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归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卷二:发现了《周易》符号
卷下:发现了八卦和六十四卦之称谓及八卦筮法(算卦)是原创《周易》一书的后出之物
第四章:先秦八卦取象筮法里的"八卦"符号及名称之源
第一节:历史上地上资料对"八卦"起源的神秘之说
由前面所讲内容已知,六十四卦符号及名称是原创《周易》一书后衍生出的一套卜筮工具,这是通过《周易》原创文本被篡改为卦繇式文本用于卜筮的事实,及《周易》所用那套符号又被命了名称,才衍生成六十四卦卜筮工具。更因《周易》成书后,有了六十四个文章名称,才能够有六十四卦借用来命名。无疑六十四卦符号名称这套卜筮工具是原创《周易》后出的东西,也符合历史上占卜从龟占到符号卜的发展轨迹。这如同干支符号那样,早期只是一套记事符号工具,后到西汉一样变成八卦纳甲筮法里的筮法工具。
那么,六十四卦符号名称卜筮工具上的八卦符号与名称是产生于何时?是否是传统上所谓的伏羲创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的说法吗?还是由原创《周易》一书后衍生出的六十四卦符号名称这套卜筮工具而同时产生的八卦名称及取象筮法内容呢?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内容。
我们通过前面所讲的《左传》记以《周易》的筮例和其它八卦筮例,再回过头来看八卦的源头。
我们前面通过对《左传》、《国语》里的八卦算卦例子分析,已知算卦上离不开那套符号筮术工具,即六十四卦符号和八卦取象筮法。
而对那套符号的产生,传统上的说法是“八卦演六十四卦”,现今人们耳熟能详的是“八八六十四卦”。自古至今"易学"上认为六十四卦符号(易学上称"别卦")是由八卦符号(易学上称"经卦")衍生出的。果真是吗?我们还是先看传统上对"八卦"说法。
一、历史上最早书籍里对"八卦"的说法
(一)《易传·系辞》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易传·系辞》应是《易传》里最晚的今本《周易》学术内容,即是以今本《周易》为蓝本。特别是"大衍之数"章在考古上发现的西汉早期帛书《系辞》里还没篡入进去。
考古上发现的帛书《系辞》与传世《系辞》里都有一样的说法是“伏羲始作八卦”,并且还根据《离》卦的取象发明了结绳而编织成的工具,用于猎鸟和捕鱼。尔后,其他上古王也根据六十四卦里的诸卦象,创造发明了不少东西。
这《系辞》应是战国末期产生的,同理应是帝制时期里的产物,到前汉时期里又进行了改造。《系辞》在前人说《周易》的基础上,又增加进去伏羲创作八卦,以及上古的诸王通过六十四卦象而发明与创造了不少生产工具和治理天下道理的启示的说法。“八卦”与伏羲创八卦之说始于《易传·系辞》。
自此把《周易》一书分为两套系统,一是八卦符号系统,另一是卦爻辞系统。《系辞》里把“八卦”及“六十四卦”的发明权给予上古的伏羲(也称包牺氏),而《易》则是中古产生的,即殷周之际产生的。如《系辞》里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
《系辞》的作者们也想把"八卦"与《易》(《周易》)分开是两回事,即八卦产生的早,上古伏羲创立的,而《易》则是中古时期产生的。
可《系辞》里说的伏羲创八卦及上古诸王又按六十四卦里某些卦发明的东西说法,既概念不清,又相互矛盾。伏羲是我国古代传说最早的王之一,其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即距今大约6000千年左右),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而已。《系辞》作者把“八卦”(暗含着“六十四卦”)的发明给予一位神话传说中的王,因传说的伏羲还是蛇身人首。实则“八卦”一词出现的很晚,“八卦”一词也就是出现在《系辞》一文里。别说伏羲时代已有了“八卦”说法,还有属六十四卦里名称,那时恐怕连成熟的文字还没有出现,哪有“八卦”一说呢?也更不会有“六十四卦”的诸卦名称的说法。
正如顾颉刚在他的《古史辨》里的说法,“三皇五帝古史系统是由神话传说层累地造成的”。
"八卦"产生说法也是越到后来,就越有说法,被演义的越来越古老与神秘。显然《系辞》想表述《周易》与“八卦”是两回事,不是一个时期产生的。只是古人不注重明晰概念,才有此混乱的表述。《系辞》的作者们也想说明那套符号系统产生的很早,而《易》(《周易》)一书相对产生的晚。确实《周易》里的那套符号产生的很早,也不是殷周之际产生的。刻画记事却在6000千年前产生,不会有错。但《周易》里的那套符号却不会在6000年前产生的。在考古上却发现了《周易》里的那套符号在殷商时代的晚期已出现了,但那时只是一套符号,而无“八卦”与“六十四卦”名称是确证的。因为那套符号到了《周易》一书的出现(西周后期),之后又有了《周易》里的六十四篇文章名称,才与《周易》一书之前传下来的那套符号标称在一起不离不弃。再后来那套符号又变成了筮术上的揲蓍工具,才出现了“八卦”与“六十四卦符号”的说法。
