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第13章 第13集《摄大乘论》【1 / 2】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五页,

戊二、兼说余缘。

当我们在修习忏悔的时候,有一个偈颂值得我们注意,在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端坐观实相;

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佛教的忏悔有两个不同的方法:

第一个是事忏:事忏主要是依止我们的信心,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当我们造了身口意的罪业,我们对于这个罪业,是非常的厌恶跟呵责,因为厌恶跟呵责这样的一个作用,使令这个罪业的势力得到了减损。这样的忏法,基本上是在业的表层作用呵责,因为没有从根本上拔除,所以当我们遇境逢缘的时候,就很可能会有第二次、第三次造罪的可能,所以叫做事忏。我们刚开始忏悔的时候,都是依止这个方法来下手。

第二个是理忏:当我们造了罪业以后,或者我们在拜忏的时候,我们除了有三宝信心的资持,另一方面我们能够生起智慧的观照,观察业的体性,为什么会造业?为什么我们人会造业?树跟桌子不会造业?这个业是从哪里生起的?它造了以后跑到哪里去了?它得果报的过程当中,又起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个时候,我们透过佛陀的圣教量,能够观察业的本性是即空、即假、即中的,所谓

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观实相,

观察到业的真实相,是即空、即假、即中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从根本上,把罪业作一个彻底的扭转,这个叫做理忏。这个理就是有理性的观照。因此之故,在我们佛教的修学当中,不仅是忏悔如此,其实像念佛、持咒等所有的行门,也都应该有智慧的观照来当引导,这样的修行,才能够彻底的灭恶、生善。所以身为一个佛弟子,我们不断的听闻大乘的经论,加强我们对生命的观照,使令我们所有的修行,都能够达到最好的灭恶、生善的效果,这一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戊二、兼说余缘(分三:己一先举转识名能受者;己二正说二识更互为缘;己三总以四缘料简缘起)

己一、先举转识名能受者(分二:庚一标义,庚二引证)

庚一、标义

前面讲到的赖耶缘起,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分别自性缘起,一个是爱非爱缘起。这两种缘起,都是由于前生的业力跟前生的爱取,创造了我们今生的果报,这两种因缘叫做依他起性,是先天的因缘所创造的。现在讲到第三种因缘叫做受用缘起,这个受用缘起就是说,当这个果报出现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去受用它,又产生不同的差别,这样子对缘起法又有不同的作用,叫受用缘起。当我们有不同的受用,这个时候就会有不同的缘起。所以说前面依他起的两种缘起,是约着前生的造业,跟前生爱取的滋润,所创造的今生果报;第三种缘起──受用缘起,是当我们今生用不同的心态,来受用这一期果报的时候,使令这个果报又产生了变化,这个是属于后天的因缘。所以这个兼说余缘,就讲到第三种因缘,所谓的受用缘起。

这一科当中有三段:一、先举转识名能受者;二、正说二识更互为缘;三、总以四缘料简缘起。首先我们看第一科先举转识名能受者。这个受用缘起的主角是谁呢?其实就是六转识,就是第六意识,它夹带着我们的前五识来受用果报。这当中两科:一、标义;二、引证。先标出它的大意,看论文:

