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风系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一日西市刚一开市,就传出大消息,朝廷印制的《论语》开始发售了,价钱极其便宜,一本只要80文。
这个价钱是李世民定的,为了尽快增加读书人的数量,为了科举选士时能多点人来参加,就是不赚钱他也要把书大量地卖出去,让每个读书人手中都有书。
李泰算了印书的开销,《论语》近12000字,按李泰定下的印刷版面,需要80多页,40多张纸。
印书的纸要两面印刷,需要较好的纸,即使这样,40多张纸也不过是30多文钱。
开销最大的还是做字模和印刷、装订的人工,李泰最后定价100文。但李世民说只要不赔钱就行,把价钱再降了降,降到了80文一本。
然后让李泰印了5000本,在市面上大量销售。
这5000本《论语》一上市,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西市一家卖杂货的铺子里,孙秀才正在算账。他是一名寒门学子,为了生计,在这家铺子做账房先生。
他的朋友张良急匆匆地跑进来道:“孙贤,你听说了吗,西市有家书铺发售《论语》,一本才80文。”
孙秀才听闻惊得连笔都掉了。
他一直梦想着拥有自己的书,事实上所有的寒门学子都有这样的梦想。
但书籍如此的贵,一本《论语》就要两三贯钱,他们根本无法负担的起。
寒门学子只能找人借书来看,或者几个人合伙买一本书,轮流看。
不管是哪种方式,他们拿到的都是手抄书,既然是别人手抄的,自然不能保证没有错漏。但就是这样的书,也很难借到手。
前段时间纸价大降,《论语》也价钱也降到了一贯,他正准备和张良凑钱一起买一本,但仙人在广播里又传了活字印刷术,他想书价肯定还会再降,就耐心等待。
谁知这一等竟等到了天大的好消息,一降就降到80文,远远超出他的预想。
欣喜之余,但又想到一件事:“这书卖得如此便宜,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如果是粗制滥造的书,那还不如不买。
“哎呀,这是朝廷印的书,陛下为了让天下学子都有书看, 下令印了5000本,在全国发售,仅长安就发售2000本,还特意把价钱定到最低。能有什么问题?”
“那太好了,等我算完这些账就去买书。”
张良急了:“哎呀,你知道现在有多少人排队买书吗?都排了几条街了,去晚了书就没了。”
“2000本书都不够卖吗?”
“你不知道,听说这次印书的字模是照着欧阳询先生的字做的,印出来书就像是欧阳先生亲笔写的一样。你想,买了这书,既可以读论语,又可以临摹欧阳先生的字,岂不是一举两得。很多家里已有《论语》的人都要再买一本,2000本书自然不够用了。”
“那还等什么,我们赶紧去买。”
孙秀才跟掌柜的告了个假,两个人急匆匆赶去买书。
来到书铺,门口果然排了长长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恐怕得有上千人。
店里的伙计忙着收钱,拿书,即使掌柜的增派了几次人手,还是忙不过来。
孙秀才排了许久,眼看就要到他了,就听到店里的伙计大声喊着:“本店的书已全部售完,大家请回吧。”
这时队伍还排得老长,排队的人顿时就炸了,大声地抗议,顿时乱作一团。
掌柜的赶紧出来解释,说2000本书已全部售完,实在是没货了。
排队的书生都议论纷纷,说这次印了5000本,但长安只发售2000本,其他的书都售往洛阳和各大城市,这次卖完了,不知道还会不会有这么便宜的书。
孙秀才和他的好友张良懊悔不已,早知如此,就该早点来排队。
很快净街鼓响起,武侯开始赶人回家,没买到书的书生也只能遗憾地回去了。
李世民得知此事,很高兴见到有如此多爱书之人,当即命令再印10000本。
李泰接到加印的命令,不由感觉庆幸,因为下一本书所需的字模还没有做全,印《论语》的几十个印刷版还没有拆,马上就可以开印。
他立即命令工匠们再印10000本。
有了印刷术,一天就可以印1000本,印好立即拿去书铺销售,即使这样,每天印出的1000本书一投入市场,当天就售完。
孙秀才第二天就赶去书铺排队,终于买到了自己想要的书。
《论语》印满15000本后,又开始印《大学》、《中庸》,印刷工坊不停地印书,要将所有的经史子集都印一遍,让天下读书人都有书可读。
孙秀才可乐坏了,他攒了半年才攒了一贯钱,打算买一本《论语》来读就是了,没想到竟然把四书全部买完还有剩余。
不光是他,所有的学子手上都有刚刚印好的书,而且是印得工工整整,没有任何错漏的书。
大家都说这是当今圣上为了让学子有书可读,特意命工部印制的,而且只收成本钱,就是为了让所有的学子都买得起书。
李世民最后一算账,发现印的这些书不但没有亏本,还赚了不少,最重要的是还给他赚来了好名声。
因为书变得便宜了,越来越多的人想让自己的孩子读书,希望有一天能考取功名。
但他们发现,竟然找不到能去的私塾。
四处一打听才发现,长安和周边地区的有一半的私塾都关门了。
这就很奇怪了,以前纸贵书也贵,读得起书的人少,私塾的生源不多,少一点也正常。现在书便宜了,读书的人多了,私塾应该开得更多才对,怎么刚刚相反,私塾反倒关门了一大半。
李世民也发现了这个异常现象。一调查便知,原来很多在私塾教书的先生都离开了,私塾缺先生,自然只能关门了。
那么这些教书先生去哪儿了?李世民发现,原来他们都去了世家为家族子弟开设的私塾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