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差八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吴筠还有篇文章《心目论》也需要讲几句,它可以说是吴筠众多著述中最有特色的一篇奇文,里面有他对生命的认识及体悟。
吴筠用了一种很有意思的形式阐发自己的心目观点,是通过“心”和“目”的对话形式展开的。心为统帅,是主宰,代表神,目则是认知系统,也可以说是神的接收外界信息的通道门户,所以,传统道教学者多认为心、目是一体相关的,“目动则心动,心动则神动”,当眼睛接收到了外界的信息,自然就会影响到心神,从而使修炼受到外界的影响。相关的理论,从早期的《太平经》,到《黄庭经》都有论述,特别是司马承祯的《坐忘论》,道教对心、目一直是极为重视的。
在吴筠看来,目动是不一定能引起心动的,当然是不一定,也就是说目动是能引起心动的,心到底动不动关键在心而非目动,只要你修为到了一定程度,心经受得住考验了,目动也好,目乱也罢,心都能“安”,心安则身安。这一观点,唐初的学者有很多人是和他相似的,比如成玄英就说过“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王玄览也表示“非心非目,不见不知”,道友们再回想一下司马承祯的《坐忘论》,道理也是一样。
所以,修道的关键还是心,心静了神自安,“静则神生而形和,躁则神劳而形弊,深根宁极,可以修其性情哉”,总之,管得住目,还有耳、鼻,还有种种劳形是有必要的,但管住心才是根本,才是修道的关键。
以上,通过吴筠这些重要的著述,大体上对他的道学思想有了粗浅的了解,他在神仙思想、丹道理论、存思重玄等方面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和对修道体系的整理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还是留待日后有机会再说吧。
最后,再聊聊吴筠的诗赋,前面也讲过了,他堪称是道教界的诗仙,作品数量和质量都有保障的。
《全唐诗》中收录了吴筠的118首诗,《补遗》中有六首,《补逸》中有二首,《续补遗》中一首,《续拾》又增加了四句残诗,这样算下来,吴筠传世的诗一共是129首,有些学者统计是128首。这些诗可以分为四大类:游仙诗、步虚词、高士咏和览古诗。
诗是作者的心声的最直接的表达,言为心声嘛,所以通过诗同样可以研究吴筠的心路历程和各阶段的思想。
吴筠的游仙诗共有二十四首,既通过对仙人仙境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神仙的无限向往,又有超然俗世的渴望,一改以前游仙诗的抒发苦闷的风格,反而更有一种理性的情感在内,同时还反衬出世俗生活的污浊和虚伪。比如“隐符千魔骇,鸣玉万帝悦。遂使区宇内,妖气永沦灭。”再比如“怡神在灵府,皎皎含清澄。仙经不吾欺,轻举信有徵。”“将过太帝宫,暂诣扶桑处。真童己相迓,为我清宿雾。清霞正可挹,丹椹时一遇。流我宴玉堂,归轩不令遽。”“悟彼众仙妙,超然含至精。凝神契冲玄,化服凌太清。”
步虚词共十首,基本上和游仙诗的风格如出一辙,多运用比兴的方法,同样是写他的修炼、他的道,“以兹保童婴,永用超形神”,“逸辔登紫清,乘光迈奔电。阗风隔三天,俯视犹可见……”。
览古诗十四首,是通过对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的描写,对前人的讲解,抒发自己的感触,比如他咏张华说明不要因功名而不能求道,甚至杀身,范蠡能功成身退逍遥天地间。
高士咏五十首,通过表达对五十位高士的崇敬和仰慕之情,“举其绝伦,明其标的,为五十首,以吟讽其德音焉”,当然,他所咏的高士,都是符合道教的义理的,树立的一种榜样,比如庄子、列子、庚桑子、文子、伯夷、叔齐等人。
吴筠还有八篇赋流传了下来,收录在《宗玄先生文集》中,按题材可以分为四大类:向往隐逸的《岩栖赋》、《逸人赋》、《登真赋》;忧国忧民的《思还淳赋》;托物言志的《竹赋》、《庐山云液泉赋》、《玄猿赋》;自传型的《洗心赋》。
总体看,吴筠的诗赋创作,反应了:
1、神仙是必须存在的,成仙是必须可行的,“天人何济济,高会碧堂中”、“仙经不吾欺,轻举信有征”……。怎么成仙?积学则矣。如何学,怎么学,才能成神仙?有仙骨,然后坚持七远七近原则,比如“乐贫甘贱”、“爵之不从,禄之不受”等才可以。
2、宝神养形,永超形神,养形守神,形神合一,这承袭自陶弘景的思想,“神与形合而为仙”。“亶化凝正气,炼形为真仙。忘心符元宗,返本协自然”、“二气播万有,化机无停轮”等。
3、虚静去噪,静心去动,忘心自然,虚为心中无物,静乃心中无念,“怡神在灵府,皎皎含清澄”、“心同宇宙广,体合云霞轻”、“馀滓水可涤,秉心方杳然。孰能无相与,灭迹俱忘筌”。
可以说,吴筠的诗赋的水平完全可以代表唐代的道教界的最高水平,大体上就是表达了对隐修求仙的向往,对自己的高尚的理想的表白,对恬淡的生活的称颂,对修道历程艰辛的感慨,以及对现实世界的一些批判,所以才称他兼李杜之长了。当然了,从诗中也可以看得出吴筠对现实的反思,那种避世的态度,那种希望在仙道幻境中寻求慰籍和享受的无奈。
最后,还有一位家喻户晓的唐代诗人,他的道教爱情诗在这里简单提几句,道友们猜一猜是谁?不是李白、也不是白居易、温庭筠,他是李商隐。
李商隐估计不用我多说,如雷贯耳的大诗人,清代的《唐诗三百首》中杜甫的诗入选了38首,李商隐是32首,王维是29首,而李白仅27首。“春蚕到死丝方尽”,“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些诗句传唱千年,特别是他的爱情诗,在极力追求美的情况下,写得缠绵悱恻,可以说是晚唐甚至整个唐代的代表诗人了。
李商隐年少时也追求过仙道,在道观里读过道藏,尤其熟悉《黄庭经》,这些可以从他的《戊辰会静中出贻同志》等诗中看得出来,里面用了不少《黄庭经》中的词语。晚唐崇道风气更浓,道观里可是有很多漂亮的女冠和房中术的,所以李商隐在道观里同样也有写情爱诗的环境,诸如“仙眉琼作叶,佛髻钿为螺”、“想像铺芳缛,依稀解醉罗。散时簾隔露,卧后幕生波。”
李商隐写了很多关于女冠的诗,比如《碧城三首》、《闻歌》、《河内》、《河阳》、《中元作》、《月夜寄宋华阳姊妹》等,最具代表性的是《燕台四首》,“雄龙雌凤杳何许?絮乱丝繁天亦迷”等诗句颇具道性,虽然比《圣女词》表达得隐晦很多,但同样可以看出他和女冠之间的那些情情爱爱,更有了道家的仙气飘缈在其中啊。
道友们应该都知道,李商隐在爱情上比较杯具,所以他对道教的静、虚、无这些思想非常认同,有很大的共鸣。他的执著、留恋、颓废都在诗中得到体现,他本人也陷进了给自己编织的神仙世界中,希望从中寻求一丝安慰。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是他的无奈;“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是他的了无生趣;“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是他的失望;“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是失望后更失望;“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已经彻底沉沦了。道教思想影响了李商隐,李商隐也在道教思想中得到了排解,让我们为这位伟大的爱情诗人点个赞吧。对了,还有位难兄难弟温庭筠,一并给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