《系辞》作者把历史上最早出的那套符号混同于“八卦”的说法,自然就错了。事实上“六十四画符号”与后来的“六十四卦画符号”(也有称“八卦”符号)不是同一概念。“六十四画符号”确实在《周易》一书产生之前早已产生了,但还不是筮术上的符号工具,也还没有赋予“卦”学上的称法。但古人不会明晰概念,也不会给概念下定义,也就往往习惯于类比喻说事理。正如《系辞》里说的“伏羲始作八卦”,是错误的说法,若说伏羲时代人们已经懂得刻画记事还说得过去。本身“八卦”一词出现的很晚,也就是帝制时期里产生的《系辞》一文里出现的说法。《系辞》里总结前人的筮法,产生的“八卦”一说。“卦”字虽然出现在《左传》的筮例中,但《左传》里并无“八卦”一说。“八卦”唯先出现在《系辞》里。《系辞》里说的伏羲创八卦,其表述的概念错了,伏羲时代不会有“八卦”及“六十四卦名称”这些文字。《系辞》作者想表述的是那些符号,但又分不清其概念。故《系辞》里说的伏羲创八卦与六十四卦里的诸卦名称也已出现在上古的诸王时期,是错误的说法,这应是战国末期与西汉初作《系辞》者的臆造之说。而《系辞》里把《易》与“八卦”(即《周易》里的那套符号系统)分开,认为是两个不同时期产生的,按说没有错,《周易》一书里所用的那套画符号,却与《周易》一书不是同时产生的。即使《周易》一书所用那套符号也不是伏羲时期产生的,更不能表述为“八卦”或“六十四卦”诸卦在伏羲时期就已产生了。
总之,《系辞》里把“八卦”(即与《易》(当为《周易》里的卦爻辞)的产生时期都给出了明确地说法。即把“八卦”说成是传说里的神话人物伏羲创作的,而《易》则是殷周之际产生的。再一《系辞》里也分得清"八卦"是“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是让君子们占筮(算卦)明吉凶。正如八卦取象筮法也是最早记载于《左传》(虽有八卦取象卜筮之实,但无八卦之名)一书里,其用途不正是占筮吗?即八卦一开始出现,是以卜筮(算卦)之功用。
(二)《易传·说卦》里的八卦之说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xie)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到西汉前期产生的《易传·说卦》把八卦说的更加神秘了,特别《说卦》里的八卦取象内容繁多了,用那么多的取象内容是干什么的,自然是卜筮上比类吉凶的,换言之,八卦取象是算卦之用。
(三)《周礼·春官》记载:“上古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
《周礼》一书产生于战汉之际,早不过《系辞传》。《周礼》里所言的“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已表明六十四卦(称别卦)是由称“经卦”的八卦所产生的。这"经"与"别"的说法,正确的表述应指符号,单说卦,就认为是卦名称,假使六十四卦符号,由八卦符号演变的,可那六十四名称也成了八卦演变来的吗?这因古人不会名析概念,才有混淆不清的表述。
总之,按《周礼》说的“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六十四卦无疑成了八卦的衍生。
(四)汉朝说法
两汉时期,对“八卦”及《周易》产生的说法又有了新的内容发展。
1西汉孔安国作《尚书·序》里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这里对“八卦”的说法,与《系辞传》里的说法相同。其《序》里又说:“"八卦"之说,谓之"八索"……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
孔安国西汉人,孔子后裔,司马迁从孔安国问故。孔安国以治《尚书》为武帝博士。孔安国作《尚书·序》里并没有出现《周易》一词,而出现的是《易》,这《易》显然是指《周易》一书了。但《尚书·序》里并没有说《易》产生于何时?又是谁创作的?只是言“八卦”的产生与《系辞传》里的说法同。虽然孔安国没有说《周易》产生于何时及何人创作,但有《尚书·序》文来看,孔安国还是能分得清“八索”与《易》的不同。才说出先君孔子赞《易》道以黜"八索"的话。历史上孔子确实是阐述过《易》(《周易》)的义理之学,而排斥把《易》当“八卦”筮术看待。虽然孔安国也认为伏羲始画八卦,但还没有妄说《易》(《周易》)与“十翼”是文王与孔子创作的说法。
2《史记》
司马迁所作的《史记》里对"八卦"与《周易》的产生,已有明确的说法了。《史记太史公自序》里云:“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
这到司马迁时,已把前人说的“伏羲始作八卦”,纳入到《易》里,称“易八卦”,“八卦”却成了《周易》一书里的东西了。司马迁的这种错误说法,对后世造成了极大的误解。到司马迁又明确落实《周易》是西伯(即文王)拘羑里推演出来的。这就是把《周易》落实到周文王头上的最早说法了。
《史记日者列传》里以善卜者司马季主之口说的更详细:“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
《史记》里说的“伏羲作八卦”,是承袭《系辞传》里的错误说法而已。《史记》里说的“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同样是在《系辞传》说法基础上的演义化。《系辞传》里只是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易》之兴,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而并没有说是谁作了《易》(即《周易》)。可到司马迁却把《周易》一书的创作权给予了周文王。并且通过《史记·日者列传》里以善卜者司马季主之口说“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这种说法,足以说明司马迁所认为的《周易》,是今本《周易》而已。因为“爻称”是今本《周易》的结构形式所形成的称法。我们已知竹书《周易》,或帛书《周易》都是“九·六”“爻题”的《周易》文本。司马迁所见的正是这种的文本《周易》,才认为“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的说法。殊不知在此文本之前是春秋《周易》文本,显然司马迁不做考证而在前人的说法上“演义”一通。
