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31.第28集《佛法修学概要》【1 / 2】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戊二、四禅定分二:己一、释义;己二、种类

己一、释义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九页,我们看戊二的四禅定。msanguwu

我们前面讲到欲界诸天,他们共同的修学是十善业,包括身业、口业的行为,也包括意业的调伏。所以身为一个天人,他应该是一个某种宗教的修行者,他已经不是一般的在那个地方跑来跑去的生死凡夫了,因为生死凡夫造不出这么坚固的善业来招感天福。所以一般来说能够生天都一定有宗教信仰。

天人当中其实还分成两类,就是一般的天人跟天王。在经论上说,什么因缘能够生天王呢?他除了十善业以外,他要加修四无量心: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跟舍无量。就是说,同样十个人去造一件善事,如果你在善事的时候,你想要去帮助众生的心特别强烈,慈者与乐,悲者拔苦,你不是说只是应付,反正大家集合你去我也去,你只是应付的,那你就很难变天王。天王的心,他是一种很强烈的慈悲心。第三个,他在造慈悲心的时候,是非常欢喜的,主动积极。他可以同时打几十通电话,把大家集合起来,他愿意在中间穿针引线,帮大家安排车子,安排饮食。就是他在慈悲的过程当中,他比一般人更加主动积极,他有大欢喜。第四个是舍心。这个很难,他造功德的时候不执着,当然他不执着不是说能够修到像圣人一样不执着,就是相对凡夫来说,他对名利心相对淡薄。这种人就有可能做天王。就在十善业的过程当中,加上很坚定的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这是天王的果报。

前面的都叫作欲界天,也就是说,这个欲界诸天虽然快乐,但是他还有三种欲望:有男女的欲望;有饮食的欲望;还有睡眠的欲望。这些果报体跟我们一般人道的果报体都有三种特性,都必须要有男女、有吃饭、要睡觉等等。到了戊二四禅定的时候,这个四禅天,其实这个地方应该是天,不是定而已,应该是天的一种果报,不是修四禅定。四禅天的果报,已经没有男女的欲望、饮食的欲望、睡眠的欲望,他完全是享受内心中殊胜的三昧乐。

好,我们看讲义。先把这个前面的前言,把它念一遍。

言“四禅定”者,为行者厌离欲界“粗、苦、障”之感受,欣求上二界“净、妙、离”之禅味,修习世间禅定,降伏世间五欲,使令内心归于“凝然不动,心一境性”之状态。于中就其定境之浅深,有四种差别,名“四禅定”。

他为什么修禅定呢?

首先我们看看,他修行禅定的动机。他不是说为了要了生死或者成就佛道,他不是为了解脱,为什么要修禅定呢?就是这个行者“厌离欲界果报的粗、苦、障”。就是说欲界虽然有很多很多身心快乐的感受,但是这个快乐的感受有三种过失:

第一个,粗,就是躁动不安。我们在欲界享受快乐的时候,身心是躁动不安的;第二个,苦。在受完快乐的时候,身心是一种逼迫的感受;第三个,障。这个快乐的获得我们是不得自在,有很多很多外在因缘的具足,才有这个快乐的出现。所以欲界的快乐,有粗、苦、障三种过失。

这个修行者,他特别羡慕上二界,就是□□跟无□□禅定引申的快乐,因为这个禅定的身心会出现快乐,这种快乐,它是静——它是寂静的、安稳的;它是妙——它有无量无边的安乐,周遍身心;第三个,他获得快乐的过程当中是自在的,他自己可以作主的。

这是他修学禅定的动机。他希望能够换一种快乐的模式,不希望那种粗重的快乐,他追求的是一种非常清净微妙的快乐。他还是追求快乐,只是换一种更高级的快乐。这就是为什么他愿意去打坐,去修禅定的一个动机。

