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海韵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据胶州志记载,灵山岛&34;先日而曙,未雨先云&34;,因其灵气故曰灵山。也就是说灵山岛地处外海,山势徒直,在太阳还没有出来之前灵山岛已经亮了;每当快要下雨的时候山顶早已被云雾覆盖住。因此当地渔民也流传着&34;灵山戴帽醚汉(醚汉即为地主干活的长工)睡觉&34;之说。”
“而灵山,在中国明代以来,就是北方沿海的一道重要海防线,于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设卫,辖前、后、左、中、右五所,与天津卫、威海卫、成山卫并称为北方沿海四大卫。”
“对,没错,就是你们敖老师的老家,天津卫的那个天津,我嗦对么您啦!”
“继续说你的!”敖海源笑着拍了一下李国胜。
“咱们接着说啊,永乐年间设立山东备倭三大营后,灵山卫归即墨营管辖。明初倭乱日益严重,不断侵犯山东沿海。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派魏国公徐辉祖巡视山东沿海督建:安东、灵山、鳌山卫、大嵩、靖海、成山、威海七卫以防倭寇。”
“灵山卫等七卫设立后不久就爆发了靖难之役,众多卫所军队参加到战争中,所以在建文帝时期山东沿海新设七卫也属于动荡中,卫所军队人员编制短缺,卫所将领调动频繁。”
“而后燕军占领南京,朱棣夺取皇位后,征调山东卫所驻军填补北京的防务空虚,大量卫所驻军的调走造成山东沿海新设七卫的空虚,为填补山东沿海卫所军队的空虚,永乐二年(1402年)南调云南卫所驻军北上补充山东沿海卫所的空虚,所以山东沿海七卫驻军建制完成是在永乐二年(1402年)。”
“在驻军调整完成后,灵山卫当时辖五所共有5600余人,在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时候,明英宗朱祁镇率京师禁军二十万军队北征瓦剌,在土木堡一带明军遭遇瓦剌军队围歼,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保卫京师的二十万明军损失殆尽,消息传到北京朝野震动。”
“但当时北京城只有十来万老弱守军,于是兵部尚书于谦征调南北两直隶、河南的备操军和山东、江苏沿海卫所备倭军保卫北京,最终凭借这些外调进京的勤王军队取得北京保卫战最后的胜利。因此这一时期山东沿海地区卫所军队被大量抽保卫北京,每卫由所辖5所5600人减为辖3所二千人左右。”
“也正因为兵力大幅削减,加重了倭寇侵犯,倭寇不断侵犯山东沿海地区抢夺屠杀沿海卫所军户,导致这一时期大批卫所驻军和家属逃离卫所。”
“面对日益严重的的倭寇,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担任都指挥佥事,掌管山东沿海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备倭事宜。在戚继光上任后走遍三营二十五个卫所,修缮沿海墩堡,增设濒海城堡,征调内陆地区民户填补沿海卫所驻军缺口。”
“山东沿海卫所经过戚继光三年时间的经营,倭寇侵犯很快平息,戚继光也因在山东沿海的防倭功绩被调往浙江防倭,戚继光调往浙江时带走一部分卫所驻军南下防倭寇。灵山卫建制也在戚继光担任都指挥佥事这段时间固定下来,一直沿续到清代雍正年间裁撤。”
“过去灵山卫的海防线一共有三道:第一道是众多的墩堡每墩五人;离海岸线有一定距离为堡,每堡四人。守墩军兵会根据发现不同敌情点狼烟或呜炮。守墩堡军户在墩堡附近建房安家居住,每个墩堡有50亩墩田供守墩堡军户耕种 。但是由于每个墩堡守卫人员只有四五人,对大股倭寇起不到阻止震慑,所以在沿海地区和灵山卫到胶州胶古道、夏河所到胶州的古道上设立众多频海城堡,频海城堡内驻有卫所军队,当地民间俗称兵营,墩堡发现敌情时各个兵营会及时出动驻军处置敌情。这就是第二道防线。灵山卫城、夏河所城、胶州城三城驻军则构成了第三道防线,即墨营驻守的备倭军随时支援下属各卫。”
