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1 / 1】

丛书编委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黄帝问岐伯:风天、雨天、寒天、暑天里的邪气(即外邪)都是如何侵害人体的?

岐伯说:外邪通常从人体的上部侵入人体。

黄帝又问:邪气侵袭的部位在上还是在下,是否有固定规律?

岐伯说:出现在上半身的病症,是因为感染了风寒等外邪;出现在下半身的病症,是由湿邪所引发。但这只不过是普遍规律罢了,实际上并不一定是这样。因邪气侵入人体后有一个流传的过程,所以外邪侵袭人体后,发病部位不一定在它入侵的地方。外邪侵犯了五脏的阴经,会流传到属阳的六腑;外邪侵犯了阳经,会流传至这条经往来运行的路径上,并在那里发病。

黄帝说:阴阳经虽然名称不同,但实际上都属于经络系统,是运行气血的组织,它们各自会合在人体的上部或下部,使经络之间彼此贯通,像圆环一样没有终点。外邪侵犯人体时,有的侵犯阴经,有的侵犯阳经,而发病的地方可以在上下左右的任何位置,并不固定,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手足三阳经都是在头面部会合的。邪气侵犯人体,通常是在人体正气不足时乘虚而入,或者因耗费力气而疲惫时,或者因为吃饭而发了汗,导致皮肤纹理开泄的时候,邪气都容易侵犯人体。因为足三阳经的运行通路,都是从头至脚的。所以邪气侵袭面部,就从此处向下进入足阳明胃经;邪气侵袭颈部,就从此处向下进入足太阳膀胱经;邪气侵袭颊部,就从此处向下进入足少阳胆经。假如外邪并没有侵袭头面部而是直接侵袭了在前的胸膺、在后的脊背和两侧的胁肋,也会分别侵袭以上这三阳经并在它们各自所属的运行通路上发病。

黄帝问:外邪是怎么侵犯阴经的呢?

岐伯说:外邪侵犯阴经,常常是自手臂或足胫内侧开始的。因为手臂和足胫内侧的皮肤比较薄,肌肉比较润滑,所以当身体的各部分同时感染风邪时,这些部位最易受损伤。

黄帝又问:外邪入侵阴经后,五脏会受到损伤吗?

岐伯说:即便身体染上了风邪,五脏也未必会受影响。因此,外邪入侵阴经后,如果五脏之气充溢,即便有邪气入侵,也不能滞留,而会从五脏退至六腑。所以,阳经感染邪气后,会直接导致本经发病;而阴经感染邪气后,如果脏气充溢,邪气就会从内里发至表面,散布至与五脏融会贯通的六腑,并引发病症。

黄帝问:病邪是如何侵犯人体五脏的呢?

岐伯说:忧伤畏惧等情绪的变化过于长久和激烈,都会损伤心脏。身体受了风寒,再喝凉水,两寒共同侵袭,就会损伤肺脏。这是因为内外两种寒邪相互应合,会同时损伤内里的肺脏和外在的皮毛,因此会导致肺气失于肃降而上逆,并引发哮喘、咳嗽等病症。从很高的地方跌落受伤,会使内里有淤血滞留,如果这个时候情绪过于愤怒,就会使气上逆不下,血也会随之上行,在胸胁以下郁结,损伤肝脏。如果遭受殴打摔倒在地上,或者醉酒后行房事而发汗后受了风寒,都会损伤脾脏。如果用力搬或举起沉重的物品,或者房事过度,或者出汗后用凉水冲洗,都会损伤肾脏。

黄帝问:风邪侵犯五脏的具体情形如何呢?

