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第55章 第55集《摄大乘论》【2 / 2】

妙音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所以诸位要知道,诸位以后一定会摄受信徒,你说:我不想改变对方,那我什么事都不要做,那也偏一边。你不要去改变对方,但是你要教育对方,要创造一个让他未来有改变的种子,先把它种下去──未种善根令种善根,已种善根令成熟,乃至于增长脱落。所以成熟有情这句话很重要,佛陀没有要你去改变有情,佛陀告诉你成熟有情。这个都是你要去学习的,菩萨要广学无量的因缘。

这个地方讲到真如三昧的种种功德妙用。好,我们看第八科的增上慧学分,刚好是大乘的戒、定、慧。

乙八、增上慧学分(分二:丙一结前问后;丙二标释正答)

丙一、结前问后

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结前问后,第一个标释正答。我们先提出一个问:

如是已说增上心殊胜。增上慧殊胜云何可见?

我们前面讲到真如三昧叫增上心学,增上心它的重点在止,其实这个止就是体真止,体达真如理,然后在真如理安住,生起四种的功德。这个地方讲大乘的慧,这个云何可知呢?我们在学一般小乘思想的时候,你看小乘的思想、或者大乘的别教思想,止观的定义是很清楚的。止,心于所缘无分别住;观,心于所缘观察抉择,是有分别的:这个止观定义是很清楚的。但是你看无着菩萨讲到增上心、增上慧的时候,它跟前面的内涵就不太一样,他讲圆教的思想。圆教的止观是很难界定的,你说止是体真止、观是无分别智,这两个是很难界定的。

我们这样子讲好了,这个增上心学它这个体真止,重点在于所证的理体,就是真如,所证的理体;本科的增上慧学,是偏重在能观的智慧:一个是所证的理,一个是能观的智。当然这样子讲,还不是很清楚,我们再继续的说明一下。所证的理,是约着目标来说的;能观的智,是约着趋进目标的一个方法跟过程。

比如说你到台北去,台北是一个目标。你怎么去呢?我坐车子去。这个车子一步一步的趋向台北,这车子就是能观的智,它是生灭变化的,它能够增长的。你昨天跟今天不一样,明天跟后天也不一样,这个无分别智是会辗转增胜的;但是真如理是不能改变,不管你愿不愿意进去,它永远是如的意境,真理是不能改变;但是智慧能够透过闻思而辗转增胜。

所以,前面讲到我们生命的目标,甚深佛法、真如三昧,一切诸佛菩萨真实的归依处。那趋向真如三昧的方法,这个增上慧学,云何可知呢?提出这个问。我们看第二段的回答:

丙二、标释正答(分二:丁一总标;丁二广释)

丁一、总标(分三:戊一牒前出体;戊二成立智相;戊三结名殊胜)

戊一、牒前出体

回答当中分两段:第一个总标,第二个广释。总标当中分成三段:一、牒前出体;二、成立智相;三、结名殊胜。先看第一段:

谓无分别智。

戊二、成立智相

若自性,若所依,若因缘,若所缘,若行相,若任持,若助伴,若异熟,若等流,若出离,若至究竟,若加行无分别后得胜利,若差别,若无分别后得譬喻,若无功用作事,若甚深。

戊三、结名殊胜

应知无分别智,名增上慧殊胜。

前面讲真如,是所观的理体;趋向真如的方法,就是无分别智。这个无分别智,简单的说,我们刚开始修因缘观的时候,心中一定要分别的。你说我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你不分别,你不可能成就功德庄严。说是:我要观察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哦,极乐世界有七宝池、有八功德水,有佛的住世,有阿罗汉、菩萨的围绕,有正报、依报的庄严,那你结论──极乐世界是功德庄严。所以因缘观的观察是要分别,因为它的目标是在作用上的抉择;但是你这样的抉择,没办法进入到真如三昧,这个门打不开。

你要进入真如三昧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修无分别智,你所有的分别都要停下来,远离一切虚妄分别。远离一切虚妄分别,这样子讲,有些人还不是很清楚,后面讲到说:无分别智必须具足两种的作用:第一个决断名言,决是决定的决,断是断除的断,你要能够在心中产生决断,断除你名言的力量,决断名言;第二个契会真如,契入的契,会通的会,契会真如:你要第一个要决断名言,第二个要契会真如,这个就是无分别智,简单的讲就是这样。下面有十六段,从自性、所依、因缘乃至于甚深,把它作一个各别的说明。

丁二、广释(分六:戊一释名无分别智;戊二释成立相;戊三释成立因缘;戊四会释契经;戊五释简声闻;戊六释妨难)