复次,其余转识,普于一切自体、诸趣,应知说名能受用者。

其余的转识,这个转识在唯识学的说法,是说:我们的心识,第八识叫根本识,它是一切心识的根本;其他的七个转识,都是第八识的种子所变现,或者说所转生,所以其余的七转识(这个七转识,按无着菩萨的说法,他习惯性把第七意识放到第六意识去,所以你看他很少提到第七意识,因为这个第七意识是第六意识的根,所以第六意识的活动,一定夹带自我意识,这个就是第七意识,所以我们讲转识,简单的讲就是六转识。),它能够在一切的自体跟诸趣(就是在六趣的自体,这个自体,我们的生命体,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果报体当中,广泛的来受用,所以叫做受用缘起,或者叫受用者。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是不断的流转,从果报的受用来说,我们今生是继承了前生的业力,而创造了这一期的果报。不管我们对这一期的果报,是不是满意,总之它现在已经表现出来了,有它外表的颜色,有它内心的思想──色、受、想、行、识;但是阿赖耶识把这样的果报变现出来的时候,阿赖耶识是不受用的,阿赖耶识它只负责去保存业力、释放业力,它对果报本身,是没有任何感受的。这样子讲的话,是谁来受用呢?其实就是前六识在受用。所以这个地方讲受用缘起,就是我们的第六意识夹带了眼、耳、鼻、舌、身,来受用我们这一期的果报,产生快乐,或者产生痛苦。这个地方是把受用缘起这当中主要的心识标出来,这以下引证:

庚二、引证

这个观念,无着菩萨引用大乘的论典,来加以证明。

如《中边分别论》中说伽陀曰:一则名缘识,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法。

这以下,无着菩萨引弥勒菩萨所作的《辩中边论》,这当中的偈颂,讲到我们凡夫内心的世界,大方向有两类:第一类叫做缘识,这个缘识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宇宙万法生起的一个亲因缘。为什么会有这些山河大地?会有这些身心世界呢?都是因为阿赖耶识的种子所变现的,所以阿赖耶识是万法生起的一个亲因缘,所以叫缘识。阿赖耶识把万法变现出来以后,是谁来受用呢?[第二名受者],就是由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来受用,当然受用主要的主角人物,应该是第六意识。这个第六意识,它如何来受用这个果报体呢?[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法]。我们在受用果报的时候,有四个不同的状态:

第一个叫受用,就是我们讲五蕴的第二蕴受蕴。当我们明了的心识,跟果报接触的时候,第一个产生的作用叫做受,就是内心的领纳,有苦受、乐受跟舍受。有这个感受以后,下一个就是分别,这个分别就是想,这个想就是于境取像,施设名言。前面的感受,这个时候心中还没有出现影像,内心还是空空荡荡的,只是一个直觉性的痛苦,或者快乐的感受生起。到了想的时候,心中把外境的影像,转成了内心的影像,或者你看到了佛像,或者你听到了佛号,这个时候你心中出现了一个影像;出现影像以后,施设名言,你用种种的分别名言,开始在这个影像当中,不断一次又一次的去分别它,这叫做想。接下来就是行,这个行就是一种造作,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这样一个造作的动力干什么呢?推心法,就推动了第六意识的心王开始去造业,或者起善念、或者起恶念,就从推心法的时候开始活动了。就是我们在受用果报的时候,事实上我们在受用果报的时候,又会创造一个新的业力,就是这个地方。所以我们的生命,一方面受用果报,一方面又创造一个新的业力,那一方面又受用果报,又创造业力,一方面造业,一方面受果。那这个地方的第六意识,扮演的是我们所强调的受用缘起,就是它受用果报的时候,它是经过受、想、行、识四个阶段。这四个蕴,大家学过唯识会知道,这个想是一个重点,就是你心中的分别,对我们痛苦、快乐的果报,有一定的影响力。

比如有一个女居士,她这一天带了三仟块去逛百货公司。到了百货公司,她买了一件衣服,花了一仟五佰块。花了一仟五佰块以后,她就把剩下的钱带回家;但是在途中遇到小偷,把这一仟五佰块给偷走。偷走以后,她回到家,本来应该剩下一仟五佰块,她一打开,一仟五佰块丢掉了!她内心想一想:唉呀!非常的欢喜,还好我有买这一件衣服(哈──);我要不买的话,可能丢了三仟块了。就是说,我们凡夫在受用果报,很难十全十美,有光明面,就一定会有黑暗面。为什么有些人活得快乐、痛苦?这个受用缘起就是说:每一个人的思想方向不同,有些人的个性比较悲观,他就是喜欢思惟人生的黑暗面,所以这种人你要他快乐是比较困难的。就是说,诶,从前生的因缘,他今生的业算不错了,他各方面都很满意,但是他还是闷闷不乐,因为他心里面所想的,都是他黑暗面的那一部分。有些人是属于乐观型的,他容易思考人生的光明面,所以他有一点点快乐的感受生起,他就感到满足。