岐伯说:属阴的五脏在内被损伤,属阳的六腑在外有所感受,导致表里都很虚弱,风邪才能入侵五脏的。

黄帝说:说得太好了。

黄帝问岐伯:人的头面郡与周身的各个部位,所有的筋骨都紧密相连,气血相合循行。可是在严寒的天气里,大地被冻裂了,冰雪寒意袭人,这个时候如果天气骤然变冷,人们通常会缩手缩脚,懒于动作,而脸颊却能裸露在外,不用像身体那样穿衣防寒,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说:全身的十二经咏和与它贯通的三百六十五络脉,全部血气的运行都是从头面部而起,并分注于各个孔窍之中。其精阳之气上注于眼睛,使眼睛能够看见;旁行的经气从两侧上注于耳,使耳能够听见;其积在胸内的宗气上出于鼻,使鼻能够闻到;而胃腑的谷气,自胃上达唇舌,使唇舌能有味觉。特别是各种气产生的津液都上行熏蒸于面部,加上面部皮肤较厚,肌肉也较紧实,因此即便在十分寒冷的天气里,它也能抵抗严寒,不怕冷。

黄帝问:外邪侵犯人体,其表现在外的病情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虚邪侵犯人体时,病情较重,表现在外就是病人会因恶寒而战栗。正邪侵犯人体时,病情较轻,最初只在气色上稍微有所反应,在身体上却毫无感觉。像有病又像没病,似乎所染的病邪已消退,又似乎还积留在体内,在外表上,可能会表现出一些有病的迹象,也可能一点迹象也没有。因此很难掌握它的病情。

黄帝说:说得很对。

黄帝问岐伯:我听说,通过察看病人的气色就能诊断病情的医生,叫明;通过为病人切脉就能了解病情的,叫神;通过问询病人的情况就能了解病痛所在之处的,叫工。我想听你解释一下为什么通过观察就能诊断病情、通过把脉就能知道病况、通过问询就能明确病痛的所在呢?

岐伯说:这是因为病人的气色、脉象和尺肤,都跟疾病相互应合。这就如同用木槌敲击鼓后,立刻就能听到声音一样,一定不会有错;这也如同树木的根与枝叶的关系一样,树根死了,枝叶也一定会枯败。病人的气色、脉象和身体的肌肉变化,都是相统一的,它们都是内里疾病在外的表现。所以,医生在观察气色、切按脉象和观察尺肤三者中,能掌握其一就可称为工,掌握其二就可称为神,能了解这三方面并相互配合运用的就可称为高明的医生了。

黄帝说:我想听你详细说说有关气色和脉象等方面的问题。

岐伯说:如果病人患病过程中气色呈青色。那么跟它对应的脉象就是笔直而且长的弦脉;如果气色呈红色,那么与它对应的脉象就是来时充实去时衰竭的钩脉;如果气色呈黄色,那么与它对应的脉象应该是柔软、虚弱的代脉;如果气色呈白色,那么与它对应的脉象就是虚肿而轻微的毛脉;如果气色呈黑色,那么跟它对应的脉象就是沉稳、坚挺的石脉。上面所说的就是气色和脉象之间的对应情况,假如察看气色,不能诊出跟它相生的脉象,却诊到了跟它相克的脉象,就是死脉,病人情况就十分危急,甚至会死亡;如果诊到了与之相应的脉象,那么人即便有病也会马上痊愈。

黄帝问岐伯:五脏所发生的疾病,以及它的内里变化和在体表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只有先明确五脏和五色、五脉的相生关系,才能辨别病情。

黄帝问:明确了气色、脉象和五脏的对应关系后,如何辨别病情呢?

岐伯说:只需再诊察脉的缓急、大小、滑涩等情况,即可断定是哪种病症:

黄帝问:如何诊察脉象和尺肤的情况呢?

岐伯说:如果脉象来得急切,尺部的皮肤就会表现得很紧张;如果脉象来得迟缓,尺部的皮肤就会表现得很放松;如果脉象小,尺部的皮肤会表现得薄而少气;如果脉象大,尺部的皮肤就会表现得大而突起;如果脉象滑,尺部的皮肤也会表现得平滑;如果脉象涩,尺部的皮肤也表现得干涩。所有的这些变化,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因此,善于察看尺肤的医生,有时可以不用诊察寸口的脉象;善于切脉的医生,有时可以不用观察气色。医生如果能综合运用察色、切脉和诊察尺肤这三者来诊断疾病,就可以称为上工了。上工治病,可治愈十个病人中的九个;能配合运用气色、脉象、尺肤这三者中的两者的医生是中工,中工治病,可治愈十个病人中的七个;只能掌握气色、脉象、尺肤这三者中的一个的医生是下工,下工治病时,可治愈十个病人中的六个。

黄帝问:请问脉象的缓急、小大、滑涩分别对应什么样的症状呢?

