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讲大家打开《讲义》第一三0页:
丑二、悟入依他起性(分二:寅一乘前双问;寅二依问别答)
寅一、乘前双问
我们这一段讲到大乘的止观,大乘止观它的一个主要重点,就是修学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当我们想要从痛苦当中得到解脱之前,我们一定要先知道为什么会有痛苦。从大乘佛法的因缘观来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就是这痛苦是内心引生的,不是外境引生的。也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经常生起一种不平等的单向思考,落入有所得的好坏得失当中,所以我们产生了很多的痛苦。这个时候,佛陀要我们修四寻思,用这种双向的否定思考,使令我们安住在一种平等的、无分别的内心状态,这个地方就是我们讲的破遍计执。
当我们破遍计执以后,我们知道一切法没有好坏得失的概念,它只是一个因缘。这个人、这个事,只是我生命当中要实践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一个历练对象,如此而已。它没有所谓的好坏,它只是你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一个所缘境界而已。这样菩萨才能够没有罣碍、没有恐怖的去做该做的事情。这是前面的大意,就是破除对外境的执取。
以下的悟入依他起,其实它的内涵是进一步破除对内心的执取。前面是破所取相,这个地方是破能取相。分两段:一、乘前双问;二、依问别答,也是一个问跟答。我们看问的部分:
于此悟入唯识性中,何所悟入?如何悟入?
我们前面已经破了所取相,现在我们想要进一步悟入唯识性更深一层的内涵,就是破除能取相。破能取相这当中有两个问:第一个是何所悟入?第二个是如何悟入。何所悟入是说明悟入的浅深差别,如何悟入是说明悟入的方法。悟入的方法是一个总说,何所悟入是别说,它的浅深差别。我们看答:
寅二、依问别答(分二:卯一答何所入;卯二答如何入)
卯一、答何所入(分二:辰一标列三性;辰二释入所依)
辰一、标列三性
依问别答当中分两段:第一个是答何所入,第二个是答如何悟入。何所悟入是说明悟入的浅深差别,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标列三性,第二个释入所依。先说明三种体性是我们应该悟入的,看论文:
入唯识性,相见二性,及种种性。
事实上我们在修唯识观,唯识观的一个次第,是先破所取相,再破能取相,最后才悟入平等法界。这当中有三种性是应该悟入的:第一个入唯识性,第二个相见二性,第三个入种种性。前面的入是通于下面三段,悟入的意思。这个地方是把我们在修唯识观,所要悟入的三种体性,先作一个总标。下一段会详细的说明什么叫唯识性?什么叫相见二性?什么叫种种性?我们看一三一页:
辰二、释入所依
若名、若义,自性差别假、自性差别义,如是六种义皆无故;所取、能取性现前故;一时现似种种相义而生起故。
我们在破除的时候,刚开始先破除外境的执取。外境怎么有呢?是若名、若义,自性差别假、自性差别义,有六种的义相。这六种义相我说明一下,古德解释六种义相就是:名,名言;名有名的自性;名的差别,这三种。第二个义;义有义的自性;义的差别,也是三种。名、名自性、名差别,义、义自性、义差别。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名言,由不同的名言产生不同的义相,而创造了自性跟差别,这个前面都破除过了,破除外境的执取。
第二个所取、能取性现前故,所取、能取是说,我们现前一念心识,当它不生分别的时候,它是平等平等,没有能所的对立;但是你心一动,不管往好的地方动、或者往坏的地方动,它就落入一种对立,能分别的心、或者叫能取的心,一个是所取的境。我们这一段其实所要破的是第二段,就是这种能取、所取的对立,内心的对立。前面是对外境的执取,现在是进一步把内心对立的心、有所得的心,用观照的智慧把它抹平。所以这个能取、所取的心,这种现前的对立,应该要悟入、要把它消灭的,这是第二段。
第三段一时现似种种相义生故,其实第三段是一个总结,把前面外境的执取跟内心的执取相互的作用,就创造很多很多相似的义相,这个相似的意思就是虚妄,很多很多虚妄的义相就生起。就是我们刚开始心一动的时候,产生能所,然后能所的交互作用,就产生很多很多的相似义相,这个都是遍计执的相貌。
这个遍计执我们再说明一下。遍计执的生起就是我们心中的联想──名言。就是我们经过不同教育的熏习,还有我们自己虚妄的分别,这两个和合,每一个人产生不同的联想,而这个联想就会主导你的行为、主导你命运的差别。
