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前面我们提到了,张伯端是在成都有了奇遇以后而真正入道的,在此之前,就是在他从桂林到成都的路上,还曾经绕路洛阳专程去拜访了邵雍。这二位会面其实并不奇怪,邵雍是位名满天下的易学大师,前面也讲过他在洛阳时,时不时的就有各地名流雅士到他的安乐窝里来拜访,张伯端这样一位醉心仙道的人当然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请教机会。
根据《神仙通鉴》的记载,治平中,正在洛阳安乐窝里打坐的邵雍忽然对门下说:“明日有客人来访,是个奇人,你要小心接待。”
治平是英宗的年号,1064-1067年,邵雍确实是在洛阳居住了,不过和张伯端从桂林入蜀的时间却对不上,当然了,和神仙传说有关的话题中,时间才差了几年那算是非常准确了,差几十年、百多年那也是常事,至于那时邵雍是在小草房里住还是搬进了安乐窝里,那就更不用理会了。
第二天,门前果然来了一个人要求见邵雍先生,此人当然就是张伯端了。门人一看这位长相,很明显就是帅哥一枚嘛,任谁也看不出来他是个八十多岁的老头,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神仙人物嘛,气质出尘,永葆青春的。
二人相见,寒暄客套,一番礼仪下来自不必提。分宾主落座以后,那位门人兼推车的车夫奉上茶水,二人开始了亲切而友好的交谈。内容很快就从今天天气不错、国际国内形势聊到了核心话题,张伯端放下宋瓷茶盏,肃容一礼说了下面一段话:
“曾肆力于儒,肆业国学,久不第,因玩佛书,忽生击竹之感,顿悟无生之理,浪迹云水,晚得混元之道,未备,是以遍历四方,访求大道。闻先生蕴抱玄微,故而进谒。”
六十一个字,把自己的学习生活的经历交待完了。接下来二人相互就先天学、《参同契》相互印证,想必各有所获吧。所谓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张伯端临行前请教年纪远小于自己的这位易学大师,想知道自己何时才能参悟出真仙大道,未来是否有成。
邵雍心念一转,拢在大袖中的手指一掐,转眼之间梅花易数卦象已成,随口问道:“您高寿?”
“痴长八十有二。”
略一沉吟,邵雍便对张伯端说:“先生缘在西蜀,此行必成大道。”
以后的事情道友们就清楚了,张伯端成都遇真,回台州著书……,果然如邵雍所说。
二人这次见面,实际上正史里面并没有记载,所以真实性暂且存疑,不过里面有几个细节简单解释一下,还是有点意思的。
第一,张伯端说了一句“击竹有感”,这个典故出自《景德传灯录》,是一部经过宋真宗认证过的佛教史书,学术价值很高的,所以对于三教兼修的张伯端来说它应该是必读书目,随口引用自不在话下,这并不足为奇。
这个典故涉及到一位法号叫作智闲的和尚,不研究佛教史的人可能不知道其人,他是惠能的五代传人,沩仰宗二代弟子。如果还不知道惠能是谁的话,那么《坛经》是否知道?如果还不知道,那么佛教有个著名的机锋故事“菩提本无树……”想必都知道了吧,所以智闲也是大有来历的高僧。○
有一天,这位智闲大师的师傅沩山问他:“徒弟,来来来,考一考你,你出生前是什么样的,说说看。”
“那我怎么能知道,谁也不能知道啊自己生前长什么样啊,难道师傅你知道自己生前的样子?”
“我自然知道了。嗯,这个问题很重要,我知道也不能告诉你,因为我知道那是我的东西,和你没有一毛钱关系,你必须要自己悟,悟懂了才能成为你自己的东西,明白?”
智闲只好出门右转,回到宿舍脑子里一直想着这个问题,无奈几天下来也毫无头绪,感觉是自己佛法学得不精才回答不出师傅的提问,于是就躲进藏经楼里,想从众多的佛经中寻找答案。结果是失望的,没有找到一点线索,这就有点受打击了,不禁有点灰心意冷,怀疑自己本来就不是个当和尚的料,于是就把自己多年的学习笔记烧了,找到师傅说:“师傅,看来我不适合于搞理论研究了,不再想这些佛经佛理了,我打算出去转转,反正能吃饱饭就行了。”
智闲这一出来跑了不少地方,这一天来到了南阳,眼看这里风景不错便暂时留了下来。一天,他打算种点菜,在开荒的时候,随手把一块石子扔了出去,恰好打在一根竹竿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声音,和尚立刻愣住了,突然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机缘——顿悟。经过这次顿悟,智闲明白,只有把以往所学的全部丢掉,才能洞见本心,这就是一击忘所知,击竹有感的典故。上面说过,张伯端是很认可顿悟思想的,所以对智闲的这次机遇印象非常深刻。
第二,邵雍为什么会预知有人来访?难道是传说中的未卜先知?
儒家认为,按照《易经》的理论,如果某一个人心性洁静,就可以达到一种“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境界,儒家称这种境界为“天人感应”,意思是说天和人本是同类相通,可以相互感应的。天是老大,自然可以干预人事,人虽然不能反过来管老天的事情,但却可以感应上天,当然了,能感应上天的人,肯定是相当不简单了。邵雍提前感应到有个重要的人物来访,除了说明张伯端是个可以影响天地的大人物,他的来访是件惊动老天的大事以外,也说明邵雍的大儒境界几达至境,因为天人感应可不是随便读几天书就能达到的境界啊。
第三,邵雍是怎么成卦的?好像他也没有拿出几枚铜钱来爻卦,也没用到蓍草、竹签之类的工具啊。涉及到主旋律,不便很深入地讲这些,这里简单提几句《梅花易数》里面的起卜方法。南怀瑾在《易经系传别讲》中说过这么一段话:“梅花易数这种卜卦的方法,大家都认为是邵康节先生流传下来的。不要铜钱摇,也不要抽签。一个人一进来,‘先生请你卜个卦’,这样卦已经卜好了。”
估计道友们都见到过有人用三枚乾隆通宝或者五铢钱之类的卜卦,也看到过抽签的,那么不用铜钱,不用抽签,卦是怎么卜的呢?这就是邵雍的创新,他的起卦方法非常灵活,也非常多,比如来人求卦的时间,就是非常常用的一种起卦方法,用到了年、月、日、时,当然是用的干支法而非现在的数字,具体就不多讲了。还有很多其它起卦方法,比如根据求卦的人从哪里来,是男是女,是站是坐,在东在西,说了几个字,周围有什么东西,或者有什么声音等等,这些都可以用来起卦,所以起邵雍的起卦方式极多,也极为灵活。至于有了卦以后如何断卦,又要分体、用,万物立象,还要结合变卦和互卦来看过程和结果等等,总之就是极灵活又极复杂。
所以,在他们聊天的过程中,当张伯端忽然向邵雍问起自己的仙途如何时,邵雍自然是无需铜钱、签筒,心中立刻就有了卦象,结果也就知道了。有道友会问,你说这么热闹,邵雍是按什么起的卦?按当时的时间、按张伯端的那句话,按他的年龄,按二人的所处的方向位置等等均可以成卦,如果道友有兴趣,私下可以再交流,这个话题就到此为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