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月傲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场的都是马铮的心腹,大家都知道他的为人,师座通常是不会随意评价一个人的,尤其是高层人物。
但是今天却说的如此不客气,显然是对南京那位颇为不满。
铁血团接受国民政府的改编已经超过两年的时间了,对于大家却对南京方面依旧没有一点归属感。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南京方面对于铁血团的态度令人捉摸不透!
这两年下来,国民政府对于铁血团完全属于放养状态,明明是接受了他们,却只给了一个地方民团的番号,令人膈应。
明知道他们兵力上万,却只给了一个杂牌旅级作战单位,只给解决一般人的粮饷问题,且还不能按时下发。
反倒是一遇到问题,第一个想到的便是铁血团,完全将他们当成了救火队员。
所以,马铮这样评价南京城里的那位,大家心里都是认可的。
但相比于麾下的这些军官们,马铮看的更加的透彻。
他很清楚,那位蒋委员长是不可能真正信任他这个土匪头子的,因为他压根儿不在人家的重用的人员范围内。
了解蒋的都知道,他主政民国总统长达27年,先后他历经辛亥革命,到民国成立,北伐,八年抗战,解放战争期再到湾岛,一生大起大落,政治手腕极为惊人。
而他在用人方面的原则也是出了名的,只要达到三大标准,一定能得到他的重用!
他的第一大标准是黄埔生,蒋能在这个时代几起几落,大多是靠了他黄埔军校的那些门生的鼎力支持,所以黄埔系出身的军官都会收到他的青睐,因此也被称之为嫡系,例如抗日铁军第74军,第5军,第52军都是嫡系部队,而且军长都是黄埔生。
而非嫡系是指地方部队,地方将领领导的军队,例如国军第七军,第35军都是地方部队。
相信在电视上都看到过,只要是嫡系黄埔生,一般都称他为校长,这一类将领,往往都会被高看一眼的。
第二大标准重用同乡,都知道蒋是浙江奉化人,可以说蒋念乡很重。而在他麾下将领中像陈诚、汤恩伯、胡宗南、戴笠、毛人凤都是浙江人士。
三大标准对他忠心之人与听话之人,如果一个人再厉害,再牛逼但不听领导话,相信没有那位领导喜欢。
而蒋多次与他学生强调,一个主义、那就是三民主义,一个政党、那就是国民党,一个领袖,那就是他自己。
像胡宗南,刘峙他们虽然打仗不行,但是十分听话,因此能得到重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天子门生第一任”胡宗南,既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有时浙江人,蒋最注重的两条他都符合,关键是胡宗南还对蒋言听计从,所以,胡宗南在国民政府中混得风生水起。
虽然此人能力不足,但仍然是黄埔军校将领的领袖,狂砍黄埔将领中的“五项第一”,第一个将军、第一个军长、第一个兵团长、第一个集团军司令、第一个战区司令长官,这位被评价为常败将军的国民党将领的官途让人惊叹。
除此之外,民国特工之王戴笠也是一个典型。
戴笠是胡宗南介绍给蒋的心腹干将,也是浙江人,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他被人们称为蒋的佩剑。
这位戴局长掌握着国民政府最重要的情报特工部门,是蒋的耳朵和眼睛,就好比明朝的锦衣卫、东厂,代替皇帝监察天下和百官,可见戴笠在蒋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虽然他到死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国军少将,但是民国政府的上将见了他都要客客气气,至于其他中将、少将,戴笠根本不放在眼里。
这些人见了他,都要恭恭敬敬称呼其一声“戴局长”。
反观自己以及自己麾下的这些将领们,和这几个原则没一个沾边的,那位能真心信任自己才有鬼了。
这一点从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南京方面对他本人的安排就能看得出来,在所有国军部队全都撤到长城以南,却唯独将他们留在绥察地区就能看出一二。
而且战争爆发到现在,他的部队先后参加了平津外围战役、张北——张家口战役、天镇战役等一系列的大战,但是国民政府给予的实际奖励和补充却少之又少。
不说武器装备和弹药了,说好的两个团的新兵还没到就在路上被打散了,军饷也有三个月没有给发了。
这样的待遇能和嫡系相比吗?