《史记》里不但把《周易》(《史记》作者所认为的《周易》,是指那部卦爻式的《周易》)一书说是周文王创作的,而且也对《易传》(“十翼”)给于明确的说法。《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这司马迁不但把“八卦”归到《易》(指《周易》)里,而且把《周易》里的六十四卦爻辞归属于周文王的创作,又把《易传》(司马迁时还没有出现的《杂卦》、《序卦》)著作权授予了孔子。由此有三位圣人创作的一部“易经”,被司马迁神话般的造出了。由此三位一体(即“八卦”、“卦爻辞”、“易传”)的一部“易”,成为帝国里的“经”之首。自司马迁的妄说,此后"八卦"成了《周易》不可分割内容(《周易》里却有一套符号,只是一套六十四个不相同的六联体符号用于文章排序而已,根本看不到八卦之说和八卦取象之说),帝制里"易学"在注释《周易》,也就混淆于八卦象数筮术上的诸多说法,并成为注释今本《周易》的范例。
3《汉书》
故到东汉班固作《汉书》,就对《易》(指《易经》,即今本《周易》加“十翼”)产生的说法更具体化了。《汉书·艺文志》云:“《易》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汉书·五行志》:“《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雒出书,圣人则之。"刘歆以为虙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雒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
班固所说的《易》,已不同已前出现的《易》称了。班固所说的《易》的内容,即所谓的“卦符号”、“卦爻辞”、“十翼”这三位一体的《易经》内容了。实际就是今本《周易》加“十翼”(《易传》)。班固同样是把“八卦”符号系统的创作者给于上古的圣人(虽然班固并没有说伏羲作八卦,但所认同《系辞》里的“伏羲始作八卦”的说法),而把认为那部卦爻辞《周易》里的“卦爻辞”是周文王创作的,把《易传》里的十篇内容(“十翼”)归属于孔子的创作。所以到东汉的班固说《易》(今本《周易》加“十翼”)时,“上下篇”、“十篇”、“三圣”、“三古”的说法都出现了。这些两汉时期里对《周易》的说法,真如顾颉刚在他的《古史辨》里说“三皇五帝古史系统是由神话传说层累地造成的”这种说法相仿。可说两汉时期,对八卦与《周易》一书产生的说法,具有演义性。到班固把《易经》(今本《周易》加“十翼”)打造成“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经典说法来。“三圣”就是伏羲、文王、孔子;“三古”就是上古、中古、今古。把一部《易》说成是经历三位圣人,三古之世才创作完成,这《易》道能不深么?不过班固把这《易》道,归为天人沟通之占,则不明就里把《周易》混同于"八卦"归为占,就是妄说了。
汉朝时所称的《易》已不单单是指《周易》了,即不再是《左传》里记载的那部《周易》了。而是包括伏羲作“八卦”,文王作“爻辞”,孔子为之“十篇”的《易》了。这实际就是自西汉武帝时尊奉的《易经》内容,也就是《汉书》里所说的《易经》十二篇的《易》了。
汉朝终于把“卦画”,“卦爻辞”,“十翼”扭合为一体,而尊奉为《易》经。并赋予《易》神圣的地位,《易经》被汉帝国神圣化、政治化。《易》在汉帝国被尊奉为五经之首。
自此“人更三圣,时历三古”成为《易》之经典与权威说法,而后来的王朝里大抵遵循汉时的说法。由此"八卦"的产生也是贴上伏羲创作的标签。传说中的伏羲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大约5000年以前。那个时代考古上却有简单的刻划符号,但没有出现系统的符号,何况占筮的八卦更不会出现。
以上通过地上资料记载,八卦一词,最早出现于战汉之际的《易传·系辞》里。而"卦"字与卦例最早出现于《左传》一书里,而"甲骨文"还没有出现"卦"字。虽然《左传》没有八卦一说,但已有八卦卜筮之实。若按《左传》记载的筮例属实,那么,“八卦”可当在春秋时期出现。总之,八卦卜筮决不会早于《周易》一书的出现。因卦爻符号成为卜筮算卦上的专用符号工具,其卦名称均是借用《周易》一书里名称,也因《周易》一书里的名称是与《周易》文章内容是个不可分割的组成。而《周易》所用那套符号又不是《周易》原创,故八卦卜筮符号与名称早不过《周易》是无疑的,更因八卦名种也是取自《周易》里的八篇文章名,岂能妄说是几千年前伏羲创八卦呢?
我们以上说的“八卦”,即八卦符号与名称。现将八卦符号与名称附下:
“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当然在汉代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八卦符号里的两个基础符号之一的“一一”这种符号写法是类似“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