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六三页,辛二、颂。
这一科是讲到十地菩萨,他所觉悟的十种真如法界。前面一科是长行,这一科是重颂。
辛二、颂(分二:壬一列十义;壬二结安立)
壬一、列十义
重颂当中有两科:第一个列十义,第二个结安立。先把这个十义,就是把菩萨所觉悟的十种道理,再作一个重颂:
此中有三颂:
遍行最胜义,及与胜流义,
如是无摄义,相续无别义,
无杂染净义,种种无别义,
不增不减义,四自在依义。
这三个偈颂,我们也是分成三段解释。遍行,是我所要追求的第一个道理。这个遍行就是说,我们必须要修习我空观、法空观,来调伏心中的分别我执,产生一种遍行的真如,我们内心就跟遍行相应。第二个最胜义、胜流义跟无摄受义,这个是破俱生我执。俱生我执它所带动的相貌,最初就是犯戒的过相,身口的过失;第二个就是散乱的过失;第三个是烦恼的过失。菩萨一一的破除,一一跟最胜真如、胜流真如跟无摄受真如相应。
到这个地方,菩萨内心的障碍全部破坏,这个时候,菩萨的目标完成了一半;另外一半就是积功累德、广度众生的障碍,他就继续的破除法执。法执有相续无别义,无杂染净义,种种无别义,不增不减义。
到这地方,菩萨慢慢的觉悟到所谓的生灭相、垢净相、增减相,它的外境都是不决定的,是内心安立的;到了八地,不增不减。这个四自在依义,是包括九地跟十地:包括九地的智自在,十地的业自在,还有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总共四种,这四种都是大自在。他破除了俱生法执以后,就能够在智慧、在身口意方面得到自在,不管是内心的智慧、外在的行为,都得到大自在。这个是重颂,我们看结安立:
壬二、结安立
法界中有十,不染污无明, 治此所治障,故安立十地。
这个地方是说明,十地这十种真如是怎么安立的。因为在一真法界当中,由浅入深,有十种不染污的无明,有十种的遮障。十地菩萨为了对治这十种遮障,所以安立了十地,所以这个十地是就着破除遮障而安立的。这个地方是说明安立的因缘,我们看第三段的十种无明:
庚三、简十无明
复次,应知如是无明, 于声闻等非染污,于诸菩萨是染污。
前面所破除的十种无明,在小乘来说,它是不染污的,在大乘是染污的。我们作一个说明。这是因为他人生的目标有所不同:声闻人对生命的目标,他是以趋向偏空涅盘为目标,所以他对于积功累德、广度众生、成就万德庄严的佛果,没有好乐,没有这样的规划。所以就着偏空涅盘来说,这十种障碍是不障碍的,因为他只要断除我执就可以了,他不要断除法执,因为法执不障碍偏空涅盘。
但是身为菩萨就不同了,因为菩萨所设定的目标,是要成就万德庄严的佛果,所以说这十种障碍,包括我执障碍、法执障碍,对菩萨来说就是障碍,就必须要破除,因为你的目标是这样设定的,你就有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这个是说明这十种无明,在声闻人跟菩萨人的差别。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障碍,当然是每一个人要面对的,逃避也没有用的,逃避到最后还是要面对。我们对障碍,第一个要了解:障碍不是外面来的,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是我们心中的妄想、颠倒引生的。内心的障碍,在唯识学上说有两种障碍:一种是我执所带动的烦恼障,一种是法执所带动的所知障。
所以我们在破障的时候,这个空观,也是有我空跟法空的差别。我空观的空,是空掉你内心的自我意识,空掉你内心当中、在平等心中,你捏造了自我;你捏造了自我,你也顺便捏造了对方的那个人相;你在平等法界当中,你就自己想象自我跟对方的对立,然后就产生烦恼、产生罪业,这个罪业就招感果报:所以追根究底,是消灭心中的自我意识。所以我空观它会破除烦恼,所以修习我空的目的,是会让你产生寂静安乐,它是偏重断恶。但是法空观不同,法空观是对因缘法的了解产生障碍,这是属于一种相的执取。比如说
生死相、涅盘相、杂染相、清净相、增加相、减损相。
所以法空观,我们所要了解的是:从生灭的、增减的、垢净的对立,把它会归到心性,知道这整个对立,是一念心所变现的,他的内心是没有真实的体性,叫自性空的,是心的一体两面的东西。
所以我空观是成就寂静安乐,法空观是成就万德庄严。所以你的法执愈重,就会障碍你修习善法、度化众生;你的我执太重,就障碍你心中的寂静安乐:这两个是不同的。
不过从本论到这个地方的修学,我们可以了解:这个观照力,佛法的意思就是要你修舍,弃舍的舍,而不是叫你得。我们一般人都是愈追求,好象你愈满足;但是佛法意思就是,你舍掉自我意识、舍掉法的对立,你就得到大安乐。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去思考,佛法是先舍,然后才有所得,是这个意思。
戊三、释地名因(分十:己一极喜地;己二离垢地;己三发光地 ;己四焰慧地;己五极难胜地;己六现前地;己七远行地;己八不动地;己九善慧地;己十法云地)
己一、极喜地(分二:庚一问;庚二答)
庚一、问
说明十地名称安立的因缘。这当中有十段:一、极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前面我们是说明十地菩萨所觉悟的真理;这地方是说,为什么十地菩萨他觉悟的这个真理,它有这个名称呢?当然有这个名称,就代表这个功德,菩萨是以名召德。这个地方,我们来说明一下它名称安立的缘由。先看己一的极喜地,这个地方有一个问、答:
复次,何故初地说名极喜?