那么他怎么做呢?“修习世间禅定,降伏世间五欲”。禅定这一块,我们在以后的课程“六波罗蜜”会讲。为什么禅定前面加一个世间呢?因为这个禅定只要没有我空、法空的智慧全部叫世间。就是禅定中有我空、法空的智慧,叫出世间禅定;只要没有我空、法空的智慧就叫世间禅定,就是以有没有智慧来判定这个禅定的性质。

以这个禅定降伏世间五欲,四禅天人他之所以没有男女的欲望、饮食的欲望跟睡眠的欲望,他不是勉强把它脱离,在经论上说,他根本不需要。当我们没有饭吃的时候,我们随便吃一个馒头就很满足了,但是如果你经常吃一些很精美蛋糕的时候,你就不需要馒头了。禅定的人亦复如是。他那个三昧乐一出现的时候,那是比世间的五欲快乐更加殊胜,所以他根本就不需要前面粗重的、很粗糙的快乐,是这个意思。他不是说把它调伏了,其实他根本就不需要了,他有更殊胜的快乐。

最后的功德,使令内心归于“凝然不动,心一境性”的这种禅定的境界。“凝然不动,心一境性”就是在解释这个禅定内心的相貌,它是不动的,它是专一的。

己二、种类分四:庚一、初禅;庚二、二禅;庚三、三禅;庚四、 四禅

就着他的定境的浅深,有四种差别。所以古人说:禅中无欲,欲中无禅。只要你心中还有欲望,你就进不了禅定了。这个禅定的浅深有四禅:

庚一、初禅

我们先看第一个初禅。看看初禅的相貌,请合掌。

初禅,亦名“离生喜乐地”,谓行者禅定初成,内心已离欲界五欲,而生起初禅之喜乐。此中行者身心凝然,遍身毛孔气息悉皆出入,入无积聚,出无分散,心中犹存觉、观二种粗细之心理活动,是名“初禅”。

初禅,又叫作离生喜乐地。这个“生”指的是什么呢?离开了欲界的五欲叫作生,他远离了欲界五欲的需求。他身心出现什么呢?出现两种的感受“喜”跟“乐”。这个“喜”是比较粗重的,它是种粗重的快乐;这个“乐”是比较微细了。

在唯识学上说,这个“喜”跟“乐”就像一只鸟,一只鸟要飞到空中的时候,它振动它的翅膀,这个是比较粗重的动作叫作“喜”;它在空中飞翔的时候,它的翅膀只要保持平衡就好,那个就是“乐”。就是刚开始从平等的感受要生起快乐的时候,是先喜,喜是很粗重的。慢慢慢慢快乐到一个程度的时候,保持稳定的时候叫作乐,比较精细。所以他这粗细两种快乐都具足。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就是禅定初成。这个人他到过欲界定,到未到地定,最后才达到初禅,他也经过一段长时间的修行。他要修专注,要调伏欲望,要减少饮食睡眠,有很多的功课要做。这个时候,他那个初禅成就以后,就不再需要前面的粗重的五欲了。一个人在修禅定的过程,他要勉强自己调伏五欲。但是他得到禅定以后,自然不需要五欲,因为他有更好的东西。

所以在因地的时候他是调伏,在果地的时候叫作脱落,他自然就不需要。所以他产生这种初禅很殊胜的喜乐。这个时候——“身心凝然”,第一个他是寂静不动;第二个,他身体会产生变化。前面身心凝然,是指他的内心状态是寂静不动的。这以下讲他的色身变化,他的毛细孔开始自动地呼吸。他是怎么呼吸呢?“入无积聚,出无分散”,特别的顺畅。

这个禅定人,在止观的书上说,他散乱的心慢慢地收回来。比方说,他注意呼吸或注意佛号——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我们一般是心光外泄,心的能量是散乱的,今天攀缘这儿,明天攀缘那儿。他把那个心的能量,慢慢集中起来以后,变成一个强烈的水柱的时候,你的身体产生变化。

