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第30章 第30集《摄大乘论》【1 / 3】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一0一页:

戊六、释契经(分三:己一释说三自性教;己二辨随决了一切佛言;己三论造大乘法释)

己一、释说三自性教(分二:庚一释显说;庚二密意)

庚一、释显说(分三:辛一标说方广;辛二引释三性;辛三释依他喻)

辛一、标说方广

这一段是所知相的最后一小科。前面的五科,论主已经把诸法三相的道理详细的说明;这一段是以三性的道理,解释所有的大乘经,也就是把诸法三相这样的观念,当作一个公式,以这种公式来会通所有大乘的经典──其实所有大乘经典所描述的内涵,也不离开三相的道理。所以这个释,就有会通的意思,会通大乘的契经。

这当中有三段:一、释说三自性教;二、辨随决了一切佛言;三、论造大乘法释。我们先看第一个,以三相的道理开演大乘经典,叫三自性教。所有的大乘经,其实就是三自性教,因为它所说的都是三自性。这当中有两段:一、显说;二、密意。

佛陀在开演经典的时候,有时候是显说,就是把这个道理讲得很详细、很清楚,你一听就很明白,这个叫显说;佛陀有时候是秘密说,这个道理讲得不明显,有些人根器差看不懂,有些人看得懂,就是一种密意,就是把这个意义,含藏在这个文字当中,没有公开的说出来,但是有些人可以把它看出来,叫做密意。

我们先看显说的部分,再说明密意。先看显说,这当中有三段:一、标说方广;二、引释三性;三、释依他喻。看第一个标说方广:

诸佛世尊,于大乘中说方广教。

这个是说明佛陀讲经的内涵。三世诸佛为大乘根机的人,开演方广教。这个方是约本质来说,是甚深的本质;这个广是约数量来说,是一个广大的数量。所以佛陀为已经具足大乘根性,他内心当中堪能上求佛道、堪能广度众生根机的菩萨来演说,不管是境、行、果,都是甚深广大的教法,若境、若行、若果都是甚深广大,叫方广教。作一个总标。这以下,把方广教的内涵,引释三性,就是整个大乘的方广教,用三自性来作一个归纳。

辛二、引释三性(分二:壬一长行;壬二颂)

壬一、长行(分三:癸一遍计所执自性;癸二依他起自性;癸三圆成实自性)

癸一、遍计所执自性

先看第一个长行,这当中有三自性:一、遍计所执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圆成实自性。先看遍计所执自性:

彼教中言:云何应知遍计所执自性?应知异门说无所有。

佛陀所演说的方广教当中,我们怎么知道佛陀是在开演遍计所执自性呢?你怎么知道佛陀这一段的经文,是在讲我们心中的无明妄想、这个相似影像呢?怎么知道呢?

应知异门说无所有,你只要在大乘经典当中,看到佛陀用不同的角度,说一切法是毕竟空,换句话说,在所有的经藏当中,你看佛陀讲话的口气,是否定的、破坏式的,你看最有代表性的《般若心经》《金刚经》,乃至于《大品般若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佛陀在经文所释放出来的观念,全部是否定的,它也不是生相也不是灭相、不是垢相也不是净相、不是增相也不是减相。

当然因缘所生法是有增减、有生灭、有垢净的,佛陀为什么有时候肯定?有时候否定呢?当佛陀讲话的口气是否定的,是以一种无所有的角度来开显法义的,那你就知道佛陀是在开演遍计所执。佛陀是针对你心中的妄想,来破斥你:这一切都是不对的,应该要消灭。所以你只要看到佛陀讲到无所有的观念,就知道他是在对治遍计执。

癸二、依他起自性

云何应知依他起自性?应知譬如幻、炎、梦、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

怎么知道佛陀在大乘方广教,是描述依他起自相呢?这个地方有八种譬喻:好象是幻术、又好象是阳焰、又好象是梦中的境界、又好象是镜中的影像、又好象是阳光所照的阴影、又好象是空谷的回响、又好象是水中的月影、又好象是神通的变化,这八种影像后面会详细说明。

就是佛陀以八种的譬喻,说明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这个依他起,它所描述的是一个生命表现在外,一种差别的相状跟作用,具足来说,有十法界的染净因果。因为不管是圣人的清净因果、不管是凡夫的杂染因果,它都是一个生灭变化的相貌,所以佛陀就用这样的譬喻。就好象做梦一样,梦中你不能说它没有,因为你在梦中也有很多很多真实的感受,你会感到快乐、感到痛苦,当你醒过来的时候是没有,但是你当时的感觉是有的。

