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第32章 第32集《摄大乘论》【1 / 3】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0九页。

这一段是讲到我们凡夫的现前一念心识,这个真妄不二的道理。真妄不二,是说我们这一念心跟三宝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正念,这个时候的正念叫做真实的心;但是我们这一念的心跟五欲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也会产生一个心,这是一种妄想的心。真跟妄,其实它的本质是没有差别的,只是从迷悟的角度安立而已。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真实的心是不生灭的,虚妄的心是生灭的,这个应该怎么判断呢?尤其是在很多的经论当中,讲到我们的发心,发菩提心,它说:有些人的菩提心很容易退转,有些人的菩提心不容易退转,就是他当初发心的动机有不同。

比如说,有人发心是见佛相好而发心:诶,看到佛菩萨长得很庄严,我也想要成就这个庄严的果报。那这样子就是生灭心,你这个发菩提心有问题。就是说,假设你在修行过程当中,你得不到这样的相好,你就放弃了。有些人是见佛色相而发心,有些人是看到僧团的清净而发心,那要是僧团不清净了,你就退心了。

什么叫生灭心?什么叫不生灭心?这是我们很重要的判定的标准。在《楞严经》当中告诉我们一个判断的方法,就是说,什么叫做生灭心呢?就是离尘无体,当这个心离开了外境,它就没有自体了,这叫生灭心。

比如说,有些人很喜欢吃榴莲。我们心跟榴莲接触的时候,产生一种好乐的心,这个好乐的心是真实、是虚妄呢?你把榴莲的外境消灭以后,这个好乐心也没有了,那这个好乐心是依外境而安立的,离开了尘境没有自体,这叫做生灭心。

什么叫做不生灭心呢?就是这个心离尘有体,这个心不管外境怎么变化,你的心还是这个心,它不随境而转,离开了外境,它还有自体,这个叫做不生灭心,这样的发心就不可破坏了。

这个道理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在佛前发了菩提心,许下我们的誓愿:从今以后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那到底我们这样的誓愿在心中,它的力量是坚固、不坚固,怎么判断呢?假设你当初的发心是缘外境而发心,你看到众生的苦、看到圣教的衰,当然这个发心不错,但这个发心毕竟是缘外境而发心的,这样的发心就比较脆弱;

如果你的发心,是真实的从道理上的观照,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我们这一念心,事实上它是可以成就波罗蜜、成就万德庄严,为什么我要自甘堕落,去起惑造业受苦呢?你透过教理来观心,相信你有成佛的可能性,而你必须有这个责任义务,去开发你内心的功德,这样发心而生起的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是不退转的。就是全世界人都不学佛了,就你一个人,你照样学佛。

为什么呢?你刚开始的发心,它是向内观照的。所以我们也可以回光返照:我们当初发菩提心的动机,到底它是坚固、不坚固的?是生灭、不生灭的?寂静、不寂静?前面有很多的判断方法,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你要是过去的发心有错误,可以赶快作个修正。

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的内心当中,有生灭心跟不生灭心。这当中一个是向外境去攀缘,产生一种影像而发心;一个是向内心去观照,产生一个真理的了知而发心:这个地方是一个判定标准。这两个心,都是你的心创造出来的,所以叫不二。这个地方是把凡夫心的染净相貌作一个说明。

壬五、颂(分五:癸一说无二义;癸二说成三分;癸三说无及 有;癸四说无自性;癸五说成依止)

癸一、说无二义

这个地方是重颂,这当中有五科:一、说无二义;二、说成三分;三、说无及有;四、说无自性;五、说成依止。我们看第一段:

此中有多颂:

如法实不有,如现非一种,

非法非非法,故说无二义。

这个地方有五个偈颂:第一个偈颂如法实不有,这个法是遍计执,我们凡夫的妄想。妄想简单的说,就是由外境引生的,这个心是随境转而引生的,所以从真实义的角度来看是不存在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

如现非一种,这个现就是依他起。我们造了很多的业,招感很多的果报,这个因缘法有很多的差别,这个你不能说它没有,这个是存在的法;这遍计执是不存在的。依他如幻就是有它的存在性,所以非法非非法,故说无二义,这个遍计所执的非法是空的,依他起的法是非空的、是有的,所以这两个是不二。一个是凡夫依他起的心,一个是妄想心;一个是因缘有,一个是颠倒有:所以是不二。

癸二、说成三分

依一分开显,或有或非有,

依二分说言,非有非非有。

假设我们以这一念凡夫的心去观察,我们只是就着它的一部分,偏重一部分来说明。我们这一念心有可能是有,它有它的正念,有它善根生起种种戒定慧相应的正念,这个应该说是有,它有真实体性的,它的确能够创造真实功德的。

但是我们这一念心,从一部分来说,也可能是非有,有很多的妄想,捏造很多的妄想,这个是非有。如果从比较中道的二分来说,它是亦有亦非有,它有时候是妄想,有时候是真实的。

就是说这个心,看你从什么角度来说明。

比如我们说一个人,世间上的人,如果我们讲真妄不二,每一个人你也可以说他是好人、你也可以说他是坏人,看什么角度。如果从一分的角度:诶,再坏的人,他内心当中,一定曾经有起过善念,他看到三宝的佛像,一个合掌,这也是种善念,我们就着这个善念说:诶,他这个时候扮演好人的角色。只要是凡夫,再好的人,他也一定起过烦恼,那我们说:在这个时空当中,他扮演的是一个坏人的角色。所以从单一分来说,他有时候是好人、有时候是坏人。那从二分来说呢?我们应该说他是亦好人、亦坏人,这道理就是这样。

