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第12章 第12集《摄大乘论》【2 / 2】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所熏非异此,是为熏习相。

前面是讲到种子,一切法的生因;但是这个地方,这个种子是由阿赖耶识所保存的,所以我们了解一切法的生因,除了了解种子,也应该了解阿赖耶识,因为这个种子是由阿赖耶识来摄持。身为阿赖耶识,它就是一种所熏,就是在我们生命的相互作用当中,第六意识是能熏,第八识是所熏。为什么第八识它永远只是在接受讯息,而不能释放讯息(不能造业)呢?这当中有四个理由:

第一个,它是坚住性:就是说你要成为一个所熏,它要能够接受讯息,它的体性要稳定。天亲菩萨说:这个风的体性不稳定,它吹来吹去,所以你把香味放在风里面,一下子就丧失掉了;但是这个油的体性非常稳定,这个胡麻油,你滴上香以后,这个香会在麻油里面保存很久。阿赖耶识亦复如是,阿赖耶识从无始到现在,你不管遇到三恶道痛苦的刺激、遇到诸天安乐果报的刺激,它永远不起欢喜,也不起瞋心,它永远保持一个稳定的无记状态,所以它体性稳定。

第二个,它是无记的,它是非善、非恶的。就是说,它之所以能够接受第六意识造业的熏习,因为它本身是非善、非恶的。所以在唯识学上说:佛的阿赖耶识是不受熏的,佛的阿赖耶识是无漏的善。你不能够说:诶,释迦牟尼佛今天比昨天还好。不能这样讲。因为他已经不能变化了,他那个无垢识是不能生灭的,不能有生灭相,他是相应不生不灭、我空法空的真如。凡夫的阿赖耶识是无记,所以我们说人之初,性本无记,从唯识的角度是认为:人的本性是非善、非恶的,但是它可以受熏。

第三是可熏性:它能够可熏,它必须是一个生灭的有为法。比如说涅盘它就不受熏了,它是不生不灭,你怎么受熏?它也不增加,也不减少。所以阿赖耶识它必须是有为法,不像外道所说:一切法的生因是自性、是梵、是无为法。

第四与能熏要相应和合:它跟能熏的第六意识,要能够同时同处的作用,要跟能熏和合,才能构成熏习。这意思就是说:别人的第六意识,不能熏习你的第八识,你说:诶,我为什么造恶?因为他也造恶!不能这样讲,他造恶跟你是没关系的。他造恶,他熏习他的阿赖耶识,他的造恶是不能熏习你的。也就是说,这个熏习必须所熏要跟能熏和合。所熏非异此,所熏的阿赖耶识,必须要具足这四种条件,才能够构成熏习的相貌,才能够接受前六转识的熏习,而产生变化。  这个余指的是小乘的部派,小乘部派认为说:生命的根源,没有所谓的阿赖耶识,就是第六意识而已,就是前六识的相互作用。这样的思想是有错误的。我们看论文:

辛四、破余邪执

六识无相应,三差别相违,

二念不俱有,类例余成失。

这地方我们先破除异余类的熏习,不同类的熏习。小乘的学者说:不必靠第八识,就能够保存种子,这第六意识,它也可以熏习前五识;或者前五识,也可以熏习第六意识,这个能量、业力,就可以保存下去。但是事实上是错的!因为前六识没有具足所熏的条件。为什么呢?因为三差别相违。前六识在活动的时候,有三种的因缘,产生太多的差别。哪三种?第一个,它所依的根,这个根是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说:你这个眼根败坏了,眼识就不能活动了。第二个,所缘的境界,也是变化太大,这个环境也不断的变化。第三个,作意,你心中也经常不断的作意,如理作意、或不如理作意。因为你所依的根、所缘的境跟心中的作意,不断的变化,所以这六种识,都没有构成所熏的条件。所熏习的法,必须体性要稳定,才能够接受熏习,所以前六识的异类熏习,是不能成立的!

有的部派说:那我不强调异类,我讲同类熏习,第六意识熏习第六意识。说:诶,你不安立第八识,那你怎么解释你今生的业力能够相续到来生呢?小乘部派说:这个很简单,第六意识它造了一个善业,我刚刚去拜佛、持戒,这个第六意识要消失之前,它赶快交给下一念的第六意识;就像接力赛,第一个人跑完以后,把棒子交给第二个人,第二个人交给第三个人;第一念交给第二念,第二念再把它善恶的讯息,交给第三念,这个业力就保存下来了,干嘛要第八识呢?

