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第128章 陶弘景【1 / 1】

妖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陶弘景(456—536 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是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被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为官:南朝士族出身,自幼聪慧,读书万卷。20 岁时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但他的仕途不算顺利,后来逐渐对官场心生厌倦。

隐居茅山:南齐永明十年(492 年),辞去朝廷食禄,隐居句容句曲山。梁武帝即位后,多次派使者礼聘,他坚不出山,不过朝廷每有大事,梁武帝常往咨询,所以当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他在茅山隐居达 45 年之久,享年 81 岁,梁武帝诏赠中散大夫,谥贞白先生。

2 学术贡献:

道教方面:

他是上清派的重要承传人,在茅山正式为上清道士期间,为弘扬上清经法,撰作了大量的道书,特别是撰写了带有教派史性质的《真诰》,对上清经的传授历史作了系统叙述,对上清经的来源、出世作了神化描写。他还撰成《真灵位业图》,排列了包括天神、地只、人鬼以及群仙众真在内的等级森严的神仙世界,为道教神仙谱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医药学方面:

他将当时所有的本草着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并进而把两者合而为一,加上个人心得体会,着成《本草经集注》。该书共收药物 730 种,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分类,成为中国本草学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 炼丹方面:

- 长期从事炼丹实验,在炼丹过程中掌握了许多化学知识。例如,他发现汞可与某些金属形成汞齐,汞齐可以镀物;还记载了硝酸钾的火焰分析法,这是世界化学史上钾盐鉴定的最早记录。

3 文学艺术成就:

能书善画,通琴棋医术。书法工于草隶,其画清真,书画作品有《二牛图》《山居图》《瘗鹤铭》等。其中《瘗鹤铭》原刻于镇江焦山西麓崖壁上,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楷书摩崖石刻,被历代书家推为大字之祖。

着有一些文学作品,如《答谢中书书》,文章语言优美,写景生动,表达了作者对山水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草经集注》是南北朝时梁代陶弘景所着的重要本草学着作。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

魏晋以来,《神农本草经》版本混乱,内容有增减且存在“三品混揉,冷热交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等问题。同时新药材知识不断涌现,当时的本草着作众多,但无统一标准,或年代欠远,或内容散乱,临床运用不便。于是陶弘景决定对当时的本草着作进行整理。

2 主要内容:

药物分类:首创按药物的自然属性进行分类的方法,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七类。这种分类方式条理清晰,便于医者学习和临床应用,后来成为了中国古代药物分类的标准方法,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间一直被沿用,并不断发展完善。

诸病通用药:创立“诸病通用药”的分类方法,以病为纲,类列所用药物,并注明药性寒热。比如,治风通用药有防风、防己、秦艽、芎等,治黄疸通用药有茵陈、栀子、紫草等,这类似于当今的临床用药手册,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其他方面:对药物的形态、行为、产地、采制、剂量、真伪等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强调产地和采制方法与疗效的密切关系;考定了古今用药的度量衡,规定了汤、酒、膏、丸等剂型的制作规范。

3 学术价值:

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增加了汉魏以来名医的用药经验,载药数量较《神农本草经》有了成倍的增长。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和“诸病通用药”,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药物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着作的编写模式,为后世大型骨干本草的编写提供了范例。

4 流传情况:原书已佚,现存有敦煌卷子残本。但原书中的主要内容,还可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等后世的本草学着作中见到。

总的来说,《本草经集注》是中国古代本草学的重要经典着作,对中国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药物学的知识体系,还为后世的医药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论支持。

1 创作背景及内容:

《瘗鹤铭》的创作背景是一位隐士为一只死去的鹤所作的纪念文字。原刻写于江苏镇江焦山西麓崖壁上。其文为“瘗鹤铭并序。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书。鹤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关于书者和具体的创作年代一直存在争议,但主流观点认为其为南朝时期的作品。

2 书法艺术特点:

用笔:用笔纯熟,起收有致,撑挺劲健。多用圆笔藏锋,逆起圆收,饱含篆隶之意,意趣高古。同时,北碑风格的方折用笔也间或出现,增强了雄健之气,体现了“意会篆分,派兼南北”的风貌。

结体:结体宽博舒展,变化丰富。上下相衔,如仙鹤低舞,仪态大方,飘然欲仙,透出“潇远淡雅”的韵致。虽为大字,但结体舒展却不松散,具有小字结体的谨严与法度。其结体由中宫向外作辐射状,宽博舒展,似散还合,平中求奇,尽具真率之情。

章法:该刻石造型不同于其他行列分明的碑刻摩崖,而是大小错落,有行无列,颇类行草书的布局之法。字体大小各异,灵活多变,萧疏淡远,寓华美于沉毅,凌空弄翰,得苍雄之笔力。

3 历史传承:

北宋末年,《瘗鹤铭》被雷击崩落而坠江中,碎为五块,平时没入水中,至水枯时方能见到。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冬,陈鹏年募工,历时三月,起《瘗鹤铭》残石于江中,清理剔垢得铭文八十六字,其中九字损缺。原碑残石后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被移置寺壁间,建亭加以保护。

自残石出水置于亭中后,《瘗鹤铭》拓本即有水前本、水后本之分,各版本字数不尽相同,内容也略有差异。现《瘗鹤铭》陈列于焦山碑林之中。

4 艺术价值及影响:

《瘗鹤铭》是南朝石刻书法中最具重要意义的石刻之一,为隋唐以来楷书典范之一,被历代书家推为“大字之祖”。它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碑刻,为书法石刻中的珍品。在中国众多的石刻中,它与陕西《石门铭》被称为“碑中之王”。

其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大字行楷作品受其启发颇多。现代书画家张大千以《瘗鹤铭》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千体”书法艺术。

总之,《瘗鹤铭》以其独特的书法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研究书法艺术和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