“灵山卫的设立保护了当地不受倭寇侵犯,使明初人烟稀少土地荒废的沿海地区得到开发。灵山卫还设有学宫建有卫学,使卫所的军户子弟得以学习文化知识,明清两朝灵山卫先后出进士、举人、贡生等93人,有利的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
“其实算下来,灵山卫发展变化主要的就是四个时期: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至正统十四年(1449年),这一时期为灵山卫为五所编制,是灵山卫的鼎盛期,也是灵山卫被称为北方沿海四大卫的原因。第二个时期为正统十四年(1449年)至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这一时期由于土木堡之变大批卫所军队抽调进京,整个卫所人员不到二千人,卫所防备混乱松弛。第三个时期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至崇祯末年(1644年),这一时期是灵山卫由乱到治,三所建制成型。第四个时期为清朝顺冶(1644年)至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代改革卫所世袭制度,清朝逐步裁撤明代卫所,灵山卫经历三次裁留之争,最终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被裁撤。”
“灵山卫被裁撤后,由于灵山卫守备李兆英受胶州知州王维蛊惑,不顾卫民百姓的反对放弃撤卫改县,使灵山卫归并胶州,卫城管辖地归胶州县,夏河所管辖地归诸城县,使灵山卫丧失了由卫改县的机会。后来乾隆十一年山东巡抚喀尔吉善巡视灵山卫,灵山卫民提出灵山卫仿照威海、荣成等卫由卫改县。喀尔吉善虽令批转布政使司调查,布政使司又令胶州知州调查复议。但当时胶州知州空缺,由诸城知县王志曾署理胶州知州,由于灵山卫钱粮财税都多于胶州、诸城两县,灵山卫设县将直接影响胶州、诸城两县税收,王志曾为了维护两县利益增加自已的政绩,私自捏造事实上呈山东布政使司由卫改县的诸多不便,使灵山卫失去了第二次由卫改县的机会。”
“灵山卫被裁后,把逄猛镇巡检司迁至灵山卫,成为灵山巡检分司。灵山卫改县失败后,卫城居民纷纷迁往外地,卫城渐渐荒废繁华不在。”
“《灵山卫志》作者苏潜修在触景生情后写诗一首
《灵山怀古》:
故国风光已悄然,昔人事业尽硝烟。
军体将罢百三载,官去城空十一年。
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岛雨连天。
堪嗟世事如流水,满目烟波一钓船。
这首《灵山怀古》充分的反映了当时灵山卫裁撤后卫城的衰败情景。”
“灵山卫被裁撤后地位下降,城墙缺少维护于清道光年间开始出坍塌,到民国年间只剩四门和部分残有城墙,解放后城门和剩余部分城遗迹陆续消失。”
“灵山卫做为曾经的海防要塞,现在已经消失成为历史,卫城内只保留下城隍庙等少数古建筑和西门外、北门外、东门外、南门里等地名,或许不久一座新的灵山卫城便会重新修建在当地,成为一个旅游景点,续写着灵山卫的故事。”
顿了一下,李国胜感叹道:“以上就是灵山卫的历史,其实看一个地方,所谓的旅游景点并不重要,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它在历史长河中有没有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听着李国胜讲着灵山岛的历史,交通船很快就到了灵山岛陆岛码头。
码头上站着好几个人,有军人有普通百姓。
相互搀扶着下了船,一个精瘦的中年人走了过来。
“这是灵山卫街道的张主任,这是岛上驻军的陈队长。这是这次的带队老师,敖海源。”李国胜给敖海源他们相互介绍着。
“欢迎欢迎,敖教授辛苦了!”张主任握着敖海源的手热情的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