比如说我们这个现实人生,一般的价值观有三种:情、理、法三种。情,身为一个众生,心中的喜怒哀乐谁也不能否定,每一个人都有情感;但是情感是最危险的东西,当这个情感失控的时候,这个世界要大乱。所以每一种文化,其实都是在调伏我们的情感。身为人类跟动物不同,动物把饭吃饱了找一个地方睡,它的情感不必去调伏,因为它的生命不想提升;但是人道的众生,你没有用文化来调伏情感,那这个世界就会大乱。
我们可以从美国的文化和中国文化,对情感的调伏作一个说明。西方文化在调伏情感,他们的教育方式、思考方式,是用法来主导这个情,这个理是被法所收摄,它是以法为主,他们的思考是这样的。你看在美国,现在要订一个法令:我们上车以后,每一个人都要系安全带。当初这个法令要定的时候,很多人起来抗争,甚至于发生肢体的暴动,打得头破血流。他说:为什么要订要系安全带呢?国家说:这是为大家好。我们不必你为我好,我们自己可以作主。双方面就抗争,到最后,这个立法只要通过、颁布,经过国会的辩论,通过以后,到了第二天,不管你同不同意,美国人只要这个法令订下去,第二天每一人上车,就把安全带系上。他们的情感可以被这个法所收摄,因为他们从小就是这样的教育,他们的联想是这样,他们是以法来调这个情。
中国社会不同,中国人的社会是以理来调伏情感。你看我们开车就知道,你看到了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又宽又大,如果这个法令说:这个地方限速六十公里(呵──),没有人开六十公里的,大部分都是开八十、一百,顶多到了有照相的地方,稍微停慢一点,大家都停下来,你看大家都停下来,你就知道前面有问题了,过去以后大家加快。所以中国的法令只要不合理,这个法律就没有存在价值,中国人是用理来摄这个情感。所以中国人常说:你这个人不讲道理。我们很少说:你这个人不合法。所以当一个国家里面,它的名言、名字,经常出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是他们固定的思考:这件事情不合理,我不做。所以中国人是一个讲理的社会。
你看只要是一个公众人物,不管政治家、企业家,在美国,很多都是钻法律漏洞,他做的事情合法,但不合乎道德的情理,一般人可以接受。他没有犯法嘛!他不合理,那是他的私生活,这个我们管不着。美国人可以接受这样的事实存在。在中国社会,你身为一个公众人物,你虽然摆明了合法,但是不合乎天理人心,那你为世所不容,你迟早要下台。所以我们要知道,美国是一个处处讲法的社会,它的思考是这样,所以美国人他们的思考是一种定量的分析、定量的分析。美国人做什么事情,他强调数据、精准。中国人是讲理的,他是偏重在定性分析,他重视概念原则。所以我们应该了解这两个不同名言,所产生不同的社会相貌。
从佛法的角度,这都是遍计执,只是因为遍计执的方向不同,所以带动了不同的生命现象,所以这个叫做一时现似种种相义,而生起故。就是你刚始接受这样的教育,所以有这样的文化、有这样的思考,所以这个社会普遍就有这样的一个价值观、有这样共同的行为、有这样共同的命运产生。我们生命的缘起,是这样产生的。好,了解生命缘起之后,我们以下开始要对治了:
卯二、答如何入(分二:辰一喻先所执;辰二喻此依他)
辰一、喻先所执(分二:巳一譬绳上蛇;巳二显义无有)
巳一、譬绳上蛇
应该怎么办呢?怎么悟入这样一个真实相?这个地方有两段:一、喻先所执;二、喻此依他。先说明先所执,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譬绳上蛇,第二个显义无有。先讲出一个譬喻:
如暗中绳,显现似蛇。
我们凡夫的遍计执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在这黑暗的地上,有一条绳子盘绕着,因为光线不清楚,我们的心透过六根去接触这条绳子的时候,出现一个蛇的影像:唉呀,这是一条雨伞节!接着我们就产生很多联想:这条雨伞节是有毒的,会伤害我的,我应该赶快逃避它。这样的一个联想,都是因为从这条绳子产生蛇的影像以后,才有这么多的联想,当然就会有不同的行动、有不同的结果。这所有的联想,都是从绳子的错误认知而产生的。我们看第二段显义无有:
巳二、显义无有
譬如绳上,蛇非真实,以无有故。
当我们在黑暗当中,我们把光明打开,透过智慧的观照,把电灯打开,唉呀!这条绳子根本不是蛇。蛇非真实,蛇的体性是我们的妄想捏造出来的,以无有故,因为它的实体是不存在的,是我们一念的联想才有的。这个地方的譬喻,从这条绳子变成蛇的联想,是说明我们的心去接触这个依他起的果报,其实没有一个人真正活在当下的因缘,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联想当中,从一个受用的果报来说。