第一个,最重要就是身体那个地水火风,风大生起了,你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气息,从丹田开始生起,然后慢慢慢慢周遍身心,它会有一种很殊胜的气息。禅定的力量,那个气息改变就是一个征兆。所以一个人要得禅定,第一个先产生气,精气神的气。因为他的精神集中,所以他精力的能量加强,由精转成气,由气再提升为神,所以他的气开始生起的时候,这是禅定的最重要的征兆。他不需要靠鼻孔呼吸,他全身毛孔都开始呼吸,而且他的气息是周遍身心。

但是初禅也有缺点。他有觉观两种粗细的活动。这个觉观我们解释一 下。

这个觉观是怎么来,为什么禅定的喜乐当中又有觉观呢?因为他是从欲界慢慢爬上来,欲界有贪爱烦恼,禅定是进不去的。你整天打坐,你只要烦恼没有调伏,你进不去禅定。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关卡。所以他必须要修观,观身不净。观察我们色身是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内相不净;然后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利用九孔慢慢排出来。所以他慢慢慢慢观察,我们色身是不可爱乐的,这个时候他对男女色身的爱取,慢慢地调伏了,慢慢地他那个波浪调下来了,这个时候他才能由专注力跟不净观两种加持力,从欲界而进入到禅定。

所以他这个觉观,是帮助他脱离欲界,进入禅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助缘。当然这个地方入了禅定以后变成累赘了。他前面透过觉观的智慧,从欲界把他带到初禅,但是他到禅定的时候,他这个觉观的波动对他禅定的寂静产生了干扰,我们到二禅就会说明。

大方向来说,我们可以知道,禅定的人有三种功德:第一个寂静,第二个安乐,第三个自在。在欲界,寂静跟安乐是永远不共存的,有它就不能有另外一个,有另外一个就不能有它,所以在禅定当中他很难得,他身心世界是非常的快乐,但是他的心还是如如不动,还是寂静安稳,这个是非常难。

其实这个四禅定四空定,它已经是介于安乐道跟解脱道的中间了。严格来说,它已经不是安乐道了。他不像欲界那种散乱颠倒的快乐境界了,但是他又不真的是声闻、缘觉、菩萨那种出世间的解脱道,因为他没有空正见。所以禅定这个四禅四空,刚好是介于安乐道跟解脱道中间的一个过渡。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禅定的修学者他认为他成就圣道了,因为他很多的相貌跟涅槃的功德是非常像的。比方说他同时具足了寂静,又同时具足了快乐,这不是世间的快乐所能够比的,已经有点像出世间的涅槃寂静安稳乐,更重要的是他这种快乐不共于欲界,它是自在的——老僧自有安心法,八风吹来亦无妨。

我们娑婆世界的快乐,欲界的快乐要很多条件。比方说你喜欢吃饺子,你要身体健康,你要脾胃很健康,要有人帮你把饺子准备起来,你心情还要快乐,所以你要很多内外的因缘具足了,你那个乐受才会出现。不是说你福报大就会快乐,娑婆世界不是这样,需要很多外缘的配合。禅定的人不需要。只要有一个地方让他坐,他双腿一盘,马上能够创造快乐,马上进入禅定,自己就创造快乐了,他不需要别人跟他配合,不需要。当然圣人也入禅定,凡夫也入禅定,而凡夫入禅定是贪着禅定,不过我们看阿罗汉也入禅定,阿罗汉入禅定是要暂时休息。

在律上说,有一个阿罗汉,他遇到雨季的时候去托钵,经常把衣服淋湿了,淋湿的时候,把它晒一晒,晒干的时候,他出去托钵又淋湿了。所以他觉得很苦恼,干脆不去托钵了。但不去托钵,他没有饮食滋养会死掉,所以他就入禅定。

当然阿罗汉入的定是很深的,叫灭尽定,是四禅四空的第九次第定。那么灭尽定有一个问题,他入进去以后很难出来,因为它定太深了,所以他入定之前一定要咒愿,你什么时候出来,要先预设,要先设定一下。他说,我太阳出来的时候就出定。结果那场雨下了将近一个月,他入定太久,出来以后身体坏掉了,不能再用了,他只好入涅槃。

