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也是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西历1633年,6月。
徐騄和徐骧两兄弟经过长途的旅行后,终于踏上了传说中澳宋的土地,他们四处观望着,周遭的事物都让他们非常好奇。
四周的风景对于两个明朝人来说冲击力是非常大的,虽然他们在北京生活了不短时间,但是仍然和大多数第一次来澳宋人的移民一般惊奇。
徐光启在今年开春就去世了,终年71岁,虽然比历史上早了几个月,但是也算是寿终正寝了,而且死前任崇祯一朝的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
死后崇祯又追授他“少保”,也算是位极人臣了,可谓是度过了圆满的一生。
徐光启死后,他的大儿子根据他的遗嘱带着徐光启的遗体回乡安葬,同时让他的大儿子在他的老家松江府(上海)开枝散叶和传教(天主教)。
而两个小儿子,也就是徐騄和徐骧,徐光启则让他们去山东找澳宋人,去澳宋本土追寻更加先进的知识和真理。
作为一个一辈子都追寻着学术的人,当五,六年前徐光启得知海外有一个叫澳宋的国家有先进的知识后,他就一直心向往之。
但是他年事已高,又是朝廷高官,不可能在像年轻时一样任性的去追梦了,要是年轻个二三十岁,他可能会丢下高官厚禄去澳宋追寻更加高深的学问。
别怀疑,一个敢在程朱理学统治下的大明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知识而改教的人,他对于学问的追求一定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
虽然徐光启无法去到澳宋,但是一直和山东的澳宋人保持着交流,连刘志伟都成了徐光启的笔友。
虽然保持着秘密交流,但是徐光启只是和澳宋人交流学术,从来没有向澳宋人透露过大明的情报。
澳宋一方也没想过从徐光启这里搞情报,也只是单纯满足这个年近七旬的老人的求知欲而已。
刘志伟肚子里的墨水很快就被徐光启掏空了,多年不学习理科知识的他早就把学校里学的那些高级知识还给老师了,只剩下些基础知识。
虽然只是一些基础知识,但是当徐光启看见这些基础知识时也是非常惊奇的,毕竟这是人类几百年后的积累。
他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和验证这些东西,发现它们都是真实有效的,这些东西发扬光大后可以极大的改变百姓的生活。
而且徐光启还得知这些东西只是冰山一角,澳宋本土有更加先进和高深的知识时,他既喜又忧。
喜的是,有了这些技术天下百姓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忧的是他已经没时间去研究了,而且他深知以大明的现状这些“奇技淫巧”不一定能推广的开。
就算传入了大明也可能沦为士大夫们的玩具,而无法真正造福百姓。
于是临终时徐光启叫来三个儿子,让大儿子继续留在大明开枝散叶和传教,而两个小儿子则叫他们在他死后移民澳宋,去学习更先进的技术回来造福百姓。
同时徐光启嘱咐两个小儿子去了澳宋本土,一定要真心实意的帮助澳宋人,而不是向大明朝廷效忠。
技术只有在澳宋人手里才能福泽天下百姓,在大明手里却不能,甚至会成为压迫百姓的枷锁。
作为朝廷高官,徐光启知道澳宋人统治下的百姓比大明朝的百姓过的好多了,至于大明朝腐烂成什么样了,他这个内阁次辅比绝大多数人都清楚。
连官至内阁次辅的他也无法改变哪怕一点点,所以他把自己做不到的事寄托到了两个儿子身上。
大明朝的“忠”,徐光启这个当爹的已经尽完了,朱家的知遇之恩也用他这条老命报完了,徐家的子弟该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理想了。
于是徐騄和徐骧出京后就和大哥分别了,徐骥带着徐光启回松江老家,而徐騄和徐骧则取道向山东的澳宋人控制区去了。
带着父亲写的信件,两兄弟轻松的见到了刘志伟,得知他们想学技术后,刘志伟亲自考校了两兄弟一番。
结果自然不出意外的合格了,由于家学渊源两兄弟的科学素养远超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是妥妥的“高知份子”。
于是刘志伟写了一封推荐信,推荐他们两个去“澳宋科学院”深造学习。
就这样两兄弟带着父亲的重托和刘志伟的信任踏上了去往澳宋学习的旅程。
两兄弟上岸后凭借着刘志伟的推荐信轻松进入了澳宋科学院附属学院学习,他们要经过3-4年的学习深造学习。
在考核通过后就可以进入科学院当研究员,继续学习和搞学术研究,当然毕业后也可以进入社会就业。
现在科学院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可是香饽饽,一般去对口的国企待遇都是非常高的,直接按中层管理对待。
至于去私企,一般不可能,除非自己创业,一是私企没有那么好的待遇,二是现在澳宋的私企一般技术含量都不高,用不上那么高端的人才。
当然徐騄和徐骧两兄弟肯定不会选就业,他们就是来搞研究学技术的,怎么可能去企业上班,除非是走“实业救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