有时候,我们对内心了解得更透彻,人跟人之间就会多一分的包容。就是说,其实你说这个人是好、是坏,你很难讲,他就是真妄和合,我们要能够欣赏他的优点,包容他的缺点,那人跟人之间就容易相处。因为人不可能完全是好的,不可能,否则他就是佛了。所以在僧团当中,佛陀要我们尽量避免去说四众过,就是说其实你要挑剔,每一个人都有过失,因为他有遍计执、他也有圆成实,这两个念头都同居一念,看你是从什么角度去开演。所以,假设是从一分来开演的话,我们的凡夫的心,有可能是善、有可能是恶;从二分来说,它是亦善、亦恶,就是这个道理。看癸三、说无及有,把前面的偈颂作一个总结:

癸三、说无及有

如显现非有,是故说为无,

由如是显现,是故说为有。

前面是讲我们心有杂染的心、有清净的心,到底哪一个心是真实的呢?这个地方作一个说明。如显现,这个是妄想所显现,是非有的,因为妄想只要透过智慧的观照就消失了,所以这个妄想是虚妄性的,这个是讲到妄想是虚妄。第二个由如是显现,是故说为有,我们心中的正念,只要我们肯修学,它会不断不断的增长广大,而且这个正念不会被妄想所破坏,所以它是真实有。前面把心分成两类:一个妄想心,一个正念心;这个地方就进一步说,妄想是虚妄的,这个正念是真实的,是光明能够破除黑暗,把前面的真妄和合体,作一个总结。

癸四、说无自性

自然自体无,自性不坚住,

如执取不有,故许无自性。

这个地方讲依他起是无自性的道理。我们前面讲到凡夫的心,所谓依他起自性,我们一般说是现前一念心识,这一念心识它是具足善恶的,有时候生起善念、有时候生起恶念,而善念是真实的,恶念是虚妄的。但这个地方,我们讲心具足善恶的时候,论主恐怕我们生起自性执,所以把这个作用会归到本体,把这个善恶的念头,会归到一念心性的本体,其实不管善恶都是无自性的。这个地方是摄用归体。

自然自体无,自性不坚住,天亲菩萨解释这个地方,有三段:

第一段叫自然无。自然无是指未来的心,我们未来的一念明了心识,是不可得的,因为它还没有生起,还没有等待因缘,所以它还没有生起,未来心不可得,叫自然无。自体无是过去心不可得,就是我们还没有学佛之前,虽然起惑造业,造了很多的烦恼,但是它的因缘已经消失,这自体是不存在了,所以过去心也不可得。

自性不坚住,这个是讲现在心不可得,我们这一念心,不管是善念恶念,它也是剎那剎那生灭的,从现在来观察,它也是自性空。所以这个地方,是把一切法的善恶摄用归本,其实它的自性都是空寂的: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这个是讲依他起。

第二段讲遍计执。如执取不有,我们内心当中去执取我执、法执的影像,这个体相皆空,所以说故许无自性,一切法是自性空。

这个地方,智者大师讲到一个观念,他的空、假、中三观,空观是照真谛,假观照俗谛。他的假观就是本文说的:我们一念具足善恶的心念,通十法界。但是他讲假观的时候,强调一个观念,说:我们这一念心具足善恶,是依止无生的道理来安立的,因为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依无生理而安立性具的思想。所以我们前面讲到,我们心是真妄的和合体;但是你要知道,其实真妄的和合体是约作用来说。作用当中,我们可以生起善念、恶念;但是从本体上说,它都是自性空的。所以这个地方,把善恶的心念会归到本体,是空寂的,是这个意思,恐怕我们生起自性执。

癸五、说成依止

由无性故成,后后所依止,

无生灭本寂,自性般涅盘。

这个地方,把我们自心本体的相貌,再开演出四个法。因为我们这一念心是无自性的,什么叫有自性呢?这个法它不需要因缘就能够存在。

比如说,我现在能够生起戒定慧的正念,但是你这个正念,要透过持戒、修定、修慧,闻、思的修行才能够生起。所以这个正念,也要假藉因缘才生起的,所以它是无自性。就是它必须等待因缘才生起的,所以它是无自性。因为它自性空,所以就有四个法,依止这个清净心而生起。

哪四个法依止清净心而生起呢?无生、无灭、本寂跟自性般涅盘。因为它的本性是清净的、是自性空的,所以我们说它无生;因为无生,所以它无灭,它没有生起,就没有消失;因为它无灭,所以它本寂,本来就寂静;因为它本寂,所以它自性就安住在一种不生不灭的涅盘:所以这个叫后后所依止,就是后后依止前前而生起,自性般涅盘是依止本寂而生起,本寂依止无灭而生起,无灭依止无生而生起,无生依止自性空而生起。这叫做由于自性空,所以四个法后后所依止。前面染净的和合是从作用上来说,这个地方是摄用归体,我们内心的本体是清净的。

这个清净的意思是说,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以持戒来对除罪业、以止观来对治心中的颠倒;但是从本体上来说,是没有罪业可得,也没有颠倒可得。没有可得是怎么安立的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