所以这个禅定,因为你不是一个天的果报,所以不能入定太久。如果你今天是生到了四禅天,天的果报你经常入定,你入个一劫两劫都没有事。但是你是一个欲界的果报,你是在欲界里面修禅定,这个地方就很矛盾了。就是说,你的果报体是欲界的果报体,但是你的心入到四禅的定境,那你出来的时候又要面对现实了。你这个欲界的果报体,不能经常坐,他的气血已经阻塞了,会导致不能用。你看《虚云老和尚年谱》,他也有讲到这一点。虚云老和尚有一次入定入太久,出来以后他的腿瘫痪了,不能动了。后来他求迦叶尊者,迦叶尊者给他加持以后,才恢复原状。

禅定,它是一种过人之法,它不是欲界的。所以说,他的这个禅定是快乐、是自在的,可以随心地让这个快乐出现,这是初禅。

庚二、二禅

我们看看二禅,二禅的禅定就转深了。我们看二禅的相貌。

二禅,亦名“定生喜乐地”,谓行者厌患初禅觉、观之浑浊内心,以种种因缘,诃责舍离,使令定境转深,内心凝然,豁尔明净,而生起微细之喜乐感受,是名“二禅”。

二禅它的另外一个名称,叫“定生喜乐地”。也就是说,初禅的禅定是不圆满的。我们前面讲过,初禅的人是透过觉观的力量,修不净观,调伏他欲界的欲望,才成就初禅。但是他不净观的觉观,对不净相状的观照,他留下的后遗症也使令他的禅定不坚固。所以到了二禅的时候,他把觉观去掉了,他的禅定转深了。这个时候他身心的喜乐,就更加殊胜,他喜乐这两种感受就更加强烈了。

我们往下看。说这个修行者,他厌患初禅的觉观。这个觉跟观他经常在那个地方觉,经常在那边观,浑浊内心。但是他已经把欲望调伏了,所以他能调伏的觉观已不需要,所以他用种种的因缘来诃责舍离。他就告诉自己说,我一念心性,我不需要觉观两种作用,这个觉观在我一念心中,就像长疮一样,如病如疮如痈如毒,就像身体生病、长毒疮一样,我应该把它割掉。所以他不断地用这种过失来诃责觉观。我们知道诸法因缘生,你不断地诃责它,这个法就不活动了,所以他这个觉观的力量就消失了,作用就暂时不起了,这个时候禅定转深,所以内心更加寂静,更加开阔明了,乃至于色身出现更加微细、更加强烈的喜乐感受,这个就是二禅。

在止观的书上说,初禅转到二禅,就像一个人从一个小房子,从一个三十平米的房子转成一百平米的房子,这房子更大,他的内心更开阔,里面的设备更好。那关键是什么呢?他把心中这种觉观的活动停掉了,他诃责它,停掉了。所以二禅禅定的定境更加寂静,更加的法喜快乐。

庚三、三禅

三禅,亦名“离喜妙乐地”,谓行者复厌二禅之喜心涌动,定不坚固,以种种因缘诃责于喜。喜心既灭,定境转深,绵绵之乐,内心涌发,乐法增长,周遍身心,于世间有为之乐,最为第一,是名“三禅”。

三禅它的另外一个名称,叫作“离喜妙乐地”。他离开了这种粗重的喜,而成就更加微妙的乐。我们往下看就知道了。说这个行者他把前面的觉观给消灭以后,在二禅出现的殊胜的喜跟乐,但是世间的快乐都是常则生厌,他就开始厌恶这种喜心太粗重,在心中经常波动,它干扰他定境的寂静,所以他就以种种因缘来诃责喜。他就观想我一念心性,我根本不需要这个喜的感受,它如病如痈如毒如疮,就像我身体长疮一样,这个疮对我来说一点都没有好处的。他就用这个过失来诃责这个喜,慢慢地这个喜的感受的活动就消失掉了。这个时候定境转深,而且色身有绵绵不尽的快乐出现,从内心发动出来。这个快乐不是从外来,是内心发动的,从定境的三昧里面发动出来的,乐法增长而且是周遍身心。诸位要知道,所有的禅定的快乐都是周遍身心的,世间的快乐都是局部的,欲界的快乐都是局部的。在世间有为之乐当中,最为第一,是名“三禅”。

