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第201章 三国民族政策(下)【1 / 1】

真~小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当地方少数民族势力威胁到中央政权时,诸葛 亮采用“南抚夷越”的策略,七擒七纵孟获,孟获 归服,仍令其管辖原领地且不设蜀汉军官主管、不 留军队驻扎。

蜀国这样有其必然原因,首先蜀国 根基尚浅,面对少数民族政权不具备魏国强力征服 的条件,在对待少数民族态度上比魏国更平等和尊 重,对少数民族势力更多的是联合策略而非征服和 同化,这一点除了与蜀国自身国力稍弱之外,还与蜀国一贯延续“汉”正统的观念有关,严格来讲, 蜀汉应该叫“季汉”。

所以蜀在民族政策推行时, 更多的是在合作互助的基础上获得资源。

而诸葛亮在《隆中对》 中说的“西和诸戎”, “诸戎”是指居于武都、阴平、汶山、汉嘉等郡的 众多部落,分属于氐、羌、匈奴、鲜卑等民族,统 称为“诸戎”,往往居住于蜀汉同曹魏争夺的地 区,这些地区多为军事战争区,所谓“和”在战争 时期也未能贯彻实施。

蜀汉还同曹魏一样,在西戎氐、羌中大量征兵并强迫其供应军需,这与蜀汉对待夷越的态度完全 不同,也可以看出三国的民族政策制定基本上考虑 自身利益层面远大于少数民族部落发展的要求。

在调整郡县、设立新郡县的同时,对拥护蜀汉 政权统治的“方土大姓”和“夷帅”首领,采取了 “ 皆即其渠率而用之”的政策,将少数民族中的主要人物调离南中,吸收到蜀汉政权的军政机构中任职。对于各族的“夷帅”首领,给予“瑞锦铁券” (契约文书), 并将他们与郡守的关系画成“图谱”, 以这种温和的方式向他们展示郡守对他们的统治关系。

这一点与魏国任用少数民族成员为帅有关的 目的相似,既想通过这种方式笼络人心,获得少数 民族群众认同,又要借此达成其真实目的 —— 让少数民族群众归服并确立统治关系。

归服与真心认同 并团结一心,是两种概念,前者是利用与资源的榨取,后者是心理认同之后的共同发展。

相对比魏 、蜀 ,从吴国对山越的征讨可以看出,吴国的政策是征讨征伐意味更浓,山越是一个 人口众多、盛极一时的民族,居住在今苏、浙部分山区,孙权根据“强者为兵,羸者补户 ”的方针, 对山越制定了征服掠夺的政策。陆逊进剿山越,俘 获大批山越人,“得精卒数万”。

在大围剿中,杀 伤人数未被记载,诸葛恪却从因饥荒出逃的山越人 中,抽出4万名壮丁当兵,“恪自领万人,余分给诸 将”, 剩下的人作为编户,可以说“悉取其地, 以 民为兵,遂为王地”。

这种典型的征伐掠夺行为引起山越人民的强烈 反抗,反而牵制了东吴兵力,耗费大量资源,使其 在三国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孙权还特遣“不宜远 出 ”的亲信张温出使蜀国, 向诸葛亮作解释,说明 吴国和魏国保持联系合作只是在山越部分,并让张温对诸葛亮表明“若山越都除,便欲大构于蜀”。

在 海外联系方面,东吴政权利用与海洋毗邻的优势, 加强海外联系。孙权“欲偏师取夷州 (台湾)”, 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澶州。 因澶州“所在绝远,不可往来”,“不可得,但 得夷州数千人还”。

3 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