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第六章 谁来拯救道藏 上【1 / 1】

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道藏的话题前面已经讲过好几次了,王朝更迭中,道藏的命运可谓多舛,历史上虽然有过多次编纂,但千年的累积被毁掉也只是弹指间的事情。远的不说,刚讲过的元朝佛道之争,元宪宗、元世祖,就是蒙哥和忽必烈这两位就把道经又是红烧又是爆炒地灭了个七七八八,甚至连雕板都没给我们留下。当全真道士们还庆幸某个鸟都不去拉屎的小道观里侥幸保存着一两套道经时,随着元末战乱又被扫荡了一遍,此后能保存下来的道经,可以说都是三清道尊特殊照顾了。及至明朝这片饱经蹂躏的土地终于稳定一些以后,永乐大帝想起来找几本道经研究研究的时候,手下送上来了一本本或缺页、或还带着被烧烤过的痕迹的一堆被称为道经的、破破烂烂的东西时,朱棣便决心重修道藏,也算是对真武大帝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吧。

那么这个重任交给谁呢?翰林院?no,翰林都是天下读书人中的精英,不是说非进士不能入翰林嘛,学问是够了,但专业却是不对口,这种事情还得找专业人士,所以龙虎山的机会终于来了。

明初时龙虎山很是低调了一段时间,那时的朱元璋和孙子朱允炆对龙虎山不但谈不上恩宠,朱允炆甚至还取消了张天师的诰印。耐得住寂寞才有机会,朱棣不但恢复了43代天师张宇初的地位,没收的诰印也发了回来,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士为知己者死,俺老张这一百多斤就交给万岁爷了。

当接到皇帝朱棣布置的重修道藏这个任务以后,张宇初是心情估计道友们应该能体会得出吧。那是1406年,有人说是1403年,反正我们已经习惯了道教在时间方面的不准确的风格了,好在差一两年也没什么关系,无非就是张宇初多领或少领几年工资罢了。

必须得承认,在连电脑、复印机都没有给配置的简单的办公条件下,重修道藏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绝对艰巨,就算是放到现在也是一个相当浩大的工程。相信张宇初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的,估计连吃饭都以盒饭、方便面或者外卖为主,打坐炼气那肯定是顾不上了,否则以长寿(基本上)著称的张天师世家,他也不应该五十多岁就早早地辞世了。

道藏的编修工作才刚开了一个头儿,项目主持人就撒手飞升了,所幸龙虎山从来不缺人才,于是朱棣又下诏命令刚接班的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初的弟弟张宇清继续主持这项工作。

直到1427年张宇清辞世的时候道藏还没有编完,此时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

虽说张家兄弟很努力了,但是也没能在朱棣驾崩之前交出答卷,当了不到一年皇帝的儿子朱高炽也没看到。直到重孙子英宗朱祁镇时,道藏的编修工作依然在继续。

正统九年甲子(1444年),经历了四代帝王,历时四十多年的努力,道藏终于完工了。同期,英宗安排通妙真人邵以正开始督校并刻板,十一月十一日,真是个好日子,昨天的双11道友们一定大出血了吧?由于道藏开始印刷的时间是英宗正统年间,所以这版的道藏就被命名为《正统道藏》。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正统道藏》,也相信肯定有人会把“正统”理解为官方、权威、正宗的意思吧,实际上它也仅仅是个年代而已。

别看举全国之力,耗时四十多年才完成了这项庞大的工程,《正统道藏》实际上也仅仅是完成了对以前道藏的恢复、道经的收集汇总工作,并没有多少修订、校正方面的工作。最终的《正统道藏》共集成了5305卷(这一数字也有不同的说法),同样是按照以前的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式,函目也是用的《千字文》,也就是从“天地玄黄”开始,编到了“英”字结束。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找《千字文》看一看,恰好是到了“既集坟典,亦聚群英”结束,如果数一数,正好480个字,所以最后共编了480函。每函又分成若干卷,一卷就是一本册子了。

此次刊印的数量不算少,都怕以后又因为什么不可抗力的因素造成悲剧再次上演。最后,由皇帝亲自安排,随着一道圣旨把这些道藏分赐给了各大知名道观,据一些史料记载,包括楼观台、华山报恩寺、白云山白云观等均获赠过《正统道藏》,看来深得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的精髓。道藏送过去的同时,皇帝让道士们小心收藏,严格管理,“看诵赞扬,上为国家祝厘,下与生民祈福”。

