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南小说网

第14章 刻苦读书【1 / 1】

蔓草溥兮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迦南小说网https://www.jnweishang.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从牵招家回来后,刘备的心情有些不佳,但他并没有露出丝毫神情,随后便将所有精力都在学习之上。

族学内,他的表现十分积极活跃,从诵读孝经,到逐步理解,对于刘备这个年纪来说,孝经是学经入门基础。

孝经本身也分为今文与古文两者的,但主要还是以今文为主,就是古文大家如马融、郑玄等,在孝经上也都是以今文为主。前汉太宗时,《论语》、《孝经》皆置博士,为今文博士。到世宗时,鲁恭王自孔门墙壁中发掘出古文经书,其中就有古文《孝经》,《汉书·艺文志》记载:“《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与今文使用隶书为主不同,古文《孝经》通篇都是先秦蝌蚪文,孔安国随后为之作注,到成帝时,刘向检校书籍,把今、古文《孝经》进行比较,删除了古文《孝经》中文字繁惑之处,定经文为十八章。

到本朝,《孝经》经过马融、郑众注解后传之,当然后世的《孝经》都是郑玄注解后的版本,被称为郑注。不过眼下无论私学还是官学,所使用的《孝经》都是马融、郑众注解后的版本,目前郑玄尚未对于《孝经》注解,且历史上郑玄对于《孝经》注解并未完成,之后由其孙郑小同所续作。

曾求学博陵崔氏的孙师,对于亦有自己的理解,他曾求学于博陵崔氏,而当代崔氏家主也就是《四民月令》作者崔寔就是孙师的师长,其父崔瑗曾受教大儒贾逵,而贾逵时人称之为通儒,其勤学,著作等身,所撰经传义诂及论难达百余万言,又作诗、颂、诔、书、连珠、酒令凡九篇,先祖就是太宗时鼎鼎有名的贾谊贾长沙。

自世宗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后,朝廷设立十四家五经博士,子承父业,继续以经学为主业的累世经学世家开始诞生,如弘农杨氏、颍川荀氏,荥阳郑氏、汝南袁氏、扶风贾氏等,这些衣冠世家除了传承自家经学,通常也会学其他经学。

被称为“关西孔子”的杨震,随桓谭学欧阳《尚书》,其子杨秉传父业,兼明京氏《易》;荥阳郑兴擅《公羊春秋》与《左氏传》,其子郑众则明《左氏》《周官》,兼通《易》《诗》,扶风贾逵,其父贾徽随刘歆学《春秋左氏传》,而贾逵不仅擅《左氏》,对于其他经都有涉猎,时人称为通儒。

儒家六经,学派多如牛毛,便是诗,也有四家之分,齐鲁韩毛,盖因各家理解不同,所生之学派也有所不同,就是《孝经》之下,在前汉尚有长孙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但后来,凡《孝经》十一家,五十九篇。

因此,对于学习孝经者,要看老师是出自哪个学派,不然学习起来,就有点难了,《孝经》原本十八篇,而各家注解五十九篇,都是各自的观点,很难说有相同的部分,儒者为了能够留名后世,自然想要留下点什么,那么著述是最好的选择了,把自己对于经学的观点,形成一家之言,流传后世。

孙师学习的《孝经》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刘雄传授,而刘雄早年曾游学多地,《孝经》其实都是来自于从众,也就是大家都普遍认同的一家学说,在郑注《孝经》之前,《孝经》最普遍的是以马融、郑众所注为主。

孙师继续在讲解着《孝经》,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伴随着诵读之后,便是讲解,讲解中是一种全新见解,完全包含自己的见解,虽然刘备不知道何种见解才是最正确的,但自先汉以来,大儒纷纷就五经展开了解释,可以说诸家之中,各种解释云集,显然孙师的讲解中,诸多学派之说,而他自己的见解,也有部分在其中。

刘备认真在简牍记录下,只是眼下还需要继续将字书看懂,才能下一步,释义这当字,还不如去看说文释字,只是每位大儒都有着不同意思,刘备虽然有些恶趣味,但手中的笔一直没停,一直在记录。

学庐内诵读声声不绝。孙师看向课堂诸弟子,一片诵读声,让他十分满意,然后转向刘备处,却看他在记录自己所讲解的内容,文体还是之前的文体,笔触工整,十分有自己的气息在其中,“不错,此子当真是个上进学子,或许也有元毅公的教导在其中。”孙谨心道。

待放课,刘备依旧有些地方不明,便上去对孙谨道:“”

孙谨见刘备上前,便知道他有问题,便面露笑容道:“玄德,有什么要问?”刘备连忙拿出简牍,指向一段文字道:“孙师,我有些地方并没有明白,还望解惑。”