唯识的学者就破斥说:二念不具有。构成相互的熏习,能熏、所熏要和合相应,要同时存在,就是说这两个要同时的存在,相互的作用,才能构成熏习。你前一念要灭了以后,下一念才能生起,这个是等无间缘的道理;那你前一念已经灭了,后一念才能生起,你如何把前一念的能量,传递给下一念呢?这两个是不同时存在的!所以说同类熏习的道理,是不能构成熏习,是构成过失的。第六意识如此,前五识亦复如此。类例,同类熏习的这个例子,其余的都是有过失的,这其余的包括前五识都是,因为你前一念跟后一念不能同时存在。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相信:我们粗显的分别心,在起善、起恶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深处,有一个微细的心识,它在那个地方记录我们善恶的功能,它本身不造善、不造恶;但是,它就是白天、晚上负责受熏,接受你的讯息。

这是讲到种子有两种因:一个是生因(生起的生),它能够使令一切万法生长广大;第二个是引因(引生的引),它能够使令一切法保持不失。就是种子有生长广大跟保持不失两种的功能。看论文:

辛五、显为二因

此外内种子,能生引应知,

枯丧由能引,任运后灭故。

外种这个植物的种子,跟内种阿赖耶识的种子,它都有生因跟引因,它有生长万物,跟保持不失的功能。怎么知道呢?枯丧由能引,这植物有时候枯萎了,或者一个有情众生他的生命死亡了,但是这个植物的尸体跟人的尸体,不会马上消失掉,因为它的种子,有这种保存的功能。它会怎么样呢?任运后灭故,它会慢慢慢慢的消失掉。所以这个种子,它不断的会变现生命,即使你生命死亡了,它还会保存一段的时间,它还会摄持这个生命,使令它慢慢的消失掉。就是这个种子不但是有生,也有这个引的功能。

庚二、辨内种异于外种(分三:辛一定不定熏别;辛二失得过违别;辛三非真依真别)

辛一、定不定熏别

这一段是辨内种异于外种。前面是说内种、外种都有生因跟引因,但事实上这两个种子是有差别的。这当中有三段:一、定不定熏别;二、失得过违别;三、非真依真别。先看定不定熏别:

为显内种非如外种,复说二颂:

外或无熏习,非内种应知,

闻等熏习无,果生非道理。

这个外种,这个植物在成熟的过程当中,它不一定要经过熏习,外或,或就是可能有,也可能没有。比如我们前面说过:胡麻跟香花放在一起,所以你榨这个胡麻的时候,就有香味,胡麻能够受熏;但是莲花生在污泥当中,它不受熏,莲花的种子丢在臭秽的污泥,它长出的花还是香的,它不受外在环境的熏习。所以身为外种,它在转成果报的时候,可能会受熏,也可能不受熏,所以外或无熏习。那这一点就与内种不同。非内种应知,我们的种子要转成果报,一定要经过熏习。

比如说你今天念佛,这个念佛的业种子,要转成净土的功德庄严,一定要有信愿的熏习,要有深信切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希望,不断的熏习这个种子,才能得果报。那外种就不一定了,这一点是不同的。这以下讲出一个实际的例子:闻等熏习无,果生非道理。比如从佛法的角度来说,你都没有对佛法听闻;等,等包括思跟修,你在佛法当中,都没有闻思,结果你就自然产生了智慧,有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这是没有道理的。

有些人说:诶!禅宗说扫地也可以开悟,拜佛也可以开悟。其实应该是这样讲:一切法是引自果,每一个法的生起,有每一个法的因地。我们忆佛、拜佛,是跟诸佛菩萨产生感应道交;你要产生智慧,必须在佛法当中闻、思、修。也就是说,有些人拜佛开智慧了,这是有可能的。这是怎么回事?就是他前生有熏习过佛法的种子,他有这一部分智慧的种子;但是拜佛只是一个增上缘,把它滋润,让它生起现行,所以拜佛是引生智慧的增上缘。