所以我们在研究缘起法的时候,前生的因缘,你前生所造的业跟前生的爱取,当然这个不能忽略;但是你今生用什么心态来面对?这一部分,对我们的苦乐有一定的影响力,就是这个受用缘起。你这个受、想、行、识,你用什么样的思想,来面对你的这一期的果报?总之,大部分的人,除非是大好、大坏的人,否则你说你今生的修行,要把今生的果报改变,那是不太可能!我们的业,大部分都是来生才得果报的,这异熟果嘛!换句话说,你今生不管产生多大的觉悟,你都要心平气和的去面对你的今生,因为它是你前生所造作的,不管是罪业、善业,我们只有认命。当然认命的过程当中,有些人有智慧,他就会用思想来主导这个生命,他不会用直觉。所以这个地方讲,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法,这个分别、这个想,就是一个关键点,就是你施设名言,你是用什么样的名言,来面对你的果报?这个地方我们的[受用缘起],就有主导作用。

己二、正说二识更互为缘(分二:庚一标义;庚二引证)

庚一、标义

这个地方的二识,就是《辩中边论》说的缘识──阿赖耶识,跟受用识就是第六意识。这两个心识,在生命当中,是各互为因缘的。看第一段标义:

如是二识,更互为缘。

更互为缘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的说,就是因为有阿赖耶识才有受用识,因为有受用识才有阿赖耶识,这两个是相互为缘的,当一个断的时候,另外一个也消失掉了,它们两个是互相为因缘的。

庚二、引证

如《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说伽陀曰: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

唯识学的诸法,一般来说,在凡夫位很少讲到清净法,而是指杂染品法。这个杂染品法,主要是讲心,前六识。心为业主,所有的法都是由心所创造的。所以前六识对于藏识──阿赖耶识,是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或者说,这个阿赖耶识对于前六识,也是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就是说,你现在的这个明了的心识,是怎么来的呢?是阿赖耶识创造的。你的内心当中,有罪业、有烦恼,也有善根,有时候起善根的时候也起烦恼,这些差别都是阿赖耶识创造的。但是第六意识在活动的时候,你的作意,如理作意,这个时候你第六意识的造作,又再熏习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又产生变化。阿赖耶识创造了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造作又改变了阿赖耶识,这个时候,阿赖耶识又去创造另外一个新的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造作又改变了新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又创造一个新的第六意识,这就是所谓的[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它们两个都互相扮演着因跟果的相互作用,就是如是的辗转。这是在《阿毗达磨大乘经》,佛陀有这样的说明。

我们前面讲到缘起法,当然我们讲缘起法,一般都是讲到依他起,就是由业力跟临命终的爱取所变现的果报,特别是在本论当中,讲到受用缘起,就是后天的因缘,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楚汉相争,大家读过历史应该知道,这个楚国,楚就是项羽。项羽要是从先天的命格上来说,是远远超过刘邦的,他出生贵族,是将军的世家,他本身又骁勇善战,刘邦怎么会是他的对手!刘邦从先天的命格来说,他是卖草鞋的一个老百姓。那个时候秦朝末年,民不聊生,英雄好汉逐鹿中原,各凭本事。所以从一个人的果报体来说,先天的命,你先天的命格,当然占一半;但是你后天的努力,后天的运势,也占了一半。刘邦这个人,他有一个优点,非常谦卑,谦受益,他处处的尊重贤能的人,你看他打仗,有常胜将军韩信,在处理事务的时候有张良、萧何。韩信、张良、萧何这几个人,都曾经在项羽的座下,因为项羽这个人太刚愎自用,不能够用人才,对自己太有信心了,结果这些人都跑到刘邦的座下。最后一战,在垓下一役,韩信就把项羽打败了。所以说,

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