道教界对皇室整理道藏并赐经的恩宠自然表达了十足的感激,被赐经的宫观一般都会选一间上房,用上好木料打造书架书柜,珍而重之地收藏,生怕蚁咬虫蛀。在北京白云观中还保存着一通石碑,篆书碑额为《赐经之碑》。碑身则是正楷,是正统十二年八月皇帝的圣旨,下半部分则是翰林院修撰许彬撰写的印经、赐经的过程。许彬绝对是个大才,应该还当过一个月的内阁首辅,所以才会由他执笔吧。目前碑身已经被玻璃罩子保护了起来,有机会到北京的道友可以去看一看。

对了,关于《正统道藏》的最终刊印时间,还有学者认为不是正统九年,而是正统十年、正统十二年等,说法不一。经过考证,还有人提出来这样一个结论:从永乐十七年道藏开始编纂以后,曾多次刊刻,所以才会发现有宣德九年、正统十年、正统十二年、万历二十六年、万历三十五年、万历四十四年等很多个版本流传。可以确定的是,《正统道藏》在嘉靖三年(1524年)八月十日和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七月吉日曾经两次重印。

此次刊刻共雕了121589张经版,可以说张张都是宝贝,如果道友们看过道藏,别的不说,仅看看那些精美、繁复的插图就足够我们感慨好几天的了。这些经版当时被存放在司礼监的经厂里,明亡以后,清政府倒是没有把它们当垃圾扔了,而是把存放到了北京西安门皇城道观的大光明殿里。令人扼腕的是,1900庚子年无一幸免,全都毁了。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奉神宗朱翊钧,就是著名的万历皇帝的命令对《正统道藏》增补,把以前没有收入的道书,还有一部是正统年以后新发表的那些著作补充进去,这就是《万历续道藏》,简称《续道藏》。此次增补了180卷,最后总共是5484卷,由原来的480函增加到512函。函号还是采用的千字文,从杜字开始到缨字止,因此后世又有了一部《续道藏》。细心的道友可能会发现,《正统道藏》是5305卷,增加180卷后,应该是5485卷,说实话差的那一卷去哪了我也不清楚。

熹宗天启年间,还刊印过一部袖珍版《道藏》,称天启丙寅新刊袖珍本,不过一直没听说过有谁见到过,目前还只存在于传说中。

总体来说,无论哪个道观里的道藏,在收藏、传世的过程中,基本上都经历过多次缺佚、补修,目前发现的明代版的道藏,基本上全都有残缺。拿白云观的收藏品来说,到清朝道光年间就发现有了残缺,可见其它地方的保存也不见得有多好。

所幸的是白云观有一位羽士郑永祥发现以后,便多方募捐,由王延弼主持对残缺的道藏加以补抄,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最终完成,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最为宝贵的一套典籍。这件事情的始末,有兴趣的道友可以找找《白云观重修<道藏>记》了解了解,这里不再多说了。

1923年-1926年间,徐世昌(就是曾当大总统的那位)曾委托傅增湘主持,以上海涵芬楼从北京白云观借出来的《正统道藏》和《续道藏》为原本进行影印,后由商务印书馆缩印线装,这就是今天被称为涵芬楼影印本《道藏》。这次印刷并没有按原来的512册分册,而是分成了1120册。共印了100套,后来又加了50套,结果三年后便销售一空。

在这次影印过程中发现,《正统道藏》和《续道藏》都有了残缺,经最后统计,发现中间一共缺了98页。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并没有想办法解决缺页的问题,算是个瑕疵。值得庆幸,还好有过这次影印,因为十年以后(1936年),白云观的两部道藏缺损更加严重了,其中有一部甚至已经缺了2734页了。此后经多方努力进行了增补,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这两部道藏的完整性。正是有过修补工作,这两部著名的明版道藏中,一部是道光修补本,另一部则是民国修补本,其中有一部后来被北京图书馆所收藏。

如果想知道这次重印道藏的前前后后的细节可以私下里再交流,不再多讲了。

1977年,东山中华道教会曾组织由艺文印书馆对涵芬楼的影印本道藏进行了缩印,为32开本60册一套的版本。这次缩印工作同样没有想办法补全缺页,不过却增加了一册目录,同时还把明清以来散佚的15种道书增补进了道藏中。

同年,新文丰出版公司也对道藏进行了影印,不过是16开本,同样是60册,另加一册总目录。1986年10月,日本株式会社也影印了道藏,为16开36册版,再加一册目录。

1988年3月,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共同努力,参考上海图书馆里收藏的白云观旧藏本(原来属于上海白云观),对涵芬楼版的道藏加以补缺、刊误、描残等工作,终于补足了原来的缺页,编成了16开本36册,这也是目前学者们公认最好的一版道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