所以佛陀用这样的梦、幻、泡、影的譬喻,你就知道佛陀是在建立因果的法则,告诉你这个事情应该要善知取舍,而不是去破坏。这个地方是开显依他起,用梦、幻、泡、影的譬喻,来开显依他起。看圆成实,先有一个问,再回答:

癸三、圆成实自性(分三:子一设问标答;子二更征;子三别释)

子一、设问标答

云何应知圆成实自性?应知宣说四清净法。

怎么知道佛陀是开显圆成实呢?佛陀在大乘经典当中,讲到四种清净法。清净法当中,我们看他提出更进一步的问:

子二、更征

何等名为四清净法?

子三、别释(分三:丑一列名出体;丑二简非二性;丑三明摄一切)

丑一、列名出体(分四:寅一自性清净;寅二离垢清净 ;寅三得此道清净;寅四生此境清净)

寅一、自性清净

一者,自性清净。谓真如、空、实际、无相、胜义、法界。

这个地方是开显四种清净,先看第一个自性清净。佛陀讲圆成实性,讲到四个主题:

第一个主题就是我们内心的自性清净。什么叫自性清净?就是内心当中,它的本质本来就是清净,不管你曾经打过多少妄想、内心当中造了多少罪业,这些烦恼罪业,都不能染污你的自性清净。也就是说这个自性清净,是约着众生的本性来说的。

古德常说: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必经过修证,它本来就存在的清净。你在凡夫的时候,生起很多的烦恼,它不会因为这样而减少;在圣人的阶位,它有种种的功德庄严,它也不会因为功德而增加,它永远保持一个体性。而这样的体性,我们安立做自性清净。

自性清净的内涵当中,佛陀用下面的六种名相来开演。

第一个真如:真就是真实不虚,它的确是一个存在的东西,不是捏造出来的妄想,它真实不虚的存在,而且它的存在是恒常不变的,在凡位它是这样,在圣位它也是这样,真实不虚、恒常不变,谓之真如。

第二个空:它的体性是无所有的,无有少法可得,它是一尘不染。禅宗说的一尘不染,它是善法也不得、恶法也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谓之空。

第三个实际:它是一个真实的相貌,它不是一个颠倒虚妄的相貌。

第四无相:它没有生灭变化的相可得,你造了罪业,它也不会因为你造业而减少;你造了功德,它也不会增加,它没有生灭变化的相貌,叫无相。

第五胜义:这样的观念是一个非常殊胜的道理,一切的世间法所不能比,只有圣人才能够开显出来的,叫胜义。

第六法界:这个界是一个因地,它是一切圣人清净功德的根源,一切圣人之所以能够产生种种戒、定、慧、波罗蜜的功德,都是依止自性清净,而开显出种种的功德庄严,所以它是一切清净法的根源,叫法界。佛陀用六种名相,来开显自性清净,这个就是圆成实的一个理体,就是在体性上本具的一个理体。

寅二、离垢清净

二者,离垢清净。谓即此离一切障垢。

前面的自性清净,是约着众生本具的理体来说,它不假修证,法尔存在。那这个离垢清净,凡夫是不能够受用,它是约着果证。前面是约理体,这是果证,它能够真实受用。

也就是说,佛陀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以后,从自性清净当中,假藉种种波罗蜜的修学,把种种的烦恼障、所知障消灭,而显现万德庄严的清净,这个叫做离垢清净。前面的自性清净,是理体上的具足;这个地方是一种果报的受用,它真实能够去受用这个果报,它也可以用这个果报,产生种种的利他的妙用,叫离垢清净,它有真实妙用,这个是圣人才有的。

寅三、得此道清净

三者,得此道清净。谓一切菩提分法、波罗蜜多等。

这个自性清净是一个因相,从成佛的角度,它是一个因,成佛之因;离垢清净是成佛之果。从因到果,必须有一个清净道。

什么叫清净道呢?就是它成就这个果报的方法,包括了菩提分法,也包括了波罗蜜多。这菩提分法是约声闻教法,声闻教法就是三十七道品,就是戒、定、慧。这个戒、定、慧,它是以出离为根本的四念处,产生一个出离道,这三十七道品主要是修四念处,以戒、定作基础修四念处。从大乘的法来说是波罗蜜多,它有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六波罗蜜,成就福德、智慧两种的资粮。这两种的法门,菩提分法跟波罗蜜多,都能够帮助我们从自性清净,转成离垢清净,所以它是一个清净道。

寅四、生此境清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