我们经常说:持戒能够产生定,定能够产生慧。其实这个道理也是一样。持戒的人怎么产生禅定?你看持戒持得好的人,心散乱的多的是。持戒是成就禅定的增上缘,因为你戒持得清净,你内心安稳,你不会恐惧,内心坦荡,无所畏惧。你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内心坦荡,你修禅定容易成就,所以持戒是成就禅定的增上缘。禅定能够引生智慧,外道有四禅八定多的是,但是每一个人都邪知邪见。就是禅定,你内心寂静,你对法义的吸收也有帮助。所以这个戒、定、慧的引生,都是增上缘,包括十二缘起都是增上缘。无明滋润的这个业种子变成行,行而变成识,这个无明跟行也是个增上缘,每一个人都有他各类的种子。所以说,这个内种的成就跟外种的不同,是它要经过熏习。

辛二、失得过违别

作不作失得,过故成相违。

假设这个种子不经过熏习,有什么过失?一个人有作,作产生了失,他有作,结果没有收获;不作,反而有得,他没有佛法的栽培,结果有智慧,这样子是违背了因果相续的道理,就错乱因果。所以内种,它一定要经过熏习。

辛三、非真依真别

外种不是一切法的依止处,只有内种才是真实的依止处,所以叫非真依跟真依的差别。看论文:

外种内为缘,由依彼熏习。

其实植物的种子,是以内在的阿赖耶识种子为因缘才引生的,就是没有内种,就没有外种。由依彼熏习而生的,由第六意识熏习阿赖耶识,产生这个种子,才变现出这个植物的种子的。所以一切法的生因,有内种跟外种,其实内种才是真正的因缘。所以在《阿含经》上说:这个世界啊,成住坏空。成住坏了以后,到了空,又变成成,这世界又形成。那怎么会有植物呢?怎么会有水果呢?它有种子。它怎么会有种子呢?它第一颗的种子是哪里来的?它怎么会有第一颗种子呢?就是由业力变现的──这内种。这一类众生有因缘吃到苹果,它这个苹果的种子就出现了(呵──),就是这样子。所以一切法的生因是内种,外种是内种变现的。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智者大师经常说:我们在观察生命,要观察生命的即空、即假、即中。空性的观察,唯识学是以生灭变化,从阿赖耶识的恒转如瀑流,就在那边转,观察我们生命的相貌,是剎那剎那生灭的虚妄相,它是不真实的,它的本性是空寂的。你从这个生灭变异当中,观察到空性,这一点是等同于中观的学者。但是唯识学的殊胜,它那个假观不可思议,讲到这个缘起──分别自性缘起、分别爱非爱缘起,这一点是中观学者比不上的。就是你要说是从假入空,这一点中观学者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跟我们讲生灭无常而趋向空,这空一空无二空;但是讲到缘起法,那这个甚深甚深啊,那唯识学是讲得殊胜。两种缘起:第一个你的善业力,第二个你正念的观照力,这两个都很重要。

古人说: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

你只是持戒、修福,内心颠颠倒倒的,结果你的果报就是大象挂璎珞;修慧不修福也不好,罗汉托空钵,你没有资粮力,也不够庄严。所以从大乘的两种缘起,我们应该修习善业力,也要有内心的观照力,来引导这个善业,使令这个善业成就解脱,会比较好。

还有几分钟,我回答几个问题。

【学员提问】: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否可以一直修到成佛为止?若是,是否不须度众生,亦可成佛?

【师父答疑】:在极乐世界,你不可以成佛(呵──),一个世界只有一尊佛,阿弥陀佛在那个地方成佛,你要跟他争啊!所以律上说:你说你是阿罗汉,大妄语。你说你是佛,不构成大妄语。为什么?因为没有人相信(呵──),因为一个世界只有一尊佛。就是说这个极乐世界,你可以修到等觉菩萨,可以的,一生补处;你要成佛,你要自己去创造一个国土。所以在极乐世界是不能成佛,因为那里是阿弥陀佛的净土,不是你的净土,我们是去那边做他的学生。你到了法身菩萨以后,你要回入娑婆,创造你自己的国土。

【学员提问】:未成佛而发愿度众生,跟为了度众生而发愿成佛,差异何在?