为什么初地菩萨他有极喜的功德呢?
庚二、答
由此最初,得能成办自、他义利胜功能故。
因为菩萨在整个修学的过程当中,他设定了一个成佛的目标,他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当然他的过程当中,是历经了很艰辛的修学,这个时候,他最初一念的清净心现前,而这个清净心,已经具足了自利、利他的殊胜功能,就是他的第一个目标达成。为什么叫自利呢?因为他有根本的无分别智,而成就自身的安乐;他有差别的后得智,善巧方便的使令众生也得到安乐。因为他的内心当中,已经真实具足自利、利他的功能,所以他心生大欢喜。
当然,初地菩萨不是阿罗汉所有,阿罗汉他能够有一部分的根本智,消灭心中的我执,但是他没有利他的妙用。这个欢喜地,是描述初地菩萨的内心状态是欢喜的。这个欢喜的意思是说:我们在修行当中,有时候经常保持很沉闷,有时候很烦恼、苦恼。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心中很多的欲望。我们过去会产生错觉,总是觉得:诶,有欲望是快乐,因为有欲望就会得到满足,有满足就会有快乐。当然这个观念是错误的。
这种情况,就好象佛陀在经典当中讲一个譬喻:我们对欲望的满足产生了快乐,这个叫做有漏。就是身体的皮肤长一个疮疤,这个疮疤流脓、流血,会产生痒的感觉,你去搔痒的时候,会有暂时快乐的感受。但是,这个疮疤更加严重,它给你带来痛苦的感受更强烈。所以,我们依止欲望去追求快乐,就像在疮疤当中搔痒一样,你付出更多的痛苦。
初地菩萨的空观:思诸法如梦,观心性无生。
他先空掉外境真实的执取,外境是心所变现的,如梦如幻的,所谓的生死涅盘、所谓的对错,这种概念,都是每一个人心中自己安立的,我们不一定要随着别人的标准而转,破除外境的法执;这个时候,你又能观心性无生,我这一念心当中,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只是一念的菩提心跟空正见,两种力量在那瑞安住而已。这个时候,菩萨就把心中的妄想消灭了,烦恼也消灭了,这个时候菩萨才真实感觉到:原来心中没有欲望是太快乐了。
所以这个欢喜地,就是菩萨把心中的乌云妄想完全消灭,他心中感到轻松快乐,这是佛陀描述初地菩萨的相貌,叫做欢喜地,因为他没有妄想。
己二、离垢地
庚一、问
何故二地说名离垢?
庚二、答
由极远离犯戒垢故。
这个垢就是犯戒的污垢。初地菩萨对治了分别的我执、法执,但是这个时候俱生的我执现前,俱生我执现前,有我就会产生对立,有对立就会产生犯戒的情况,就会有一些微细误犯的身口二业的过失。到二地的时候,因为我空观慢慢的进步,就能够完全远离一切细相的误犯戒垢,这叫做戒波罗蜜的圆满,叫离垢地。离垢是形容这个菩萨的内心,已经没有犯戒的污垢。我们说一个人:[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所以你自我意识太强,你要持戒持得好,有困难。
己三、发光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