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皇盖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只可惜,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在同时代中,他遇到了稳如老狗的郭子仪,以及然克星李光弼!
但不管这么,史思明与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沉重的打击了唐朝的统治,自此兴盛一时的李唐王朝,逐步没落。
虽然安禄山、史思明只折腾了七八年,但使中原动荡,千万生命死于军乱。
与之而来的就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政以及党争之祸,最终把赫赫盛唐,推上了不归之路。
明代史学家王世贞,在《弇州崇论》中曾对史思明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评价:“史思明亦悍胡也,其才力远出禄山上。”
由此可见,安禄山只是一个叛乱的带头大哥罢了,真正对唐朝造成衰湍罪魁祸首是史思明,只是安禄山锋芒太盛,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而已。
试想,以史思明那强大的军事能力,如果安史之乱一开始就是他来进行指挥,那唐朝的危机恐怕会更深,破坏力将会更大。
如果他没有被儿子所杀,那么唐朝恐怕还需要几年时间,那以后的处境也会变得更尴尬了。
《剑桥中国隋唐史》:史思明任叛军领袖后,就证明他是一位杰出的将领,如果不是他的儿子史朝义在761年春,通过与人合谋将他杀害,他很可能推翻唐朝。
只是,历史没有如果,事实是史思明被儿子干掉了。
而且,史思明这个人,实在是野心太大了,王羽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不该留他。
他只能看看其他的几人,有没有能力超过史思明的存在!
【叮咚,召唤第二人,隋朝名将,刘方,统帅:95;】
刘方,隋朝时期名将,东魏殷州刺史刘丰之子,秉性刚烈,果决勇敢。
北周时期,起家承御上士,屡建功勋,迁上仪同三司,并参与平定蜀国公尉迟迥叛乱,授开府仪同三司,封河阴县公。
隋朝开皇三年,随从卫王杨爽出征突厥,大破沙钵略可汗于白道,进位大将军、此后先后历任甘、瓜二州刺史,不过尚未出名。
仁寿二年,交趾俚人首领李佛子叛乱,占据了越王故城,并派其侄子据龙编城,别帅李普鼎据乌延城。
左仆射杨素知刘方,有将帅之才,在司徒杨素的推荐下,隋文帝诏命刘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率27营隋军前去平叛。
刘方麾下的部队,不仅军令严明整肃,而且军容齐整,有违犯军令的人必被斩首;
同时,他又对士卒仁慈爱护,士兵患病他亲自抚慰关照,士兵皆愿为之效命,最终平定了交趾李佛子叛乱。
此役,刘方恩威并施,使士卒在蓉生疏的恶劣环境下,纪律严明,可谓是团结致胜,不愧是一代名将。
大业元年,刘方迁任驩州道行军总管一职,领军攻打林邑,利用计策,战斗多次,无一败绩,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不过,南方乃是不毛之地,空气潮湿,加之麾下军马由于长途跋涉,连日行军,士兵多肿足,死十之四五,刘方也因此染疾,在途中病逝。
不然的话,以他的能力,或许还能够建立新的战果。
【叮咚,召唤第三人,明朝中期将领,董一元,武力:100;】
董一元,明朝中期将领,大同参将董旸之子,明将董一奎弟!
嘉靖四十三年正月,抗击蒙古部落有功升石门寨参将。
隆庆元年九月,再破贼兵,升任副总兵。
万历十五年八月,抗击哱拜令其撤退。
万历十九年十二月改任延绥总兵官。
万历二十二年十月,董一元代替尤继担任统帅,巧用计谋铲除了边疆的把兔儿等隐患,俘斩贼军540余人,获得马驼2000余匹。
在董一元的奇袭之下,把兔儿战死,其部属全都作鸟兽散,其他各部也都远远地逃走了,辽东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维护了明王朝边境的治安。
万历二十五年,第二次抗倭援朝战争中,董一元接连平毁永春、昆阳二座敌寨。
《明史》对他有三个评价:
其一,一元历镇冲边,并着劳绩,与麻贵、张臣、杜桐、达云为边将选云。
其二,董一元白沙埚、墨山之捷,奇伟不下王越。
其三,一元勇如兄,而智略过之。
可见,这是一位有勇有谋,高武高统的名将,光是一个奇伟不下王越的评价,就足以将他推到白银序粒
【叮咚,召唤第四人,明朝末年名将,秦良玉,魅力:102;】
无论是民间艺人们津津乐道的穆桂英、樊梨花之类巾帼英雄,还是因《木兰辞》一诗而成千古传奇的花木兰,其实都并非真实的历史人物。
但这些女中豪杰们的故事,却无疑寄托着人们对女性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期许和向往。
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在战场上能够脱颖而出、建功立业的女子只是凤毛麟角。
即使是商朝的妇好,这样的统帅级女将,人们也只是从出土甲骨文中,才了解到她的零星事迹。
而煌煌《二十四史》中,以军功而列传的女子,只有一个,那就是大明女武神秦良玉。
她历经大明四代皇帝,忠肝义胆,舍生忘死,更是让大明启皇帝,亲自为如此忠心的女将军,下达这样的一道恩宠的圣旨:“但凡秦良玉来,必须以礼相待,违者死罪论处!”
而秦良玉,她也没有辜负启的厚望,为大明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只是让人唏嘘的是,她人生的最后一战,却是和大明的宗室藩王兵戎相见。
她能成为唯一的例外,打破传统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固有歧视,是因为她的功绩实在太耀眼、她的品行也让人根本无可挑剔。
秦良玉是川东忠州人,其家是汉化颇深的苗人。
她父亲秦葵嘉靖年间的贡生,不仅饱读诗书而且武艺超群,在地方上很有威望。
由于出身在这样的家庭,尚在闺阁中的秦良玉,就已学得一身文韬武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