既然如此,马铮自然不会在意对方的看法。
当然了,这事儿也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有这个必要得罪南京方面。
如果没必要的话,大家保持这种相安无事的状态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马铮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心打鬼子。
但涉及到八路军这边,马铮就不敢大意了。
八路军现在看起来确实不咋地,但是马铮可是知道这支部队的发展潜力,今后他们将会成为华北抗日战场上的中流砥柱。
可能会有不少人对于这个评价持有怀疑的态度,认为国军在战场上的贡献远比八路军要大。
你说你一个在敌后打黑枪的游击队,怎么就成了中流砥柱呢?
很多答案专注于杀了多少敌人,也有很多答案说死了多少自己人,在马铮看来这都是小打小闹,根本抓不到问题的重点。
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等各类资源的争夺,也是两个国家全方位的比拼,杀敌只是手段,如果只关注这个,那战争和村口械斗又有什么区别?
杀敌的目的是为了光复领土,一比较这个,不少人就明白了。
首先从战争的目的来看,日本侵华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早有预谋。
日本战争机器的开动必然需要原料,可是日本是一个原材料奇缺的国家,不仅仅是石油,其他的原料也在骤减;
日本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诞生了著名的‘战时三法’——即《临时资金调整法》、《关于进出口商品等临时措置的法律》以及《国家总动员法》;其中《关于进出口商品等临时措置的法律》限制了日本国内资源的出口,《国家总动员法》更是将科技、 文教、新闻报道、工业、交通运输、金融贸易集中管控。
那么这里的结论是:日军千里迢迢杀到中国来,不是为了来当志愿者做慈善,而是为了资源而来,谁能让日本人拿不到中国的资源,谁对抗战的贡献就更大。
而关于中国资源的分布,国军战神蒋百里早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就阐述了农业国和工业国资源分配的特点。
中国是农业国,国力中心不在都会,即使占领它最重要的沿海地区也不要紧,农业国是松散的,没有要害可抓。
敌人封锁了内地隔绝的上海,只是一个死港,点缀着几所新式房子的南京,只是几所房子而已,它们与中国的抵抗力量,完全没有影响。
反观工业国就不是这样了,例如法国,他们从殖民地榨取所有的工业成品和战争资源均来自于城市的工业区,丢失了城市就丢失了工业成品,进而丢失了资源,失去了战争潜力,那么这个国家基本上也就歇菜了,因为占领国能够在城市中直接吸收这个国家的资源形成新的“战斗力”。
这就是为什么工业国扭转胜负的战役基本上都发生在城市攻防战——例如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保卫战,它们的结果影响了历史。这也就是中国在城市攻防战不论胜败都无法改变其大局的原因。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国,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来自于农村,农村一来是原材料的产地,二来是成品倾销的市场。
作为农业国的中国,工业少自然能够被直接掠夺的工业成品也就少,能被掠夺的大概主要是工业原料,然后运到作为工业国的日本制成新的工业产品,但工业原料和具有极大规模的劳动力都来源于农村,这是中国的弱点,也是中国的韧性之所在,换句话说守住了农村就占据了中国的资源,得农村者得天下。
因此中国的抗日战争,即使丢掉了沈阳,北平,上海,南京,广州,甚至重庆和成都,哪怕所有的大城市都丢掉也不打紧。
因为在农业国大城市除了成为一片特定区域的行政中心以外,只不过是几座房子和一堆需要钞票养着的高消费人口罢了,真正能够使得日军形成新的战斗力的资源在广袤的农村,只要消化不了占领区(农村)的资源,长此以往,日寇必然灯枯油尽,
而农村的抵抗者是谁——八路军,这也是为什么八路军能在八年中越打越多,战略地位越来越高,直至被称为中流砥柱的原因。
当然了,上面那些都是虚的,真正让马铮愿意帮助八路军的原因是,历史证明,人家才是最后的赢家。
至于眼下看起来如日中天的国民政府不过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所以他是不可能将数万将士的生命前途押在一艘即将沉没的破船上的,即便这艘船眼下是豪华邮轮以及航空母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