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第二十五章 京华冠盖 其功不朽 下【1 / 1】

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二十五章京华冠盖其功不朽下

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得出来,无论是王常月还是娄近垣,二人都不再四处宣传道教那些传统的道术、内丹、外丹之类的东西,因为他们知道当权者并不喜欢这个调调。当然不说并不等于不研究或者不重视,娄近垣还是要研究这些东西的,毕竟是自己的专业嘛。○

娄近垣最重视的是符箓法术,算是龙虎山的擅长专业,而符箓同样离不开炼气修真,所以炼养也好,内丹也好,他的修为同样也不低。

龙虎山天师一脉早在张继先时代就尝试着把佛教中的空观思想引入道教。随便举个例子,比如张继先说过,心是万物本原,因为心可以产生万物,没有了心则万物对于人来说也就谈不上存在,很明显的给“道”赋予了佛性。援佛入道的原因,其中有政治大环境、道教发展情况以及天师道的现状等等有很多,前面大体上也都有所涉及,这里就不再详细分析了。

娄近垣师出龙虎山,自然也就接受了这一思想,在他的《西江月》、《阐真篇》等作品中均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娄近垣在《阐真篇》中写道:“水燥火湿,阳静阴腾,一来一往,互为出入。化母孕其灵胎,真君宰其坚骨……更问壶中天地乎?”据专家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这段话非常深奥,表明娄近垣在内丹理论方面成就很高,差不多是专家一级的。

当然了,娄近垣关于内丹方面的论述还有很多,诸如“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见性明心开导后学”,“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心”,总之无心就是明心见性,无心于物就可以泯照而觉圆,懂佛学的肯定能感觉出来,娄近垣是深得《楞严经》的精髓。

娄近垣能够做到把一切有的、无的、相同的、不同的都看穿,他在《性地颂》中说:“心如不逐物,何处更寻吾”,把三千世界都收纳到自己的方寸心中,金丹不就大成,大道也就成功了?

再比如在《西江月》中他说:“性悟头头是道,心空处处菩提。若人会得这玄机,即是佛仙秘义。”在《示后学》中则说“世间种种法,皆出于自心,故曰: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如果一心不生,无法无咎,则自然能转一切,而不为一切转去。”《阐真篇》中则进一步称,悟了心为虚空以后再可以做到用心的不动来应对万物变化,保持真空本我的状态,此时万法不浸,万象也不会造成纷扰,物无遁形于心,法则为我用,此时就算仙道功成了。

在此基础上,娄近垣更重视内炼,认为人离不开人世,但是呢还要做到无心于物,生于其中,还不能被污染,那不就只有莲花出污泥不染嘛。在《性地颂》里娄近垣说,能做到“如露滴荷盘,圆转不落迹”才可以,如果仔细想想,他还是没有离开前辈们的坐忘思想,无非是在里面加入了更多的禅学元素罢了。

所以说,娄近垣的道就是无名、无形、无定位的,是无所不能又无所不在的,是空的。说到底心才是根本,无心才是关键,这也是娄近垣的思想的基础,贯穿了他的所有的著述及思想之中。

经过娄近垣的努力,从上到下对正统道教有了认识上的改变,他一方面重视斋醮符箓以更亲民,放低了正统道教的姿态,积极融入社会。另一方面,他又全力倡导三教合一,为以后的道教的发展指出了一条能够有所发展的道路,最重要的是要让满清政府“不废其教,亦不用其言,听其自生自息于天地之间”,娄近垣在其中的用心良苦真的应该被后人牢记。

后面还会详细讲两位重要的人物:陆西星和伍守阳,他们本来是全真龙门一脉的传人,同样推动着佛道的融合,伍守阳甚至还搞出来一个仙佛合宗。

在整个道教衰落的大趋势下,虽然有王常月和娄近垣这二人的努力,都有借助皇权重现道教辉煌的想法,但是终究不能改变大势。特别是道光以后,满清对于道教的限制越来越多,越来越严,正统道教的发展越来越困难,也更难以有什么创新发展,衰落似乎也成了唯一的路了,可是道教的世俗化、民间化的进程是越来越深入。

娄近垣具体哪年死的不详,有一种说法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在京城的妙缘观辟谷数天后坐化,时年89岁。乾隆拨了专款,安排人把他运回了龙虎山厚葬。前面讲过,由于种种原因乾隆开始对道教是非常不友好的,就算是对正统道教都没有好脸色,但是对娄近垣却一直没有亏待,也算是独一家了。

