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前面提到,西汉初期,方士们的日子很不好过,既没有强大的理论体系支撑,又没有科学技术保证,仅靠嘴上忽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为了摆脱这种声名越来越狼藉的境遇,也为了自己一直享受美好的生活,他们走上了两条改革之路,一条选择了创新发展黄老道,一条则是深入发展了邹衍的方仙道。
到东汉晚期,黄老道市场规模扩大,发展日趋成熟,进而又出现了两个分支。一个分支走的是亲民派,就是底层群众路线,与民间的宗教相结合,代表的就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另一分支则走权贵路线,游走于仕宦豪门之间,专攻养生以及科研,比如炼丹之类的物理学、化学研究。
走群众路线的张角和张道陵前面已经介绍过了,由于魏伯阳所取得的成就,为金丹派打开了一条坦途,从而成为走权贵路线的代表人物。照例先看简历:
姓名:魏伯阳
道号:云牙子
民族:汉
籍贯:会稽上虞(今浙江宁波上虞)
出生时间:公元151年
去世时间:公元221年
职业:道士、炼丹家
主要著作:《周易参同契》、《周易五相类》
生平很简单,似乎也很普通,对道教不太了解的人可能都没听说过魏魏伯阳这个人,那么大家看完这部分内容后,相信会知道这是一个多么不简单人。如果先透露一点的话,大家看他的职业炼丹家,炼丹大家都知道,以前就讲到过方士中有很多炼丹家,后世会炼丹的道士就更多了,可以说丹药就是道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魏伯阳则称得上是炼丹的鼻祖。
魏伯阳差不多是和张角、张修、张鲁生活在一个时代,去世那年正好是刘备称帝,然后张飞被杀,对照《三国演义》,这样大家就对他的生活时代有个清晰的认识了。
据《后汉书》记载,魏伯阳出身高贵,算是书香门第,老爸魏朗曾当过尚书,绝对算是官二代的人物。因为父亲对魏伯阳的影响巨大,所以先简单介绍一下魏朗。
魏朗是位大儒,人品、才情具佳,在当时是有名的“八俊”之一,后来因为党锢之祸被罢官,就是前文提及的桓帝和灵帝时期的两次党锢之祸,因此魏朗出现在《后汉书党锢列传》里。
前面分析过桓灵二帝时期的怪圈,那时文人士大夫们在不正确的时间,采取了不正确的清议行为,同时触动了官宦和外戚两大集团的利益,结果是一败涂地。
根据时间计算,魏朗应该是在桓帝时期,公元166年的党锢之祸被罢官的,那时魏伯阳尚未成年。所幸的是,魏朗只是被开除,而且正是回家后的这段时间,他总结了自己的所学,写了不少文章。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大体可以确定魏朗还算是个清官,是个正面人物,我查到了这么两句话,“性矜严”、“屡陈便宜,有所补益”。魏朗治家也很严谨,儒学功底不错,要不也不会成为“八俊”中人,所以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魏伯阳从小就打下了极深的儒学功底,对于他改学道学及编著《参同契》起到了很大作用。如果道友们有兴趣,后面可以和大家探讨一些《参同契》里的一些内容,抛开里面的内容是否高深不提,单从文采上看,大家就能体会出魏伯阳在儒学方面的造诣有多深了。
如果就这样父慈子孝的继续下去的话,历史上可能会多一位政府官员,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完全改变了魏伯阳的人生轨迹。
169年,灵帝时的党锢之祸最终暴发,百余人受牵连而死,就算罢官在家的魏朗也没能躲过去,“以党被急征”,魏朗也自知回应必死,走到丹阳(安徽当涂)牛渚山时便自杀了。那一年,魏伯阳年满18岁。
魏伯阳受其父的遭遇及家境巨变的影响,加之在外出游历时也看尽了社会的黑暗现状、世态炎凉,早就有了逃避的心理。父亲死后的几年里,除了学习以外,魏伯阳开始整理父亲的遗稿,最后编成《魏子》三卷。