不过三禅,在四禅八定里面,是最危险的地方。佛陀警告所有的佛弟子,尽量不要入三禅,乃至于圣人都要小心,除非你是一个初地菩萨。诸位你要知道,三禅的快乐,在经论上说,如果你没有证得空正见,一进去你就跑不出来,你肯定被三禅的三昧乐所醉,你根本跑不出来了。

所以在整个阿罗汉里面的修法,他要入三明六通八解脱,他八解脱里面是跳过三禅,连阿罗汉都不轻易入三禅,虽然他有空正见,但是三禅的快乐实在太殊胜了。阿罗汉的八解脱是包括前面的初禅二禅三禅,还有四空,还有灭尽定。所以阿罗汉不在三禅里面修法,不在三禅,因为三禅的修法,你根本没办法修法,那个快乐的冲击太厉害了。所以它是有为快乐当中最为第一,就世间的有为乐最为第一。再往上升就是涅槃乐了,但是涅槃的快乐它是寂静的。

诸位!你要知道一个观念,只要一个东西,它的口味是很重的,就不能持久,时间长了你就会厌恶。这就是为什么到了三禅,世间快乐最为第一,它还要往上升,因为只要是快乐,它就是扰乱内心的。所以到四禅的时候,他觉悟到这一点,他已经追求那种没有快乐的寂静,四禅是所有禅定里面最为殊胜的。

庚四、四禅

我们看四禅。请合掌。

四禅,亦名“舍念清净地”,谓行者复厌三禅之乐法扰心,复以种种因缘,诃责舍离。乐既谢灭,不动真定,与舍俱发。此时行者出入息断,苦乐不起,一心在定,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湛然而照,万象皆现,是名“四禅”。

四禅又叫作舍念清净地。他舍什么念呢?他舍四种念。一个是觉,一个是观,就是初禅的觉观,他也舍掉二禅三禅的喜跟乐,他舍掉四种念觉观喜乐。他的心是什么相貌呢?是一片的清净,清净而寂静。

就是说,这个修行者,他常则生厌。虽然三禅的快乐是绵绵不断周遍身心,但是它有个缺点,乐法扰心。经常修禅定的人,他最讨厌人家干扰他的寂静。所以这个快乐的法经常出现,虽然会带给他乐受,但是同样也对他产生干扰。所以他就以种种的因缘来诃责这个乐受,观想这个乐受,如病如痈如毒,就把乐受给消灭了。

这个时候,“不动真定,与舍俱发”,他的禅定夹带一种强烈的舍心。这个舍心就是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非常平淡的一个寂静的力量。这个时候,“行者出入息断”,他也不需要呼吸了。所以四禅他不需要靠呼吸来滋养色身,他也没有苦乐的感受,“一心在定”。就好像一个非常明亮的镜子,远离种种的污垢。这个污垢指的是谁呢?前面的觉观喜乐,就是禅定镜子里面的污垢。这个时候就像净水无波——“湛然”,很清楚地照了,“万象皆现”,是名“四禅”。

佛陀在经论里面是以种种的因缘赞叹四禅。几乎所有的圣人要成就圣道,都是在入四禅修我空观,成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成就初地、二地乃至于十地,四禅是最好的。但是如果是一个外道的行者,他没有佛教的正见,他进入四禅,会有个缺点,会有个过失。因为四禅的境界跟涅槃寂静是非常非常相似的,它没有快乐的感受,也没有痛苦的感受,不苦不乐,这个跟涅槃很像;第二个是产生广大的寂静,而且内心清楚明了,明了又寂静,寂静又明了,跟涅槃的境界很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