娄近垣的遗著有《南华经注》一卷,《御选妙正真人语录》一卷,《重修龙虎山志》十六卷及科仪、音乐、诗文等方面的作品。

现存的《龙虎山志》共有三个版本,都是在元代翰林侍讲学士元明善编纂的三卷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一个版本是明代周召续编一卷版,又称为元本;一个是明代张国祥、张显庸续的版本,又称为张本;还有就是娄近垣的《重修龙虎山志》,在《三洞拾遗》、《藏外道书》等里面也把它收录名为《龙虎山志》,称为娄本。至于这三版本的内容、联系、传承等等就不细研究了。

娄近垣最大的成就是科仪,所编写的相关著作包括《太极灵宝祭炼科仪》、《先天奏斗玄科》、《梵音斗科》、《大梵斗科》等,最重的是他整理了《黄箓科仪》。

简单说说《黄箓科仪》,这是娄近垣重要成就之一。这部科仪类的著作共十二卷,现今见到的是乾隆十五年(1750年)和亲王重刻的朱墨印本,原作者不详,卷端题《清微黄箓大斋科仪目录》,前面有娄近垣的序。

所谓“黄箓大斋”实际上道教斋法中的坛醮中的一种,往上追溯可以到当年五斗米道的三官手书和寇谦之的云中音诵,到晋、刘宋时期陆修静开始设了黄箓斋仪,陶弘景因斋设醮,还制订了众醮仪,到了隋唐时期就正式以斋醮并称。

到宋朝,真宗安排王钦若修订醮法,从那时起黄箓之醮才真正开始大兴。从明代开始建醮增多,花样繁复,什么万寿大醮、安神醮、生辰醮、启祝醮等等,这些都是黄箓大醮。

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道教的科仪方面相当复杂了,《道藏》里面这方面的内容也相当多,娄近垣在科仪方面的研究可以称得上专家一级的。道教史上著名的道士如陆修静、陶弘景、张万福、杜光庭、林灵素、刘混康、王玉阳、丘处机等也都精于斋醮科仪,龙虎山、茅山、阁皂山自然是以斋醮见长的大门派了。此外,太乙教、全真教都算是这方面比较擅长的道派。

在《黄箓科仪》的序里,娄近垣说这次进京面圣,机缘巧和之下获得了一些关于斋醮科仪方面的刻板,一看全是失传的道门无上秘籍,潜心研究之后发现,很多地方有所缺失,同时还有些错误,于是就潜心增删,最终整理成了十卷正本。

不知道是出于一种什么想法,娄近垣并没有打算把辛苦整理好的如此珍贵的书本流传开去,反而是打算把这套书找个名山大川藏到一个山洞里。还好和硕亲王恰好来拜访,分宾主落座上茶之后,王爷偶然看到桌上这一摞书稿,哪里有不问一问、看一看的道理。当娄近垣把想法一说,和硕亲王当即扼腕说:“别介啊,这书写得多好啊,我是越看越喜欢,别人肯定和我一样喜欢,把它藏起来太可惜了。这样吧,您要同意我就先拿回去认真拜读,完了以后咱们再定。”

于是,和硕亲王便抱着书稿回到王府,饭也顾不上吃,觉也不睡,逐字逐句认真研读,边看边批。不久,和硕亲王来见娄近垣说:“真人,此书真是旷世之作,为了你们道家的正统延续,请您准许我全权负责出版事宜。”于是,经和硕亲王的前后张罗,最终《黄箓科仪》一书才得以雕版刻印,娄近垣也高兴,亲自为自己的辛苦成果作了序。

在序里娄近垣说最终整理了十卷,实际上和亲王的刻印本是十二卷,这个就不纠结了。这部书里面,娄近垣对道教以前的种种科仪进行了删减,去掉了很多重复的、不适用的内容,使科范仪式的可行性和参照性明显提高。其中前九卷的主要内容包括发奏、建坛、宿启、拜表、早朝、午朝、解坛、设醮各项科仪,卷十为总圣位科,卷十一为通用文检,卷十二为符秘手诀、坛图印式、步虚散花、乐谱赞文等,大约就是法坛的图解、步法、配什么音乐、唱什么经文等等。

从清代开始一直到现在,基本上都是以这本科仪为标准举行各种法事了,所以说这部书算是承前启后的重要的法事集。

最后提一句,熟悉《红楼梦》的道友应该对里面的张道士有印象吧,这是一位游走于高官权贵之间的真人,据说他的原型就是这位娄近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