所以智者大师作一个譬喻说:凡夫的心接触财色名食睡的时候,这个五欲,每一个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如果这个五欲的感受是真实的,应该每一个人都一样,其实不同,每一个人的感受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智者大师讲一个狗啮枯骨的譬喻说:一只饥饿的狗,它总是认为向外追求是快乐的。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干枯的骨头,已经没有味道了,这个时候,狗去啃这个骨头,七啃八啃,就把自己的舌头咬破,流了很多的血。它吃到了自己的血说:唉呀,这个骨头真是甜美。其实它所吃的不是骨头释放出来的血,是它自己流出来的血。
这个比喻是说:我们睡觉的时候、我们得到财富的时候、我们得到饮食、很多五欲快乐的时候,其实这些都不能给你快乐,是你自己产生很多的联想,而这个联想给你快乐,你自己的妄想给你快乐,因为五欲不是功德相。你要是在三宝当中修行,念佛、念法、念僧,这个宝,那是一个法喜相,那真是有功德,它的确能够释放到你心中,产生寂静安乐。但是我们在世间法上的快乐,其实都是自己的联想创造出来的,就好象我们看到绳子,有些人以为是雨伞节、有些人以为是龟壳花、有些人以为是青竹丝,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其实都是活在自心的妄想当中,所以这个地方叫做喻先所执,就是前面我们所破的执着。这个地方,是破除对外境一种不平等的执取。这以下第二段是我们正式所破的:
辰二、喻此依他(分二:巳一譬见绳时应灭绳觉;巳二显入唯识识觉当除)
巳一、譬见绳时应灭绳觉(分二:午一见绳起觉;午二依细觉除)
午一、见绳起觉
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段譬见绳时应灭绳觉,第二段显入唯识识觉当除,先讲譬喻,再合法。看譬喻,譬喻当中,见到绳子的时候,应灭绳觉,我们看论文:
若已了知彼义无者,蛇觉虽灭,绳觉犹在。
我们前面以无分别智,来破除心中对外境的联想,这个时候慢慢的了解到彼义无者,这个心外的义相是不可得的,所谓的好坏得失、长短方圆,都是我的联想创造出来的,这个外境的义相是不存在的。这个时候,蛇觉消灭,外境的执取消灭,但是绳觉犹在,你只要起观照,这个心就是不平等,还是有对立的,所以依他起这种观照的有所得的心、微细的心,这种绳子的觉还存在,因为我们看到绳子,就表示它不是桌子、不是椅子,因为它的本质是麻。但是麻可以编织成绳子,也可以编织成桌子,也可以编织成椅子,绳子是麻其中的一种作用。如果我们只是在绳当中产生执取,这个时候还是一种微细的法执。所以说这个时候,虽然破了这个绳错误的理解,但是还存在绳子的执取,这个时候应该再进一步破除。怎么破除呢?
午二、依细觉除
若以微细品类分析,此又虚妄,色、声、香、味、触为其相故。此觉为依,绳觉当灭。
我们怎么去面对这个绳子的执取呢?你要进一步观察,用各式各样差别的品类来分析。说这条绳子是什么品类所成的呢?是色、香、味、触,它是由颜色、香气、味道、触觉这四种法所构成,离开这四种法,这条绳子就不存在了。所以以这四种法当作依止,加以分析、观察,这个时候对绳子的执取就慢慢消灭了,这个时候,我们就正式的看到麻,悟入了圆成实的平等性。这个地方是讲出譬喻,从看到蛇,然后回归到绳子,回归到麻。这以下合法:
巳二、显入唯识识觉当除(分二:午一除迷乱觉;午二依真实觉)
午一、除迷乱觉
如是于彼似文、似义六相意言,伏除非实六相义时,唯识性觉。犹如蛇觉,亦当除遣。
当我们在破除心中的联想,我们开始用双向联想,去对治单向的联想,使令内心平等,这个时候就伏除了外境六种义相的差别,生起了唯识性觉。唯识性觉就是说,你那个能观照的心的执取还在。这怎么办呢?你要观察其实能观照的心,它也是唯心所现的一个因缘,因为你听闻佛法、如理思惟,才有这个观照力。这个时候你对这个观照力,应该慢慢的让它保持平等,这个时候犹如蛇觉,亦当除遣,它也是一个因缘所生法,它的本性也是毕竟空寂的。我们在破除遍计执,是由外而内、由粗而细,刚开始对治外境的执取,然后到最后能观的智慧也要把它舍离。
有一个禅师,他长时间闭关修行,很有心得。有一个同参道友去参访他说:禅师啊,你这几年的修行,意境如何?这个禅师说:我刚开始住茅蓬修行的时候,我的心中丢掉了一头牛。慢慢慢慢我这几年,我心中丢掉一把火(哈──),是这样子,这是我的意境。我们刚开始是用那个火把的光明,把这个牛慢慢调伏,这个牛就是向外攀缘的一个外境的执取。你刚开始能够调伏对外境的执取,是你心中的平等观,你经常用双向否定的思考,把你不平等的单向思考抹平;但是到最后,那个双向思考也要舍离,这火也要舍离。所以我们学《唯识三十颂》,一个人要入圣位,说是
《唯识三十颂》: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