岐伯说:我根据与五脏对应的脉象的病症一一述说吧。心脉急促的,会发生手脚抽搐;微急的,会发生心痛扩散至后背,牵引背部也痛,吃不下食物的现象。心脉缓慢的,会表现出神散而大笑不止;稍稍缓慢的,会发现潜伏在心胸下的伏梁病,堵塞感有时上行有时下行,有时还会吐血。心脉大的,会出现喉中似有异物梗塞;微大的,会发现血脉运行不畅的心痹病,心痛扩散至肩背,并引起肩背痛,还常常流泪。心脉小的,会经常发生呃逆;微小的,会发现进食过多又容易饥饿的消瘅病。心脉滑的,因血热而燥,会常常感觉干渴;微滑的,会出现热在于下的现象,引发心疝,并牵引脐周绞痛,还伴有小腹的肠鸣。心脉涩的,会发现嗓子沙哑,无法说话;微涩的,会因血盛而发生吐血、衄血等病症,或者发生四肢逆厥和耳鸣等头部疾病。

肺脉甚急的,是癫痫的表现;微急的,是肺中寒气与热气共存的病症,会出现疲倦无力、干咳吐血,并牵扯腰背胸部疼痛,或者鼻中有息肉而使鼻腔堵塞不通、呼吸不畅等症状。肺脉过于徐缓的,会出现体虚多汗;微缓的,会出现手脚软弱无力的痿证、瘘疮病、半身瘫痪,以及头部不断发汗的病症。肺脉很大的,会出现足胫部肿胀;微大的,会出现肺痹病,此病发作时会牵扯胸背疼痛,而且还不敢见光。肺脉很小的,会出现泄泻病;微小的,会出现消瘅病。肺脉甚滑的,会发生喘息气急,肺气上逆;微滑的,会出现口鼻和二阴出血。肺脉涩甚的,会出现吐血;微涩的,会出现鼠瘘病,此病在颈项和腋肋之间发病,还伴有下肢轻而上肢重之感,另外,病人还总是感到下肢疲软无力。

肝脉过于急促的,会出现情绪失常,胡言乱语;微急的,会出现肝气郁结在胁下而引发的肥气病,如倒置的杯子,肝脉过于徐缓的,会出现常常呕吐的情况;微缓的,会出现水瘕痹病。肝脉大的,因肝气郁盛而内里痈肿,此病表现为经常呕吐、流鼻血;微大的,会出现肝痹病,此病表现为阴器紧缩,咳嗽时牵扯小腹绞痛。肝脉小的,会出现口渴多饮;微小的,会出现消瘅病。肝脉滑的,会发生阴囊肿大的穨疝病;微滑的,会出现遗尿病。肝脉涩的,会出现饮水流行归于四肢的溢饮病;微涩的,会出现因血虚而引发的筋脉拘挛不舒的筋痹病。

脾脉过于急促的,会出现手足抽搐;微急的,则会出现膈中病,症状是脾气不能上行,进食后反吐出来,大便有涎沫等。脾脉过于迟缓的,会出现四肢疲软无力,发冷;微缓的,会出现风痿,症状是四肢活动不便,但此病发生在经络而不是在内脏,所以病人神志清楚,好像没病一样。脾脉大的,会出现猝然昏厥之病;微大的,会出现疝气,此病是由脾气郁滞而引起的,腹中有许多脓血但在肠胃之外。脾脉小的,会出现寒热交迫之症;微小的,会出现消瘅病。脾脉滑甚的,会出现阴囊肿大,且小便不利;微滑的,会出现因腹中的湿热熏蒸在脾而生发的各种虫病。脾脉涩的,会出现大肠脱出的肠溃病;微涩的,会出现肠腑溃烂腐化的内溃病,症状是大便中有脓血。