176年,党锢再起,这次波及范围更大,很多人被牵连五族,妇孺老幼都遭难。魏伯阳也受到涉及,被迫遁入山中,从此避世修行。从此以后,开始了每天炼丹、吐纳,追求长生不老的修道生活,只有得道飞升才是正理,世俗的权利、金钱终究是一场空。那一年,魏伯阳26岁。
佛为渡人,道则渡己,虽然有些片面,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了佛道的不同之处。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只求自己成仙的思想呢?因为在乱世,我个人的能力有限,成不了救世主救别人,那只能救自己了。于是,后世的道士们也就纷纷寻找名山大川,避世修炼成为主流,偶有耐不住寂寞下山的,也只是个别现象。
由于魏伯阳没有进入仕途,所以正史上基本上没有他的痕迹,道教典籍记载虽然很多,但只能当故事看看,所以很多有关他的生平经历也只能通过各方面的资料来推测,而他的思想则主要通过研究《参同契》的内容提炼。所幸,大家最关心的还是魏伯阳的学术。
在前面,我们也提及到,魏伯阳是生活在一个儒学把谶纬视作时尚、文人士大夫喜欢黄老之学的时代,也是一个政治腐朽、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在家教、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魏伯阳爱好广泛,虚心好学,但又厌烦了官场,除了博览儒家学术,精通谶纬神学之外,又受到民间的神仙方术、黄老学说的影响,尤其喜欢黄老道学。由于生活在一个富足的家庭,魏伯阳也就有条件如同孙悟空那样,很小就四处游历,访师问友,求取道术了。传说他的足迹曾到达过长白山,并且遇到一位真人传授了一部叫《龙虎经》的丹书,回家后,就开始结合易经、黄老、炼丹术等,精研《龙虎经》,学习炼丹技术。隐遁山林以后,更是把全部精力放在了丹道研究之上,终于在丹道理论和实践上达到了巅峰。
根据历代道教相关典籍记载,魏伯阳至少有两个弟子,一个叫徐从事,一个叫淳于斟,又叫淳于叔通,按那时起名的习惯,叔通可能是他的字吧。这两个人正史上也没查到,道教典籍中的资料也不多,之所以单独在这里交待一下,主要是因为魏伯阳他们三人的关系,道教界存在几个版本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徐从事最早参研龙虎天文的,然后写了《参同契》的上篇,再传给了魏伯阳,魏伯阳又写了中篇,淳于叔通最后完成了下篇,这里还有个讲究叫三才之道。道教中三才一般是指天、地、人,这在道教中是个重要的概念。
另一种说法是《参同契》本来是一位叫凌阳子的仙人所作,在崆峒山上传给了徐从事,徐从事再传给了淳于斟,至于魏伯阳,可能是只做了点修订工作。
还有一种说法,《参同契》作者就是徐从事,徐从事是位真人,徐真人原来在青州做过从事。徐真人让魏伯阳为书的前篇作了注解,让淳于斟“补续其类”,最后完成书的编写,二人才得到徐真人传授此经。○
根据这些说法,大体可以推断的确有此二人的存在性,而且都和魏伯阳有关系,徐从事是位当从事的官员的可能性也比较大,至于淳于斟也可能是桓帝时期的一位县长。这也大概说明了没点地位的人,确实是没钱学炼丹,而且还要是读过书的干部,能学得懂《参同契》这么高深的学问吧。
最后还有一个小问题,前面说魏伯阳是走权贵路线的代表,为什么呢?
魏伯阳因父亲受党锢之祸影响,家破人亡,最后自己也被迫隐遁深山,那么他和走权贵路线有何关系?其实道理很简单,无论魏伯阳是否结交权贵了,但炼丹这个行业绝对不是平民百姓玩得起的,温饱都成问题的人,是没有钱买材料炼丹的,甚至烧火的柴都不一定买得起。也就是说,至少是不差钱的人才有可能加入炼丹界,而这些人又怎么可能和底层人民打成一片呢?他们向服务的对象推销的是自己的学识和丹药,也只有权贵才有兴趣,也才买得起。所以,高投入、高消费的行业,面向的对象也只有权贵,那些金丹派的道士们,最终都是高门大户,甚至是皇家的坐上宾。
下面,我们再花些笔墨,说说《参同契》这部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