【师父答疑】:有些人是发愿先成佛再度众生,有些人是先度众生而后成佛,这个差异何在?这个跟你的根性有关系。所以我们受菩萨戒,知道菩萨种性有两种。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菩萨有两种:

一者、智增上;二者、悲增上。

如果你是智增上的菩萨,你在修习菩提心的时候,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会偏重上求佛道。就是你一生当中,你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自己用功,念佛、念法、念僧,忆念众生的少,你这个人智增上,你要先成就,再度众生,你成佛的规划是这样子。假设你的修行当中,大部分都是忆念众生的苦,跟众生在一起的多,自己在佛堂做功课的少,那你是悲增上菩萨,就是这样子。所以这个悲增上的菩萨,在成佛之道,会先成就福报力;但是他戒定慧的善根薄弱,所以他容易退转。智增上的菩萨会先成就圣道,成就善根,然后再成就福报。他先成就圣道,可能福报比较差;但是他从圣道里面,再积集福德。所以这个成佛之道,是每一个人的抉择不同,就是你愿意怎么做,它就会有怎么结果。

一般来说,《大智度论》龙树菩萨说:智增上的菩萨,比较会愿意求生净土;悲增上的菩萨,他的心情会愿意生生世世陪着众生流转。这个没有所谓的对错,就是你的抉择,你知道你要做什么,你相信这是你的抉择,那你就心甘情愿的走下去,这是你的选择嘛!所以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异?就是每一个人的种性不同,有悲增上、有智增上的不同。

【学员提问】:解悟跟证悟的差别何在?证悟是否一定要在人群中实践?或者单靠修止观念佛进入三昧,就可以证悟?

【师父答疑】:解悟是理解,就是你明白这个道理;但是你内心的调伏力没有生起来,只有明白道理,就是只有闻慧。证悟就是你从明白道理当中,又修止观,产生思慧、修慧,对烦恼有一点调伏力量。这个地方是说:你的证悟,是不是要在人群中历练?不一定。

不过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讲到一个观念:这个证悟的过程,有些人是在佛堂中成就,他从佛堂当中一天一天的思惟,他内心有变化。一切法因缘生嘛,他不断如理的去观察生命的真相,一直观一直观,观久了以后,啪──,他内心跟真理相应了,他内心的疑惑全部打开了。虽然他离成佛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他后面的路,他内心非常的笃定,其心安如海,不动如须弥,这是从静中修得到的证悟。另外一个,他是从执事上历练。当然这个人一定要有佛法的正见,在不断的历练当中,不断的观察检讨自己。错了,在佛前忏悔。慢慢慢慢的,有一天他在人事当中,也是,啪──,开悟了。

这两个有什么差别?蕅益大师说:在事相历练的人,他开悟的力量大,调伏的力量大,因为有福报力的加持;那个在佛堂中证悟的人,那个力量薄弱。但是事相历练的比较难,不过这也要看一个人的根性。说实在的,这个人的确有根性的差别。有些人他愈忙他愈好修行(哈──);有些人一忙了以后,他就莫名其妙,胡涂了,他只能够在静中修。就是说,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们是继承以前很多生的生命。比如说这棵树已经长成这个样子了,你要硬拗,也不可能。拗的不好,断掉怎么办呢?所以你的个性是静中修的,你刚开始就先随顺你的个性;有些人是愈忙碌,他头脑愈清楚,他一没事干的时候,全身生病了(哈──),那这个人他前生是从动中历练的,他愈忙,他对生命的观察、对自我的反省愈强。

这就是你要知道你的根机,有这各式各样的法门,哪一个法门对你是妙法,你要知道。但是理论上来说,你从动中历练的证悟,它的力量的确是比较大,这是事实。在静中修的力量会比较薄弱,所以你在静中修一段时间,有因缘还是要出来历练,这两个力量有大小的不同。

【学员提问】:证得无生法忍以后,回入娑婆度有情,成佛的时间还是会被耽搁而延后?

【师父答疑】:但是你不度众生,你没办法成佛呢。这不是被耽搁不耽搁的问题。你今天在极乐世界,到了等觉菩萨的时候,你最后一生成佛,一定要回到人世间,有你的眷属在人世间,建立佛、法、僧三宝,才成佛的。所以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才能成就诸佛菩萨的花果,所以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就无上菩提。所以你离开了众生,最后的成佛也不可能,你顶多是成就阿罗汉。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