肾脉过于急促的,会出现骨癫疾,此病病邪已深入骨髓;微急的,会出现由肾气沉滞而导致的失神昏厥之症和肾脏积气的奔豚证,还会出现两足无法屈伸、大小便不利等症。肾脉过于迟缓的,会出现脊背疼痛不止的病症;微缓的,会出现洞病,症状是进食后,食物未经消化就被吐出。肾脉大的,会出现阴痿病;微大的,会出现石水病,症状是从脐下开始肿胀,肿胀之势下至小腹,使之胀满下坠,上至胃脘,这是很难治愈的死症。肾脉小的,会出现久泻不止的洞泄病;微小的,会出现消瘅病。肾脉滑的,会出现小便闭塞不通、阴囊肿大;微滑的,会出现骨痿病,发生此病时,可以坐却不可以站立,否则会眼前一片漆黑,看不清东西。肾脉涩的,会出现因气血阻塞而外发的大痈;微涩的,会出现妇女月经不调之症和久治不愈的痔疾。

黄帝问:那么在疾病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六种脉象,应该如何采取相应的针刺疗法呢?

岐伯说:出现急脉的各种病,通常是寒性的;出现缓脉的病,通常是热性的;出现大脉的病,是阳盛而多气,阴气衰竭而血不足;出现小脉的病,是阳盛阴衰,气血都不足;出现滑脉的病,是阳气充实而微有热;出现涩脉的病,是气阻滞不畅,而且阳气衰弱而少有寒。因此,在对出现急脉的各种病进行针刺时,要深刺并长久留针;在对出现缓脉的各种病进行针刺时,就该采取浅刺,并迅疾出针,使热邪随针外泻;在对出现大脉的病变进行针刺时,应该微泻其气,但不可出血;在对出现滑脉的病变进行针刺时,应该在进针后立即出针,进针要浅,以疏泄体表的阳气,驱散热邪;在对出现涩脉的病变进行治疗时,针刺时一定要刺中病人的经脉,并朝经气运行的方向进针,长久留针,在针刺之前还要按摩经脉的运行通路,使气血畅通利于经气循行,出针后,要立即按压针孔,以防出血,从而调和经脉中的气血;对于出现小脉的各种病变,因为此症阳虚阴弱,气血都不足,内外精气都很少,所以不应该用针法治疗,而应该用缓和之药调治。

黄帝说:我听说五脏六腑的脉气都是自井穴出发,灌注于荥、输等穴,最终进入合穴,这些脉气是怎么进入合穴,进入合穴后又跟哪些脏腑经脉相合呢?我希望你能讲解一下。

岐伯说:您所说的是手足各阳经由别络进入体内并跟六腑相配属的情况。

黄帝问:荥穴、输穴和合穴,都有其各自相应的治疗作用吗?

岐伯说:荥穴、输穴的脉气都浮现在较浅的部位,因此它们适合于治疗那些显现在体表和经脉上的病变;而合穴的脉气深陷在内里,适合于治疗内腑的疾病。

黄帝问:怎么治疗人体内腑的病变呢?

岐伯说:应该取各腑之气和足三阳经相合的部位(即下合穴)进行治疗。

黄帝说:六腑的腑气和分别与足三阳经相合的部位都各有名称吗?

岐伯说:胃腑的腑气与本经的合穴足三里穴相合;大肠腑的腑气与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穴相合;小肠腑的腑气与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穴相合;三焦腑的腑气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穴相合;膀胱腑的腑气与本经的合穴委中穴相合;胆腑的腑气与本经的合穴阳陵泉穴相合。

黄帝说:这些合穴,都如何取穴?

