来了,它就比较好对治。
所以你要不知道有第七意识的存在,你对第六意识会产生错误,以为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第六意识是染污的根源;其实第六意识它没有错。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因为第六意识生起的时候,一定要依止第七意识,而不幸的是,第七意识是染污的,所以它受到它染污的影响;但第六意识本身没有染污,所以它还是有希望,它可以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成就万德庄严。所以你要对治的是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所以这个地方讲第七意识的建立很重要。怎么知道有第七意识的存在呢?这以下,看子二的证成,证明第七意识的存在。
子二、证成(分二:丑一长行;丑二颂)
丑一、长行(分二:寅一问;寅二答)
这当中分两科:第一个长行,第二个偈颂。长行当中有一个问答,先看问。问当中,我们看论文:
寅一、问
复次,云何得知有染污意?
怎么知道我们内心当中的明了活动,我们这第六意识是受到染污意的干扰影响呢?因为在小乘的经论当中,幷没有提到第七意识的存在,所以小乘的学者对第六意识,就全部的封杀掉了。大乘的学者,为了挽救这个过失,他就必须要建立染污意的存在,让第六意识跟第七意识撇清。
寅二、答(分六:卯一无不共无明过;卯二无五同法过;卯三无训释词过;卯四无二定别过;卯五无想无染过;卯六我执不恒行过)
这当中证明第七意识的存在,有六个回答:一、无不共无明过;二、无五同法过;三、无训释词过;四、无二定别过;五、无想无染过;六、我执不恒行过。先看第一个,没有不共无明的过失。
这个不共无明,我们内心的无明有两种:第一个叫相应无明,这是第六意识所相应的,由环境的刺激引生的,叫相应无明,或者也叫做枝末无明;第二个叫做不共无明,它不必环境的刺激,它就会存在的、俱生的,或者叫做根本无明。如果没有第七意识,这样子不共无明就不能建立了,我们看这个论文的意思:
卯一、无不共无明过
谓此若无,不共无明则不得有,成过失故。
假设没有第七意识,这个不共无明这个不共,这个无明烦恼是不共于其他烦恼的,很特别的,可以说是俱生的,你不用其他烦恼的资助,它就会存在的。如果没有第七意识,那不共无明就不存在了,这样子就会产生凡圣混滥的过失。
怎么说凡圣混滥的过失呢?因为第七意识的无明是相应无明,这个相应无明它必须有染污环境的刺激才有;但是第六意识,有时候到了三宝的境界,它能够听闻佛法、如理思惟,诶,它也产生了清净的心性,他也发起菩提心、持戒、念佛。第六意识,他这样的一个清净心,假设没有第七意识的不共无明,这个时候,这个人就跟圣人一样了。如果说我们心中的无明,只有相应无明的话,这样子他在清净的环境所栽培的清净心识,就等同于圣人了,这样子凡圣的区分就混滥了。
也就是说,一定有一个微细的不共无明,不管你内心当中如何的清净,这个俱生的烦恼──我执、我见永远存在的,这跟外在的环境没有关系。
所以这个地方不共无明的建立,等于是作出了凡夫跟圣人一个明显的判定标准。如果没有不共无明,凡圣就没有办法判定了,这在修行当中,就是一个严重的过失了。所以一定有第七意识,才能够建立不共无明。
卯二、无五同法的过失(分二:辰一标过;辰二释理)
这个五同法,就是五识共同法的过失,我们先看标出过失:
辰一、标过
又五同法亦不得有,成过失故。
这个五同法,就是前五识它有五种共同的法:
第一个、前五识俱依色根
前五识在了别的时候,它都是要依止一个有色法的根,有色根,就是四大所成的根,所以是俱依色根。
第二个、俱缘色境
它所攀缘的境界,都是有质碍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界,所以是俱缘色境。
第三个、俱缘现在
前五识不能攀缘过去跟未来,它只能够了别现在,你能够了知过去跟未来,那都是你第六意识在打妄想,前五识只看到现在而已。
第四、俱为现量
前五识了别境界不带名言,它不能带名言都是现量的,它是直接了知的。当你带名言的时候,那表示有第六意识的带动,所以俱为现量。
第五、俱有间断
前五识的了别是不能相续的,缘缺就不生了。
这五同法当中,这个地方特别指出来的是俱依色根。就是说前五识的了别,一定有它所依止的根,眼识依止眼根、耳识依止耳根,乃至身识依止身根,它有它的不共所依。假设没有第七意识,第六意识没有根,第六意识跟前五识是互相合作来了别境界,第六意识没有根,那前五识也没有根,那五同法就不能建立,就产生严重过失了。我们看它的解释道理:
辰二、释理
所以者何?以五识身,必有眼等俱有依故。
因为前五识的了别境界,一定要有眼等五根来当作它不共所依,或者讲俱有依,这个俱有依,就是它是同时存在的。既然前五识在了别境界的时候,有它所依止的根,那第六意识也要有依止的根。那你说第六意识依止谁呢?你说第六意识依止第八识,这不可以,因为第八识是前五识共同依止的;这个根必须要不共的、它专有的,那只好说第七意识。所以第七意识不能建立,那第六意识就不能了别了;因为第六意识的了别,要依止第七意识当根,它才能够生起。这个地方是讲到:如果没有第七意识,第六意识的了别就不能生起了。
卯三、无训释词过
又训释词亦不得有,成过失故。
这个地方是说,这个训释词,这解释名词,就不能存在了。我们这一段,看前面的第十四页,佛陀讲到我们的明了性。
如世尊说:心、意、识三。
心、意、识三,这个心是第八识,这个识是前六识。如果说没有第七意识,那这个意是谁呢?这个谁,你就讲不出来了,这个解释名词就有过失。说是佛陀明明讲出有心、意、识三种差别:心是第八识;识是前六识;那你没有第七意识,这个意到底是谁?就没办法讲了,就造成训词的过失──解释名词的过失。我们今天就到这个地方,因为后面会比较多。
这个所知依,它是很深层的来探讨我们生命的根源。我经常有一个观念就是:你要改造生命,你一定要先了解生命。你不了解生命,就算你能够作部分的改造,到最后一定会错损菩提。因为你不知道什么该断、什么该保留,等到以后,你一定会因为你过去错误的修行,付出惨痛的代价。与其这样子,我们倒不如刚开始起点的时候,就把内心详细的分析:谁是过失点,谁是可以去带动的,谁是可以依止它修行的,谁是一定要对治的,你要把你内心的状态弄得很清楚,你要知道你在干什么。
你这样子,才能作出你内心整个生命的规划。虽然你内心当中,有很多的过失要处理;但是你很清楚过失是哪些,你很清楚。你不能够什么都靠直觉,反正就是所有的念头全部断掉,这样子不但是你本身的压力很大,以后在成佛之道当中,也会引生很多很多负面的副作用。
所以这个地方所知依就是说:无着菩萨引导我们,很深层的去探讨我们内心的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产生流转的力量?为什么会有清净的力量?等你了解以后,虽然我们一时半刻不能完全做到;但是你的方向清楚了,这就是我们讲的所知依,一切的杂染法、清净法的依止处。
好,我们今天就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