戊一、释名无分别智(分三:己一略标自性;己二释离五相;己三结得此名)

己一、略标自性

广释当中分成六段:一、释名无分别智;二、释成立相;三、释成立因缘;四、会释契经;五、简别它跟声闻的空观;六、解释凡夫外道的妨难。我们先看无分别智的名相:

此中无分别智,离五种相以为自性。

己二、释离五相

一、离无作意故;二、离过有寻有伺地故;三、离想受灭寂静故;四、离色自性故;五、离于真义异计度故。

己三、结得此名

离此五相,应知是名无分别智。

这个无分别智刚开始的自性,它的体性,要远离五种相。这个无分别智,无着菩萨的解释,他是先否定的,先用否定的口气,它不是什么;后面的十五段就用肯定了。先否定,破执。第一个,它[远离无作意]。所有心念的作用,第一个是作意。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心念从种子位变成现行位,一定要产生一个警觉的作用,这个警觉就是作意。

像天亲菩萨说的,要简别熟睡跟梦觉。说你熟睡的时候不做梦,我不做梦我也没有分别,没有分别,那这样子是不是无分别智呢?说我前段时间昏倒过去了,昏倒的时候,我在那个时候也没有分别。这两个都是无作意,这是不可以。无分别智它是有明了性存在的,它是有知(知道的知),它虽然没有分别,但是它有知,有知的功能,有明了的一个知的功能。所以这种无作意的状态,是要简别的,它是有作意。

第二个[离过有寻有伺地],它不是四禅八定。这当中要远离两种:第一个远离有寻有伺地,远离初禅;第二个远离过,过就是超过,超过有寻有伺地,那当然指的是无寻无伺地。从二禅,乃至于四禅、乃至于四空,这些四禅八定都要远离。因为在四禅八定当中,虽然能够止息一切的分别,但是它不能够产生决断名言的力量,它无量无边名言的戏论,是被禅定压住了,如石压草,它没有决断名言的力量。你要从禅定出来的时候,你以前喜欢打什么妄想,现在照样打这个妄想,它没有对治掉嘛!所以远离禅定的无分别,这种无分别是暂时的。

第三[离想受灭寂静故],这个想受灭是三果以上的圣人,他为了要暂时的止息心中的想,他这个想太劳累,就把这个想跟受给消灭掉,进入到灭尽定。灭尽定的状态,虽然能够决断名言,因为他有我空智现前,它能够决断名言;但是古德说:想受灭无为,它只有决断名言,不能契会真如理。它是偏空的真理,所以它也要在无分别智加以简别,它不能契会真如。

第四个[离色自性故]:你说这个石头,这个书桌,它也没有分别!但是这样的没有分别,是顽钝无知的,它是没有明了性的、没有分别,这样子也应该简别,这个色法是顽钝的。

第五个[离于真义异计度故]:我们刚开始在解门研究的时候,是对真如的道理,加以种种的差别计度分别,这个也要简别。古德说:行起解绝。在解门研究的时候,是要种种的分别:哦,什么是无分别智?决断名言、契会真如。一方面他要把心中的名言决断,一方面他要契会真如理,刚开始我们是这样分别;但是你这样子在分别这个道理的时候,它不是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是功夫提起来的时候,要离一切的分别,连你对真理的分别都不可以的,那是一念不生的。离此五相,应知是名无分别智:你必须要远离前面的五种相貌,这五种相貌都要远离,这是否定的方式。

戊二、释成立相(分二:己一颂释一切;己二释三智别)

己一、颂释一切(分十六:庚一自性;庚二所依;庚三因缘;庚四所缘;庚五行相;庚六任持;庚七助伴;庚八异熟;庚九等流;庚十出离;庚十一至究竟;庚十二三智胜利;庚十三三智差别;庚十四二智譬 喻;庚十五无功用作事;庚十六甚深)

庚一、自性

释成立相当中先分成两段:一、颂释一切;二、释三智别。看颂释一切,先看自性。这个地方把前面的观念再重颂一次:

于如所说无分别智成立相中,复说多颂:

诸菩萨自性,远离五种相,

是无分别智,不异计于真。

什么是无分别智的自性呢?就是你要远离前面的五种相貌,最重要的是要[不异计于真],你不能够用种种的差异计度分别真理。当你在观察真理的时候,带有名言,所谓的带相观空,带着名言相观空,这个都是要简别的。我们刚开始明白道理,是要假藉名言依教起观,但是你功夫提起来的时候,行起解绝,解门就要停止了,要不然怎么叫无分别智呢?好,我们先讲到自性,后面还有十五段,我们再次第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