随后刘备便将上课时所未能听懂的地方,一一说给孙师,孙谨道:“原来如此,是这样的,应该如此解”刘备一边听一边书写,孙谨笑道:“孺子可教也。”

待孙谨讲解完毕后,刘备拱手道:“多谢老师解惑。”

孙谨点了点头,同时示意刘备以后有不懂之处,随时可以请教于他,等到孙师离开后,刘备看着手中的简牍密密麻麻的文字,有些失神,前世自己不爱学习,今天反而爱学了,这真是有些难以预料。

之后,刘备便收拾包裹,离开族学,准备回家用饭食,外面早已是日中,气温热浪滚滚,田垄之间早已无人,所幸周边都有连片树木,所构成的树荫,给来往的乡闾遮阳,偶尔还有微风吹拂,让刘备一阵凉爽。

刘备与刘德然、简雍一同回家,不过几人居住都不再一处地方,所以他们只是相伴走了一段,便分别了,简雍家最远,德然家则在村西,距离刘备家大概有三十多丈,与他家不同,族叔刘元起以经商为业,家境良好,除了经商,还有数百亩地。

而刘备家的田亩不过百余,前世因为阿父病情,家里将田亩贩卖用于治病,到刘备成年时,家中田亩几近一空,要不是族叔时常救济与阿母每日贩卖草鞋草席,恐怕难以度日,别提求学了,就连温饱都难,所幸有片瓦安身。

刘备家的屋舍,虽说不是什么高宅大院,在周边也算是有些层次人家,三进院落,屋舍近十余间,都是祖上所传,刘备从土路一路向家而去。

到了门口,才见阿母与阿姊已经在门口等他了,他阿母见他回来,不见阿翁,便问道:“大郎,大翁为何未与汝一同。”

刘备答道:“阿翁还在族学,估计要晚些回来。”

贾氏哦了一声,随后便让刘备进屋去净手了,过了一会儿,刘雄也到了,厅堂内传来贾氏的催促声,是暮食的时间到了,民间不像豪族大户一日三餐,基本都为早食与晚食。早食一般在巳时用,至于黄昏酉时,进行晚食,晚食一般是正餐,菜色丰盛,大户都推崇分餐而食,庶民没有那么多讲究,都是一家人聚餐而食。

今天的菜肴颇为丰盛,附近涞水的鲜鱼、以及家中所饲养的鸡鸭,还有菜蔬,不少都是刘备爱吃的菜,刘母固然教儿用力,但同时又十分疼爱,对于刘备来说,阿母的严厉从来都是装出的,她从来都是慈母,却在大人去世后,扮演了严母的责任,这何尝不是一种负担?刘备少时就懂得阿母,毕竟两世为人,带给刘备不仅仅是责任。

饭后,贾氏开始在庭院内编制草席草鞋了,当下的人都把草鞋叫成不借,或是草履,颇为文雅,昔日太宗就以“履不借以视朝”,一时间,王公贵族,乃至寻常庶民纷纷效仿,可谓形成时尚,而不借之名,则被传的天下知名。一双合适的不借,大概能卖到五六钱五铢。草席乃当季之物,凡适逢夏秋,寻常百姓家中常备。

一般来说,编织之材都取自田野之间,草席要用到芦苇,不借则使用麻绳、谷草等,亦或是用麻制作,寻常人家基本都会在秋收之后,将谷草备下,以作编织之用。

“这些日子,河岸芦苇等都被乡邻采摘干净,幸得早去,这才摘得这些回来,积攒多些,就可多编织些不借草席来,市集价钱也比较高,还有就是除了谷草编织,还得用到麻,这样编织的草鞋质量上成,一些家境殷实的人家就会买。”

夏季本就是草席草履的最适宜时刻,冬日内不适宜草席草履。贾氏出身涿县大户,也是知书达理之人,嫁到刘氏后虽然日子尚显清贫,倒算是过得去,只是之前刘弘生病及丧葬所需钱财,日子逐渐艰难,刘母不得不靠着织席贩履维持家用,随同里媪妇,学习不少编织技艺。

见阿母编织,刘备也想帮忙,但被贾氏赶走到房间去了。

刘备走进内室,他撑起窗,坐在书案前点上灯,看着窗外的夜色,皎洁的月光下,四下一片寂静,随后在昏暗的灯光下,捧起书简,认真看着书。他用这样的方式,白天编织,夜晚看书,努力提高着自己的学识,或许这样才能让他躁动的内心真正平复。

直到夜半子时,刘备这才放下书简,打了哈欠,揉了揉自己的眼睛,这时窗外已经是彻底黑透了,看不见一丝亮光,四下只有那皎洁的月亮还在释放着光芒,这时的人患夜盲症太多,大多因为营养不良所至。刘备吹灭灯火,倒在榻上,进入梦乡。

而门外,一直都在的刘母见大郎熄灯,这才放心回房安寝。