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又伸出第二个指头,&l所有可以兑换的度牒,必须是两江和福建的度牒,唐国以外的度牒一概不认。&r
崔秀宁点头,&l这是当然。那兑换价格呢?估计唐国民间所有的度牒有好几十万道。价格高了,我们划不来。价格低了,持有度牒的百姓也会损失很大。&r
李洛道:&l你掌握的资料最多,依你看,价格怎么定合适?&r
崔秀宁似乎早有草案,不假思索的回答:&l一张度牒兑换银元二十元,是个比较公平的价格,我们和持有人都不算吃亏。至于元廷发行的中统钞,就以半年前的价格兑换最公平,五贯钞,兑换一块银元。&r
&l我大概算了一下,兑换度牒,需要银元一千二百万到一千八百万元。兑换中统钞,需要三千五百万到六千万元。我们要花费的银元,下限是四千多万,上限是七八千万,取一个中间值,大概是六千万元上下。&r
&l还好。&r李洛松了口气,&l我们现在有九千多万两白银储备,可以铸造银元一亿二千万元,无偿放出去六千万,那么国库还有六千万元。&r
&l不对,不是无偿放出。我们收回来的中统钞,可以去蒙元,日国,安南,高丽去花啊。哈哈!&r
为何不提赵宋和萧梁?
因为根据情报,赵宋和萧梁也要开始折腾货币了。不过他们没有像李洛这样在辖区抄家灭族,他们对大地主大豪强比较温和,导致金银不足,所以他们只能发行自己的纸币,不能像李洛这么土豪的搞银本位。
广州小朝廷还是要发行会子,而萧梁则是打算发行&l粮钞&r,以粮食为准备金和衡量基准,可以兑换粮食。
很显然,萧梁打算推行的&l粮钞&r因为和粮食捆绑在一起,也算是硬通货了。要是操作的好,不失为一种不错的纸钞,甚至可以比李洛的银元更为坚挺。
可李洛不相信梁国能成功操刀&l粮钞&r。因为,梁国没有大量的粮食作为发行粮钞的准备金。
如果梁国各地的粮仓是空的,那么粮钞随时随地兑换定额粮食的功能就会丧失。不能兑换粮食的粮钞,同样会成为废纸。
而且据特务回报,萧隐一方面没有能力兑换回收中统钞和度牒,一方面也不敢不认百姓手中的中统钞和元朝度牒,他只能采取低价兑换的办法。如此一来,就是掠夺民财了。
赵宋更奇葩。打算直接大量发行纸钞,兑换中统钞和元朝度牒,不以贵金属为准备金,也不以粮食为准备金,纯粹就是纸,完全靠官方信用背书。
这就是老赵家的传统了:滥发纸钞。xxbiqugec0m
崔秀宁摇头道:&l你算的不对。铸造银元是需要成本的。九千多万两白银,是能造出一亿二千万银元,但铸造成本有两三百万元,这笔钱要扣除掉。&r
&l这是小钱!&r李洛豪气的一挥手,&l咱把海东银行的储备人才调过来,先成立大唐皇家银行。铸造,发行,兑换银元的事,全部交给银行来干。就任命银行司的司行使崔宪,为大唐皇家银行的行长。&r
银行一运作起来,财政和税收就好操作了。起码,地方官吏再也没有机会收火耗。
&l好。银元的水力冲压铸造技术已经成熟了,正好大规模制造。海东的很多机构,也要迁移过来了。不过,虽然海东不再是朝廷所在,但我们不能喜新厌旧。&r崔秀宁有点不舍的说道。
海东,倾注了她很多心血。如今迁都到临安,当然有点不舍。
李洛想了想,&l那就升海东为东州,以崔牧为东州牧。再升洛宁城为海都,以崔牧兼任海都留守。&r
海东变成一个州,和浙州,扬州,赣州,闽州级别一样。同时洛宁城由一座郡城,升为海都。
这样,政治上起码对海东有所交代了。
第二天上午,一道唐王诏书就明发全国:
&l&he&he回收所有中统钞,以及非僧人所持度牒。每道度牒兑换白银二十两,每钞五贯兑换白银一两。十二月之前,一体兑换完毕,过期不兑&he&he&r
李洛当然不傻,他下诏的同时,就秘令西部和南部的关隘驻军和官府,严禁禁绝赵宋和萧梁的纸钞流入唐国。
同时,暂时禁止唐国和赵宋,萧梁的民间商贸,一切非官方的民间来往,也全部禁止。
这个目的,就是防止唐国之外的纸钞流入唐国,换走银元。
而崔秀宁也下令调集大量工匠,开始大规模铸造唐国银元。
《兑换令》一下,唐国百姓欣喜若狂,纸钞迅速恢复了购买力。因为大王都说了,鞑子发行的纸钞,也可以兑换啊。他们,不会倾家荡产!
&l大王英明!&r
&l大王仁慈,百姓父母啊!&r
诏令所到之处,称颂之声不绝于耳。
&he&he&he&he
萧梁馆驿之中,听到李洛诏令的辛苦,正一脸复杂的看着外面繁华的街市。
临安城,可比梁国京都江陵城繁华多了。
而唐王李洛,也比陛下强的太多。
就是唐王后,也远不是大梁皇后能比的。
一切的的一切,都没有可比性啊。
其他不说,就说昨天称王大典上的《定国是诏》,也不是陛下有魄力推行的。
陛下不是不聪明,而是陛下根本就没有李洛这种眼光和魄力。陛下说起来是大梁之主,可他不敢得罪士绅,也不舍得普惠百姓,更没有能力推行均田令。
大梁的官员,没做几天官,就开始沉湎享乐,争名逐利,攀比成风。刚刚拿下整个湖广,吏治就有了败坏的苗头。
教中老兄弟当了官人后,很多人都变了啊,变得她不认识了。
可是唐国呢?她刻意留心之下,发现唐国官吏大到宰相,小到乡村和街坊之长,都是讲究实干,无人敢懈怠,更看不见奢侈享受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