岐伯说:取足三里穴时,使脚背放低、放平才能取准;取上、下巨虚穴时,需要举足才能取准;取委阳穴时,要先屈仲下肢找准胴窝横纹的位置,然后在胭窝横纹的外侧取穴;取委中穴时,要屈膝才能准确取到;取阳陵泉穴时,要身体端正地蹲坐,并竖起膝盖,然后沿膝盖外缘一直向下,在委阳穴的外侧取得。另外,在取浅表经脉上的荥输各穴治疗外经疾病时,也要在牵拉屈伸四肢,使经脉平顺、气血通畅后,再取穴。

黄帝说:请你说说六腑的发病情况吧。

岐伯说:如果脸部发热,则表明足阳明胃腑有了疾病;如果手鱼际部位的络脉有淤血,则表明手阳明大肠腑发生了病变;如果两足跗上侧(冲阳穴处)的动脉坚实而竖或者虚软下陷,也表明足阳明胃腑有了疾病,另外,这个动脉(冲阳脉)也是观察胃气的要脉。大肠发生病变时,表现为肠中一阵一阵地疼痛,同时伴有因水气在肠中来回冲荡而发出的肠鸣;冬季天寒的时候,倘若再受到寒邪的侵袭,就会很快引起泄泻,同时肚脐周围也会感到疼痛难忍,病人很难长时间站立。由于大肠发病的症状与胃相似,故应取足阳明胃经的上巨虚穴来医治。

胃腑病变的症状是腹部胀满,在胃脘部的心窝部位有绞痛感,而且疼痛感从此处向上移,牵引两侧的胸胁疼痛,胸膈和咽喉之间滞塞不畅,致使食物无法下咽,治疗时应该取胃腑的下合穴,也就是本经(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

小肠腑疾病的症状是小腹疼痛,睾丸受腰脊牵连而疼痛,并常常有小便困难或下腹部不适很想排出大便,又无法一泄为快的现象。此外,还会在小肠经运行的通路上发生以下这些情况:耳前发热或发冷、仅肩部发热、手的小指和无名指之间发热、络脉凹陷不起等。这些症状都是小肠腑一类疾病的反应。对于手太阳小肠腑的疾病,取穴治疗时应取小肠腑在下肢的下合穴,也就是足阳明胃经的下巨虚穴。

三焦腑疾病的症状是由气滞所引发的腹气胀满,小腹尤其满硬坚实,小便不利而尿意急迫;小便不利则水道不利,水道不利则水液不出,如果水液满溢于肌肤就会造成水肿,如果水液滞留在腹部就会造成胀病。三焦腑的病变,会显现在足太阳膀胱经外侧的大络上,这个大络在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之间。另外,此病变还会表现在其本经(手少阳三焦经)的经脉上。三焦腑发生疾病时,应该取三焦腑在下肢的下合穴,也就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穴进行治疗。

膀胱腑病变的症状是小腹偏肿而且疼痛,如果用手按摩疼痛的地方,会立即想小便,却又便不出来。同时,在膀胱经运行的通路上会出现肩背部发热,肩背部经脉所在的地方下陷不起,足小趾的外侧、胫骨和足踝后都发热,或者这些部位的经脉运行的地方下陷不起的现象。治疗这些病变时,都可以取用膀胱腑的下合穴,也就是本经的委中穴。

胆腑病变的症状是常常叹息并长出气,嘴里发苦,因为胆汁上溢而吐苦水;精神不安定,内心畏惧,心狂跳不止,像怕被人捉到似的;咽部梗阻似有异物,总想往外吐,却什么也没有。在足少阳胆经运行通路的出发点或终结点处取穴,即可治疗此类病变,或者找到因血气不足而引起的经脉下陷的地方,在那里进行针灸治疗;如果出现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病症,取穴治疗时应取胆腑的下合穴,也就是本经的阳陵泉穴。

黄帝问:针刺以上各穴,是否有固定的规律?

岐伯说:针刺这些穴位时,必须刺中气穴,千万不能刺在皮肉之间或骨节相连接的地方。如果刺中了气穴,那么医生手下就会有针尖在空荡的街巷中游行的感觉,针体进出流畅;如果误刺在皮肉之间或骨节相接的地方,不但医生会有针体进出涩滞的感觉,病人也会有皮肤疼痛之感。假如应该月补法却误用了泻法,或者应该用泻法而误用了补法,就会加重病势。假如误刺在筋上,就会损伤筋脉,使之弛缓不收,却终究也不能驱除病邪,邪气和真气在体内抗争,就会使气机逆乱,可邪气不仅无法驱散,反而会内陷,加重病情。这些恶果都是由于用针不谨慎、错误诊察病的性质和妄用刺法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